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7日 星期日

地理條件與歷史發展

中一學生開始學習希羅文明的起源及發展,他們分析希臘半島和希臘文明的關係。浩廉說:半島被群山阻隔,村落獨立發展,於是發展為不同的城邦。樂仁接著說:希臘半島三面環海,城邦之間可以透過海路聯絡。接著,我講解雅典(Athens)及斯巴達(Sparta)的文化特色,雪瑩突然舉手提問:為何相同的地理環境會發展出如何不同的文化?其實,同學要探討的,第一是地理條件如何影響歷史的發展;第二是地理件在歷史發展中的角色。

許倬雲先生的〈古代文化的特色〉(收錄於《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中,便詳細分析了四大河谷地理對米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埃及(Egypt)、印度(India)及中國(China)的發展。我們一直以為,河谷提供沃土及淡水資源,有利農耕發展,於是四大河谷亦孕育了最早的文明,但許倬雲先生卻細緻分析四大文明當中的異同。根據他的說法,他「要從比較裡尋找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地方回溯它演變的經過,看看是哪些條件促使那些不同的地方發生」。於是,他找出了新月沃土(Fertile Crescent)的土地並不肥沃,導致米索不達米亞的居民雖要以物易物,交換生活所需,神廟成為最早的交易中心,因而產生了因共同利益而生的聯盟,這就是最早的政治狀態,情況有點像日後希臘出現的城邦,用許倬雲先生的說話,就是以「合同」為基礎的政治雛型。隨著米索不達米亞的人民不斷向外擴張,繼續以「合同」的形式擴張,因此文明的影響力較強大。

相反,因為尼羅河谷(Nile Valley)土地肥沃,一年氾濫兩次,人民必須牢固地生活在相同的土地上。再加上尼羅河貫通埃及南北,有利於帝王統一統治,於是形成較強大的政府模式。埃及人民自給自足,不假外求,不喜歡與外族來往,法老高高在上,甚至成為埃及的神。直至後來人口過剩,不得不向外擴張,才發現影響力較強的米索不達米亞文明,毫無招架之力,於是古埃及文明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根據許倬雲先生的說法,現在的埃及人只是人種上古埃及人的後裔,但他們的文化卻繼承自米索不達米亞。埃及的文明,卻由羅馬人(Romans)繼承下來,如果你們到意大利旅行,可以發現很多羅馬神廟供奉埃及的神,有歷史學家更認為,羅馬教皇的形象,是仿埃及的法老王(Pharaoh)。從此可見,同樣是河谷文明也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文明感染力,這正好回應了雪瑩的問題。雖然雅典和斯巴達同樣處於希臘半島之中,但希臘半島畢竟只是個空泛的概念,半島內仍有不同的地理條件。究竟雅典和斯巴達的地理條件會否不一樣呢?另外,歷史發展錯綜複雜,地理條件並不是唯一的解釋。

當我運用Powerpoint講解雅典的民主制度時,家敏看見圖片中很多人,於是舉手提問:人數那麼多,怎能以民主的方式作決定?於是我引導她思考城邦和民主制度之間的關係,她立刻想到在當時的技術下,只有小城邦才能分清「少數」和「多數」。浩廉說:如果河谷文明形成的大政府妨礙了民主的發展,中國是否要拋棄傳統文化?這是條難題,是百多年知識分子不斷思考的問題。我沒有回答他,只著他回家找一些「全盤西化」的資料看看。然後,我反問他們,中國人真的沒有民主制度嗎?現代中國有哪些像城邦的政治體系?瑩瑩回答說香港,其他同學接著說澳門和新加坡。我問他們這些城市和希臘城邦有什麼相同之處。有同學立刻說香港、澳門和新加坡也是沿海城市,人數少而且有民主成份。

雖然他們只是中一的學生,但他們已開始產生一種歷史感,也可以說是一種歷史的親切感,遊移於古今之間,也在文明的異之中找出一些線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