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我們生命中的第一份愛的經驗多來自他人,我們很自然以為愛來自人我關係,這使我們渴求別人的認同,以躋身於愛。一旦這份關係低於期望值,失望導致我們認為自己不夠可愛才得不到愛和尊重,這種「無愛感」是心的創傷,與其為跛腳的的自我形象而自責,不如設定出一個「可惡之人」,羅織對方的錯處。
H.L.Mencken:生命有兩種選擇,保持單身,過得慘兮兮;或者結婚,希望自己死掉算了。
「解離」(Dissociation)就是內心拒絕痛苦、敏感瘡疤、愛的需要、愛的匱乏,所產生的悲傷和怒氣,並掉頭走避,這同時也拒絕了我們的身體,因為身體是感受之所在。…它壓縮並關閉了身體上兩個主要區域的進口…我們若排拒缺愛的痛苦,便阻擋了愛流入身體,無法吸收營養使生命旺盛,從而切斷了我們與生的連繫。
如果你逃避創傷,你只賦予它更大的力量來控制你,最後你裝著情緒的身體變成廢棄的鬼屋,你愈逃避感覺沒被愛的痛苦,它愈在暗處生膿潰爛、房子愈加鬼氣森森;只要房子愈鬼氣森森,就愈令你心生恐懼,這個惡性循環使你和自己失聯,又害怕自己。但當你能在無愛之所,面對自己,鬼屋便開了門窗,送進陽光和新鮮空氣,房子逐漸適於人居。若你學著容忍痛苦和脆弱的感覺,便可以長出新的肌肉,你處理痛苦的能力增強了,原來看起來那麼巨大、恐怖、叫人沒頂的創傷,現在看起來可以忍受了。
羞愧讓我們懷疑自己基本的良善,又否定我們的真實面目,於是它便癱瘓我們,使我們的神經系統僵凍、閉鎖。既然可惡之我的感筧這麼痛苦,我們便盡可能把它擋在外面,於是可惡之我的形象跟可惡之人一樣,也潛入無意識之中,不知不筧中牽制我們,我們卻束手無策。
傳統宗教有一個缺失,它總是用批判的聲音發言,怪人們有罪或不值得愛。其實與其申斥人們的過錯,不如慈悲而巧妙地幫助人們看到,所謂罪該萬死,不過是因為不知道自己被愛而產生的症狀。
「努力變得更好」永遠無法肯定內在價值,因為這項努力已預先設定我們不夠好,從而加強我們的自我憎恨,即使有人愛我們,這種不值得愛的感覺也很難讓愛進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