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追溯並解釋20世紀香港和中國關係的發展

(由謝瑋祺所作,文章簡潔清晰,先交代香港在不同範疇對中國的影響,然後再分析中國對香港的影響,兩地在過去一百多年保持互動關係,時而互補,時而對抗。同學如希望能多了解兩地未來的關係,可參考BBC的文章〈香港未來有多亮,與上海沒太大關係〉http://www.stnn.cc:82/ed_china/200904/t20090420_1015473.html

20世紀的香港與中國關係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四方面,兩地均是關係密切的,以下我將會逐一作詳細分析。

首先是政治方面,由於大部份的香港居民是來自中國內地,故對中國的事務會特別關注,而且在英國管治下,居民的生活都比較自由,因此香港便成為中國革命及抗戰的戰地。早在1895年,孫中山先生就在香港建立興中會總部,後來又在香港策動多次的武裝起義。自1895年至1911年間,興中會、同盟會發動的十次起義中,有六次就以香港為基地策劃的。而在抗戰時期,以宋慶齡為首的「保衛中國同盟」成立,並以香港為根據地,因此香港也成為支援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根據地。而且在1941年時,中國國民政府來港呼籲港人募捐戰時公債,本港各界就認購了410萬多元,為中國國民政府帶來抗戰的經費。加上活躍於香港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則以游擊戰形式,與日軍周旋,並協助救援盟國友軍,為抗日救國作出貢獻。由此可見,中國得到香港在政治上的幫助。

除此之外,香港也常常受到中國內地政治運動的波及。例如1925年上海發生英軍開槍鎮壓民眾的「五卅慘案」,結果引發了長達一年零四個月的省港大罷工。又例如1966-1967的暴動――「六六、六七暴動」也是因為中國內地的文化大革命而引起的,而且規模也不小的。加上1989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也引起本港的迴響,這引起了民眾多次上街示威,因此以後,每年在香港也有相關的紀念活動,有很多民眾也參加這些紀念活動。不但是革命、抗戰、受內地的政治運動波及,就連1997年7月1日的回歸也能展示出香港與內地的關係。香港特別行政區在1997年7月1日成立,由於中央政府承認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及生活方式維持50年不變,因此令香港成為一個「一國兩制」的試驗場所,後來澳門也以同一方式在1999年回歸,因此香港便成為回歸後一國兩制的試驗區。由此可見,在政治上,香港與內地的關係是良好的而且息息相關。

除了政治方面外,經濟方面也是中港兩地互相依賴的。香港在早期是以轉口中國內地貨品為貿易的,香港擁有天然良港及發達的航運業,加上位處中國南方,所以中國內地的貨品大多以香港為轉口基地,將貨品遠銷海外市場。早在20世紀,香港為中國轉口的貿易已佔對外貿易的百分之四十左右。但後來因為聯合國對中國實施禁運後,香港的轉口貿易漸趨崩潰,香港才開始發展本地工業化。自1979年中國內地實施改革開始後,香港與中國內地的經濟合作越來越多,就在1980-1987年間,香港為中國內地轉口每年賺取超過27億美元的盈餘,因此香港在地理環境上和技術上佔了優勢,亦成為內地與外地合作的橋樑。而且中國內地更是香港最重要的天然資源供應者,因中國大陸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正好為香港提供所需的材料有助香港的經濟發展。加上1979年的改革開放後,本港的商人為減低生產成本,而生產企業北移,紛紛到內地投資設廠。根據統計,在1979-1986年間,廣東省得外資約42億美元,其中80%是來自香港的。另一方面,中國內地的財閥希望利用香港的自由經濟發展中資集團,因此於20世紀80年代中大力投資香港的地產、旅遊業和金融業。到了90年代,中資集團已成為香港的最大投資力量。加上中國與香港只是一河之隔,中國內地自1962年開始每日為本港供應鮮活、冷凍食品,而1965年更於深圳建成香港供水工程,解決本港缺水的問題。由此可見,香港與中國在經濟上也是互惠互助的。

最後是社會、文化方面,兩地的關係也是繫密的。每當內地遇上戰禍或局勢動盪時,中國民眾紛紛南遷到香港以求生計,因此香港便成了中國內地同胞的災禍救難所,就以1970年代的中國文化大革命為例,有大量民眾(約18萬)是文革長期動亂關係而紛紛來港。由於香港的地理位置適中,出入境自由,加上交通發達,因此內地人欲往海外,多以香港為中途站。至於海外僑民也由香港轉歸故里,或透過香港的銀行、郵遞、電訊服務等,與內地親友保持聯絡。此外,香港的信息快捷、豐富,也成為海外、海內資訊交流的重要基地。香港更是內地學習西方知識的中介地,自香港開埠以來,西方傳教士及部份留學生在本港翻譯很多不同的書籍,加上香港的教育體制也較完善,而且中外文化長期在港共存,因此西方文化、思想和知識均透過香港得以傳入內地。由此可見,中國與香港在社會、文化上是有緊密聯繫的。

總括而言,香港和中國內地不論是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四方面,均是關係緊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