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二級同學一起探究鄭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鄭和下西洋之所以成謎,因為有關此次壯舉的記錄不多,於是後人寥寥數字,或穿鑿附會,令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更添神秘。
我先透過演示,讓學生了解船隊的規模,並想像鄭和下西洋的情景。然後,我讓他們分組討論鄭和下西洋的四種說法。首先,據《明史·鄭和傳》載,說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明成祖以「靖難」為名討伐其侄建文帝朱允炆,雖然他攻陷南京,火燒皇宮,但也沒找到建文帝的遺骸,建文帝生死未卦,成祖不能安心,於是派鄭和下西洋尋其踪跡。第二,據《中國經營西域史》記載,貼木兒於1404年糾集「步兵二十萬,騎兵之數過之」,大有問鼎中原之勢,所以,有人認為朱棣派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安撫南洋和西洋諸國,以使明王朝無後顧之憂,好全力對付北方蒙古。第三,當然是為了貿易,成祖派鄭和下西洋搜尋珍寶,為北京興建紫禁城尋找建材。最後,是朝貢制度,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讓各國重新向中國朝貢,承認中國是天下的「中心國」,亦透過明朝皇帝的冊封而成為本國的統治者。
學生從正反立論,普遍能指出「尋惠帝說」最站不住腳,因為成祖要尋人,應該會暗地裡進行,如此勞師動眾,豈不打草驚蛇?另外,子風也從時序上提出質疑,認為「軍事聯盟說」欠說服力,因為鄭和下西洋之時,貼木兒帝國已經分裂,北方威脅驟降,不用再尋找軍事聯盟。至於「貿易說」,學生本來覺得言之成理,但紹汶認為船隊的成本太高,難道要做「蝕本」生意嗎?由於工作紙之中有辨誤的部份,學生知道船隊隨行人員沒有商人及黃金白銀等貨幣,於是文爾也質疑如要進行貿易,為何沒有商人隨行,又沒有帶備黃金及白銀?學生從鄭和帶回來的物品中,只看見一些烏木和香料,最名貴的可算犀角,但這些「利潤」相距鄭和下西洋的成本仍然很遠。雖然「朝貢說」最可信,但要學生理解朝貢的重要性,則有些困難。雖然鄭和帶了馬六甲的使臣到中國,但船隊花費不菲,難道真的為了天朝大國的「面子」而消耗國庫?聽到這裡,潤霖說,四個都是鄭和出海的原因。說得好,由於現時沒有足夠的資料去否證某一項說法,所以我們只能解釋哪個是「比較重要」的原因,而不能說那是「唯一」的原因。
John Arnold在《歷史之源》中說:「檔案的消失才是歷史研究的開始」(Arhives must burn down for history to happen. We must have sources, but we must have silences too.)鄭和下西洋正好說明這個道理,鄭和的航海日誌和相關記錄下落不明(有說被銷毀),於片模糊更刺激了歷史學家的想像力,在一片迷霧之中,刻劃歷史的地圖。為何鄭和要下西洋?為何鄭和下西洋的事業戛然而止?鄭和最先發現美洲大陸嗎?謎團不單沒有嚇怕歷史學家,反而吸引了他們的視線,歷史之謎確實是最佳誘餌!
(同學可參考網址,認識更多鄭和下西洋的事蹟。http://hk.chiculture.net/0115/html/a00/0115a00.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