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蒙古崛起的原因

當我預備這個課堂的時候,不斷想像公元十一至十三世紀的歷史時空,千禧年交接,漠北的遊牧民族乘時而起。中國國力由盛轉衰是其中個原因,安史以後,內憂外患,再加上五代十國的分裂和失控,北宋繼承的,只算是個殘破的中國。可是,從宏觀的角度分析,活躍於歐亞之間的遊牧民族亦開始效法農業文明、建立具備行政系統的國家,環伺於北宋的,便有遼國、西夏、吐蕃、南詔,還有後來的女真。後來蒙古建立橫跨歐亞的帝國,成為遊牧文明的佼佼者。

回顧歷史,我不禁要問:為何遊牧民族會在公元十一至十三世紀崛起?為何蒙古能成建前無古人(也很可能後無來者)的帝國?一般的說法,是認為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非常配合快速的戰爭模式。成吉思汗軍事思想研究專家達林太便認為,「遊牧生活就是半軍事性的生活,遊牧生活過程就是一個軍隊行軍作戰訓練的過程,所以它很容易轉入戰時狀態。…狩獵跟作戰主要有一點不同,就是對象不同,狩獵的對象是禽獸,作戰的對象是人,其他都差不多,狩獵的方式就是作戰的戰略戰術,迂迴、包圍、追擊、猛追,射擊的技能。狩獵的時候老虎、獅子當然比人要厲害,鍛練他的技能、勇敢精神,所以一次圍獵就是一次實戰演習。」(載於《發現草原:成吉思汗崛的秘密》),但為何一直以遊牧方式生活的蒙古部落,要待公元十一世紀才開始向外擴張?

可能在遊牧的生活方式以外,還要加上戰爭的科技。賈德.戴蒙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便指出,隨著科技的普,較低級的文明會消滅較高級的文明。堺屋太一的《成吉思汗的世界》便圖文並茂、詳細介紹蒙古軍隊的戰爭科技,其中不少是從華北傳到蒙古各部,其中更包括宋人發明的火藥。羅茲。墨菲在《亞洲史》亦說,「如果沒有中國技術人員幫助,蒙古人永遠不可能征服中國。這些技術人員包括攻城技師、槍炮鑄造工、炮術專家和航海家」。因此,單憑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並不能充份解釋蒙古崛起的原因。一名俄羅斯人的記錄,便生活地形容遊牧與科技的完美配合,「他們(蒙古人)胸膛結實粗壯,…使用槍矛、棍棒、戰斧、劍,…勇猛的與敵厮殺而毫不退卻,但他們最突出之處在於弓箭的使用。…他們絕不求饒,而對付落敗的敵人,他們也絕不手下留情。」(摘錄自《成吉思汗:近代世界的創造者》)蒙古的戰士,不再是農耕文明所想的「野蠻人」了。

人在歷史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雖然契丹和女真分別有耶律阿保機和完顏阿骨等英明領袖,但相較成吉思汗,他們都黯然失色。成吉思汗充可以說是結合遊牧模式與科技力量的催化劑,根據馮承鈞譯的《多桑蒙古史》,「成吉思汗在其教令中囑諸子練習圍獵,以為獵足以習戰。蒙古人不與人戰時,應與動物戰。故冬初為大獵之時,蒙古人之圍獵有類出兵。……汗先偕其妻妾從者入圍,射取不可以數計之種種禽獸為樂……如是數日,及禽獸已少,諸老人遂至汗前,為所餘之獵物請命,乃縱之,俾其繁殖,以供下次圍獵之用。」(轉載自《狼圖騰》)從中可見,成吉思汗是有策略地將各部落統合為單一的戰鬥族群。我更認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的更重要意義,在於將部落間互相廝殺混鬥的內耗,轉化為對外侵略的爭競。他的影響力遍及後世,龐大的帝國貫通歐亞,改變了當時的國際秩序,甚至改變了伊斯蘭和基督教文明的勢力範圍。2006年,牛津大學基因專家Tom Robinson估計,現在每二百名男子,便有一人是成吉思汗的後裔(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6/05/content_4647348.htm)。成吉思汗無疑是蒙古崛起的一項決定性因素。

成吉思汗留給蒙古帝國的,不單是龐大的軍事力量,還有軍事制度。他要讓蒙古帝國全民皆兵制,以十人為單位組織軍隊,命令快速傳達,軍隊只有犒賞,一切以戰養戰,從戰爭中獲得供應與補給,沒有勝利就是失敗,軍人論功行賞,不按年資,也沒有制度約束,這套軍事制度在他死後仍然發揮作用。一名歐洲的修士這樣形容蒙古人,「韃靼人(蒙古人)…夷平城市,燒毀森林,衝垮城堡,砍掉葡萄樹,摧毀庭園,屠殺市民和農民;如果突然大發慈悲,饒了求饒者一命,韃靼人就強迫這些人當起最低賤的奴隸,作戰時要他們在前面與自己的親人廝殺。如果他們根本是佯裝戰鬥,或向同胞示警跑,跟在後面的韃靼人就立即殺掉他們;如果英勇作戰且打了勝仗,他們得不到任何獎賞,這些野蠻人就是這樣把俘虜當馬一樣來虐待。」(摘錄自《成吉思汗:近代世界的創造者》成吉思汗創立的制度,提供了足夠的誘因,轉化了蒙古部落的強悍性格,成為侵城掠地的重要資源。

半軍事式的遊牧生活方式,再加上成熟的戰爭科技,以及成吉思汗的領導,無疑是蒙古民族叱咤一時的原因,可是公元十一至十三世紀,有其獨特的時空,將漠北的蒙古部族「逼上梁山」。根據布萊恩.費根的《歷史上的大暖化》,「成吉思汗東征西討時正處於漫長的溫暖期,期間頻頻的乾旱可能大肆摧殘了乾草原牧莫,使遊牧民賴以維生的馬和各種牲畜面臨糧食不足的危機。」後來,當較低溫、多雨的大氣重臨草原,牧草再次豐美,於是拔都難以說服蒙古部眾再次西征,錯過了征服歐洲的機遇。雖然氣候並非歷史發展的最決定因素,但氣候大暖化也解釋了遊牧民族於公元十一至十三世紀之間,不斷衝擊農耕文明的原因。

太多人將蒙古的崛起,簡單歸因為成吉思汗的功勞(或若英雄歷史,Great Men's History)。歷史從來不滿足於簡單的答案和通則,歷史研習不斷讓我們發現歷史事件的獨特性(uniqueness),尋求更圓滿的解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