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相識多年的朋友勸我裝What's app,叫我多為朋友著想,言談間,覺得有點被冒犯,朋友說我太sensitive,多年交誼,不用為What's app鬧翻,胡胡混混說句抱歉,不想再談,也不想解釋,然後便掛線。這幾天,我不斷問自己,為何朋友的勸導,會激起我的不快?與其空想,不如邊寫邊想,用文字自我解剖。
第一個反感,當然是朋友勸導的方式,什麼為人著想等等,對我指指點點,我的心理防禦機制立刻啟動。即使是朋友,也不能對我的選擇指指點點啊。你喜歡廣結四方緣,我卻享受一人之境,你喜歡用即時通訊聯誼,我珍惜細水長流的友誼。大家都用What's app,只有我沒安裝,有時候的確會帶來不便,特別是要迅傳送文件或資料,但有得必有失,這些不便也給我更多私人空間,不用被What's app的工作訊息轟炸。有任何工事找我,請用電郵聯絡,我每天都檢查電郵,會安排辦公時間按緩急處理。
其實,我也不是沒用What's app的,十年前左右,我便裝過What's app,一裝之下,多了百多個「朋友」,很多舊相識也傳訊息給我,個性問題,基於禮貌,我快讀必回(除了禮貌,也跟我的偏執強迫症有關),若有未讀未回的訊息,總覺得心裡還有未清理的事。然而,有回覆便有再回覆,就這樣來來往往,我無法專注做事。此外,我也有另一個問題,就是傳了訊息,便希望別人讀了快回,若有已讀不回的訊息,心裡便長出一根刺。用了一年多,覺得What's app太介入我的私生活,就在一個晚上,刪除了。清清靜靜做人,朋友想聊天,還是見面好,見不了面,把話留起來,要說的總會記得,若見面時忘了,多是無聊鎖事,不聊也罷。
或者,我也很抗拒「朋友」的假象。能夠成為朋友,是緣份,話要投緣,有時心照不宣,友誼得來不易。以前識朋友,時間會自動過濾情誼,記得誰不記得誰,想見誰不想見誰,會越來越清楚。不過,What's app等即時通訊,令友情保持得太輕易,其實很多情誼藕斷絲連,都在等每年一次傳個生日快樂的短息而已,我寧願把這些情誼留在回憶。今天讀國家地理雜誌,看到這段話,也很有同感。要離開,便瀟瀟灑灑,不要拖泥帶水,轉換了社交場景,便讓過去成為過去,不需用任何What's app作紀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