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我看通識

今天收到的問卷,花了一個多小時回覆,但也讓我反思了我對通識課程的看法.
1.    新高中通識教育的目標/ 意義是什麼?
(政治、社會意義是什麼?)
雖然通識課程強調多元思考和開放思維,但我一直認為,通識教育的潛在政治目的,是境養香港學生的社會及國民認同。
(其作用在培養學生知識、能力,抑或是態度/ 價值觀?)
當年教育局提出通識課程時,我以為課程會集中在態度及價值觀的培養,但在考評的大前題下,教師太擔心沒有材料,又怕學生「無水可吹」,結果,鐘攞已攞向知識的一邊,我擔心Banding越低的學校,越重視知識的傳授。
2.    通識老師面對什麼挑戰?專業的通識敎師須要如何裝備自己?
第一個挑戰,是經常被自己、被別人標籤為「文科」老師或「理科」老師,更甚者是「XX科」教師,這樣的標籤本身帶著取向,太多人仍然從舊方法談論新話題,最後變成舊酒新瓶。
第二個挑戰,是因擔憂而不斷增加的知識,教師不斷進修,不斷知道新「知識」,再不斷增加通識內容,結果師生都囫圇吞棗,學未致用。
老師如何調適自己的個人發展方向或如何才是專業通識敎師?
我一向認為世上根本沒有所謂的「專業通識教師」,通識本身就是老師的個人修養,且看古希臘時代的蘇格拉、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就是近代大儒如錢穆和牟老都是通識之人,現在教師「知識窄化」的問題,都是現代「專業化」的結果。通識課程只是回復教學的藝術,糾正工業革命以來教師專業化的問題。
3.    通識教師是否比獨立學科的老師更有地位?為什麼?
什麼地位?學校的行政地位一向都不是根據學科而決定,我也不認為日後某學科的教師地位會比另一學科的地位高。如果是學生的認同,則要視乎個別教師的課堂表現,與任教學科無關。通識教師可能得到額外的資源,但工作量亦會增加,也不牽涉地位問題。
4.    你覺得通識敎師最大的困難在哪裡?須有什麼能力或特質? 通識 老師是否比獨立學科(如﹕人文學科)更專業?
我再次強調,世上沒有所謂的「專業」通識教師,通識「科」和其他獨立「科」是有本質的不同。我認為通識科只是一個subject,是根據學校行政和考評需要而被稱為「科」。獨立學科卻是一個discipline,是根據大量研究和特定學習思維而設的「科」。其實,引用通識的ABC原則(即是AwarenessBroadeningCritical/Creative thinking),我們要求學生培養ABC,難道我們不應該先有ABC嗎?所有教師除了在個別discipline能稱為專家之外,也應該有 能力 教授通識這個subject的。
5.    人文素養在通識課程中是否重要?何以見得?
非常重要,愛因斯坦和霍金都是人文素養豐富的物理學家,他們都是通識之人,照我理解,整個課程文件(包括「公共衛生」和「能源科技」)都強調社會向度和人文素養,香港過去一直強商/理而弱文,將來商科和理科科目也會是最多學生選修的科目,通識成為必須科,就是要平衡過去重商/理而弱文的情況。
6.   於教育局的培訓課程中,你學到什麼?100小時的培訓課程是否足夠?你進修過的課程是否滿足專業的需要?
學到不同範疇的基礎知識,也學習了不同的學習法,還有知道更多教學資源。對我而言,重點不在培訓的時數,而是將通識的教師培訓,變成教師團隊的學習文化。
7.    通識敎育科給你最大的壓力是什麼?政府政策/要求、家長的期望或收生的問題有什麼影響你的教學工作嗎?
科目本身沒有構成任何壓力,壓力來源來教師團隊的合作,教師之間理念落差太大,願意付出的工作量也不同,難以達成共識。
8.    有人說通識敎育會加強教育機會不平等(弱的學生會更弱),通識敎師應如何處理這問題?
很籠統的說法:照顧個別差異,但說易行難,這個情況也普方存在傳統學科,會否加強不平等現時言之過早,難以回答。
9.    學校設立初中通識課程的目的是什麼?是迎合家長的要求及收生的賣點?
教改以來,學校更著重初中與高中的銜接,包括知識及能力的銜接,這應該是初中設立通識課程的目的。
10.通識敎師的共同備課作用在哪裡?通識教師來自不同學科,是否真的能夠協作?難度在什麼地方?
通識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課程理解,學校教師能透過共同備課達成共識,有助學校建立老師之間和師生之間的學習群體。根據我的經驗,教師的協作問題,不在學科的分別,而與個別教師的性格有關。
11.由於通識敎育科教師多專職負責某些單元,究竟可如何問責(如何評核你在通識科的表現)?你認為應否有問責機制?你如何回應學校的問責機制?
我校採取的,是個人負責制,別一位老 師 教授所有單元,因此沒有問責問題。
12.課程指引或教育局對通識敎育科或教師的要求及建議,老師於校本實踐時是否完全跟從?為什麼?
我校將縮減自我及個人成長、公共衛生和能源與科技的部份,增加今日香港和現代中國的部份,現在學校教學計劃中相關的知識基礎,都比課程文件提及的多,我認為這個現象,是教育局和學校始料不及的,或者想像的考評總比現實的考評困難得多。
13.你覺得應否因應巿場或家長的要求而用英語作為通識的授課語言?
不應該。通識課程的重點在思考與社會關懷,應該開放讓學生自行選擇最擅於思考的語言學習。
14.你覺得通識敎科書有什麼幫助?會否受教科書影響而將教學模式改變?教科書使你自我開發教材的迫切性減低嗎?為什麼?
教科書商能協助教師取得教學資源,教師也必須自行籂選,如果教師缺乏主動,則會被教科書牽著走。
15.你認為舉辦一些同區的教師網絡對教師發展有什麼幫助?還是因同區競爭而不熱衷參與?
應該沒有同區競爭的問題吧,如果有時間,教師應讓透過教師網絡建立學習群體。我認為這樣的網絡,要超過工具功能,而成為學習文化的一部份。
16.你認為通識教育科是人人也可教,還是一門專業學科?
要視乎教師的個人素養,如果有些「專科」的通識教師,只是進修了大學提供的碩士課程,然後對世事不聞不問,也算有 能力 教授通識科嗎?
17.如何能使學生於通識的成績提升?校本評核是不是你關注的一環?而IES20%分數,是否足夠?為什麼?
無可奈何,有考評必須要操練考評技巧,只盼望日後熟能生巧,在提升學生公開試的成績之餘,能擴大分數以外的空間。至於IES方便,問題不在於比重,而在於有沒有公開考試,如果仍要公開考試,無論IES所佔的比重怎樣,對學生的成績影響不會太大。
18.你覺得通識科教師的自主性大嗎?還是你覺得統一標準更重要,應指明教什麼更好呢?
表面上很大,實際上不大,因為整個課程生成的個程(becoming),必須跟著大方向走,獨立學科的課堂還可以閉門造車,但通識課程必須和而不同。
19.最能幫助通識敎師的專業發展是什麼方法?為什麼?如何幫助?
我認為通識教師多看書,看參加公開講座,多留意時事,然後配合課程文件設計教學,便很足夠。
20.不同單元的通識敎師將會構成競爭還是協作?
我校沒有這個問題。
21.誰最能給通識教師支援?如何克服通識帶來的挑戰?你建議未來的通識敎育應如何改善?
通識教師需要一個包容開放的社會氛圍,政府在學校教育以外推廣社會教育,家長和傳媒也可成為通識的支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