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如何發現有趣的明史問題?

在中二的課堂上,我們就明朝覆亡的原因討論得興高采烈,浩儀說明代的皇帝昏庸無能,只顧聲色犬馬,置國事於不顧,但詠瑤反駁說,有時君主放手不理政事,國家反而更穩定,就好像漢初的皇帝無為而治,生產力上升,國泰民安,所以君主的能力與國運並沒有必然關係。然後,一峰說,宦官亂政才是明朝覆亡的原因,但麗怡也反駁,認為鄭和也是宦官,宦官可以是一股正面的政治力量。我補充說,與唐代的宦官問題比較,明代的宦官問題也不算嚴重,例如思宗繼位,便把魏忠賢等人連根拔起,可見君主仍有絕對勢力。余超總結說,明代君主的昏庸,再上加明太祖廢相,導致宦官干擾朝政,邊患問題(蒙古、韃靼、瓦剌和女真)加重了財政壓力,賦稅增加,民不潦生,於生民變,李自成入京令明朝覆亡。

在這個時候,茜茹舉手提問,為何明代的政治乏善可陳,但國祚仍長達二百多年?這是個好問題(逆向思考的好例子),也指出了歷史研究的趣味所在。歷史研究的第一步,便是發掘有趣味的問題,與其在明代的皇帝聲色軼事中打滾,不如放眼於明代的社會經濟發展。根據陳學文的《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明清經濟發展迅速。首先,一些高產量的外國食物如蕃薯等引入中國,使有限的土地可以騰出來種植其他經濟作物(如絲綢和蔗糖),農業商品經濟開始發展。另外,手工業的勃興,貿易網絡的成形,令宋元出現的都市雛型,在明清時候更一步發展,最後更形成了早期的「消費社會」。

究竟,明代政治和經濟發展有何關係?蓬勃的經濟發展是否延長了明代的國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