2021年8月31日 星期二

歷史思考非自然之事(一)

Sam Wineburg,歷史思考大未來:勾勒歷史教學的藍圖。

頁19: 歷史思考要求我們調和兩個衝突的立場。首先,我們既有的思想模式是傳承而來,我們的確無法擺脫。其次,如果不設去超脫,我們必定會變成麻痺無知的現在主義(presentism)者,只圖把「現在」所知灌入「過去」之中。

思考:歷史教育是使學生察覺到自身的既定看法,或曰偏見,此即吾師史伯川教授(Prof. Barton Starr)所說:歷史的第一課,Know your bias。教歷史之難,是要學生unlearn自己的成見。

頁38-39:李維所提到的問題實際上包含了三個層面:1. 你為什麼不逃走?2. 你為什麼不反抗?3. 你為什麼沒有躲避而讓他們逮到你?......這位年輕學子無法相信,竟有這麼多人錯過逃走的機會,而這在他看來是非常容易的事。要借閱Primo Levi, The drowned and the saved.此外,《六人:鐵達尼號上的中國人》也是很好的引入。

思考:這是現在主義的絕佳例證,學生以自身「安全」的立場出發,反問受害者為何不設去逃避。然而,經過2019年,香港的學生可能更容易理解逃避的困難或承擔的抉擇。如果運用在課堂,《翻牆熱氣球》可以是引起討論的媒界,呈現「離開」的困難。

頁67:重拾「歷史感」問題的心理學家。他們努力提醒了研究者,最能顯示兒童歷史推論過程的,不是他們選出對的答案,不是「只要複述學過的事實」,而是在於兒童推論的本質。他們連結觀念的能力,以及他們自己結論提出的驗證。

思考:教育文憑的課堂,要播放學生討論歷史問題的片段(紅紅和恩惠的討論?),請教師分析學生如何運用史料(甚至乎有沒有運用史料)、如何推論(有否犯下現在主義的問題)?微格錄像不應只集中在教師身上,更要拍攝學生的反應和回答,下一堂一起分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