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8日 星期一

鐵路與香港都市化

為了預備中一級的課堂,我搜集了大量有關香港鐵路的資料,包括石修主持的電影紀錄和九廣鐵路的路線圖。我希望讓學生從鐵路的發展,探究香港都市化的過程。我先讓他們比較1979年代與2004年的路線圖,他們發現新界多了大圍、火炭及太和車站,列車班次增加,以及全面電氣化,於是推論當時新界的人口不斷增加。另外,他們在資料中也發現,最早的九龍車站是由貨倉改建而成,估計與香港是轉口港有關。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他們可算踏出了歷史研習的第一步。

接著,我讓他們看錄像片段,指出尖沙咀和沙田的今昔異同。他們發現1975年前的九龍總站位於尖沙咀,但後來遷至紅磡。我問他們原因何在,詩雅說因為尖沙咀地皮貴,於是發展其他用途。穎聰突然舉手,問我們當時紅磡隧是否已通車。其實,為何香港政府要將火車總站從尖沙咀遷往紅磡?這是我備課是一直希望解決的問題,可是總找不到滿意的答案。穎聰一言驚醒夢中人,因為紅磡隧道通車,小輪再不是火車乘客「過海」的最佳途徑,隧道巴士成為最快捷的「過海」交通工具。穎聰的答案,換來全班的掌聲,我也深感欣慰。

他們從《香港統計年表》的數字及香港的新市鎮政策,證實鐵路的發展與新界都市化同時進行,也認識了研究歷史的方法,可以「從小見大」。皓廉在反思中說:火車的歷史可以幫助我認識香港歷史,可以幫我知道人口的變化,可以讓我知道香港以前的地貌。浩延也說:從九廣鐵路的發展史,我們可以得知香港城市、市區和新市鎮在過往九十年的發展。
回想歷史與文人科的課程目標,我一直希望同學能運用史料「神入」過去(Historical Empathy),從讀歷史邁向「做歷史研習」(Doing Histor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