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5日 星期日

社群記錄

必須放下「口述歷史」,才能投入更大的「社群記錄」運動,前者已被學術圈壟斷,而後者則廣闊無邊。何謂社群記錄工作,可從以下各點思考(摘錄自《歷史意識的覺醒》):

1. 記錄者全是社群成員,他們未必受過正規的歷史研習訓練,但他們活在社群之中,有豐富的記憶和生活經驗,他們可以是教師、攝影師或社工等專業人士,亦可是農夫、商販和家庭工作者等基層人士,透過交流、討論和分享,他們自成記錄的主人翁。如果「歷史」兩個字太嚴肅的話,可以換成「生命故事」、「生活記事」等更親切的用詞。

2. 他們從自身的生活經驗開始,發掘社群的閒情軼事,尋找共同記憶,這些記憶可以很零碎,包括地景的改變、集體活動的記憶、娛樂的變化等等,但有了這些共同/集體記憶,個體化的「人」可以聚合成群體,重現社群意識。

3. 社群記憶不需與大歷史契合,甚至可以提供大歷史以外的歷史視角,即使在大時代之中,某個地方的社群生活可能完全不受干擾。這些社群記錄正好彌補大歷史的不足,呈現歷史的多元性(其實我想用「異質性」這個詞)。簡單來說,就是存同求異。如果有足夠多的社群記錄,甚至可以改變大歷史的論述。

4. 社群記錄是自我肯定的過程,特別是那些失語的社群。歷史經常有抬高某些社群、貶抑某些群體的傾向,所以每個地方都需要由下而上、從最受忽視的個體開始言說自己的故事,讓那些覺得自己不重要的社群成員,體認每個人的生活都留下痕跡,驅動地方和社群的變化。

5. 由於社群記錄的重點在於介入與參與,言說本身便是行動,從言說自己的生命故事到尋找社群的共同回憶,之後便是探究未來行動的可能。記憶可以是鄉愁,亦可是對未來的憧憬,遠景給人行動的力量。

6. 由於「歷史」太重視書寫的成果,而書寫容易受讀書人壟斷,所以社群記錄並不以書寫為最終成果。社群記錄的展示方式可以是地方導賞、展覽、表演、分享聚會等,重點在於社群成員的參與。

7. 社群記錄以切身及情感為基礎,相信生命故事的感染力,人能透過感通彼此連結,所以社群記錄並非客觀、以準確為標準的歷史研究,而是「方便、易懂和讓人感動」的共同記憶。

8. 最後,社群記錄並非是單向的面對過去,而是試圖從「過去」中想像未來,在這個過程中,過去、現在與未來成為連續體,社群成員是其中的行動者。特別在斷裂式發展的現代社會,社群記錄不止於發掘美好的鄉愁,而是從鄉土回憶中得到創造的力量。


2014年,攝於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