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9日 星期三

過去與未來

今朝七時半便醒了,一直賴床,盡享放假的特權,半夢半醒又到八點幾,滑一下手機,看到很多令人氣憤的新聞。雖然離開了,還是關心。直到九點,忍不了要上廁所,開始新一天。

天色還好,吃完早餐做家務,處理一些細務,腦海裡不斷想如何寫下一篇歷史教學的文章。這幾天重看《老師的謊言:美國高中課本不教的歷史》,作者James Loewen是美國社會學家,醉心歷史教育,借美國教科書的錯漏說明歷史教育的弊病,他指出歷史科不受學生歡迎的原因,是「美國歷史課程仰賴教科書的程度高於其他的學科......(但)美國歷史教科書光鮮的封面裡滿是資訊,或許說資訊為患。......不幸的是,書變得更厚之後,只會刺激有良知的老師花更多時間確保學生會讀它,以及做好書中需要耗費許多時間作答的問題與課題,這使得歷史課變得更加無聊。」

近日在社交媒體看到一段幾分鐘的片段,教師帶點漠然地教書,我看到黑板上寫著「新教」和「馬丁路德」,而課室中央正投放簡報,內容是文藝復興和地理大發現,教師念念有詞,說著「哥倫布」的航海故事。我估計那是一堂初中的歷史課,教師正教授文藝復興和歐洲發現美洲如何促使科學革命的出現。這應該是非常有趣的課堂,如果教師可以令學生想像回到中世紀的歐洲,當時教會的力量遍及生活每一個角落,所有人世間的答案皆可在《聖經》中尋找,若果答案不在《聖經》之中,即代表那些是不值得知道的知識。然而,是什麼驅使人類質疑教會和聖經的權威?如果學生活在哥倫布的時代,他們會選擇做些實際而安全的工作(如木匠和鐵匠),還是跟隨哥倫布出海探險?科學精神代表什麼?純粹是物質進步的科技成果嗎?

可惜的是,歷史科課程充斥了人文主義、資本主義、宗教改革、政治改革等抽象的歷史概念,這些「知識」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學生根本不關心我們人類是如何用過去走到現代。若果我們沒法讓學生了解過去,則難以想像未來。George Orwell在《1984》說:「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掌握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誰就控制了過去。」歷史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將過去、現在和未來都交到學生的手中,讓他們理解過去、洞悉現在、想像未來,這樣人類才能掙脫既定的束縛,脫離「現實」的壓制。在歷史之中,唯一肯定的是:一切皆有可能發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不用太悲觀。


去年今日拍的照片,日落餘暉,終有和平的一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