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30日 星期六
香椿
2023年9月29日 星期五
英倫秋月
2023年9月28日 星期四
三地迎月
2023年9月27日 星期三
監考
2023年9月26日 星期二
四角豆又叫楊桃豆
2023年9月25日 星期一
那年盛夏,一葉綻放如花
2023年9月24日 星期日
約拿
2023年9月23日 星期六
異鄉的秋分
秋分有如一次短聚,不論在英國或香港,晝夜平分秋色,沒有哪裡的白天更令人羨慕。英國的盛夏,到了晚上十時天空還是一片灰藍,太陽好像不肯下山似的, 香港的夏天雖然都是日長夜短,但到了八點天已黑齊。兩個地方的太陽好像在比拼誰更晚下山,從夏至到秋分,香港的太陽一點一點追上來,追到了秋分,終於可以和英國的太陽打個平手,秋分之後,英國的太陽便好跑得太累的野兔,晚出早歸,日照越來越短,好像要把時間還給漫漫長夜。秋分之後,唯有寄望皎皎明月常伴。
2012年盛夏,我撒下了學社第一列粟米種,那時候才接手不久,我們按老師的指示,從田頭到田尾拉一條繩,開出一道又一道的田畦。然而,新手落田,難免有錯,不知何解,即使拉了繩,但鋤著鋤著田畦便變彎了,要補救已經太遲,那段經歷已寫在當年的網誌(生命之網: 白露 (sense-history.blogspot.com))。開了田便下粟米種,經過兩星期後,粟米在秋分(9月22日)那天已冒出了嫰芽,現在回看當年的照片,很驚訝地發現學社的泥土是如何不濟,田畦經翻土後明顯出現板結的情況,田面結實如烤過頭的麵包皮,泥土的有機物不足,顏色如泥頭,泥土中亦太多碎石,難怪粟米芽的面色這麼難看,瘦弱蠟黃。除此之外,播種之後我沒有在田上鋪上乾草作覆蓋物,即使是初秋,太陽仍然猛烈,淋水太多加上陽光曝曬,泥土更加貧瘠。回看十一年前的農田,可說是慘不忍睹,但沒有犯過錯,又怎會有進步?不經不覺十一年過去,我在開田、落種、分株、落肥和澆水都很有經驗,林村的街坊甚至戲稱我做粟米之王,說我的粟米在附近的農田中是最靚的。成長總在不知不覺中,行動、反思、檢討、再行動就是成長的軌跡,熟手之後也不要忘記曾經的稚嫰,重看當年照片,給自己多一點力量。
現在的我,好像當年一樣懵懂,很努力想做些什麼,但如老鼠拉龜,無埞埋手。星期六、日揮汗水由朝到晚開了幾列田,還沒有自豪了幾天,便被種田老師責我得一股儍勁,沒好好養田開田,之後要學習的除了是種田的技巧,更多是克己忍耐,凡事不要性急,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有時。上主給我的擔子,我雖在其中勞苦,但仍會按其時成為美好。就像照片中左上角那一堆不顯眼的堆肥,我們把豆渣、木糠、廚餘和乾草都放在一角,任其發酵,每星期翻動,假以時間,堆肥又成好土。因為有當年的一股儍勁,才保留了梧桐河畔的一片農田,泥土亦由當年多石板結的沙土,變成今日灰黑柔軟的壤土,給被迫離開家園的粉嶺農民一小片栽種的地方。
現在室外的氣溫已跌到9度,中秋將至,相反香港的處暑快將告終,美好的秋冬將臨。記住一切美好的,面對每次困難。很多困難在一年後重看,可能變得微不足道,正因如此,我們才要好好記住每道難關,因為祝福常隨著難關而來。
後話:今天跟老師聊電話,林村農友傳來紫蘇的照片,下午參加香港人聚會,黃昏吃馬來西亞叻沙,回程看夕陽西下,恩典常在生活的幽微之處。
2023年9月22日 星期五
入秋
2023年9月21日 星期四
同路
2023年9月20日 星期三
搬草
2023年9月19日 星期二
屠蟲記
2023年9月18日 星期一
相知
2023年9月17日 星期日
深觸我心
使我作祢和平之子,
在憎恨之處播下祢的愛,
在傷痕之處播下祢寬恕,
在懷疑之處播下信心,
在絕望之處播下祢盼望,
在幽暗之處播下祢光明,
在憂愁之處播下歡愉。
主啊,使我少為自己求,
少求受安慰,但求安慰人,
少求被瞭解,但求瞭解人,
少求愛,但求全心付出愛。
使我作祢和平之子,
在赦免時我們便蒙赦免,
在捨去時我們便有所得,
迎接死亡時我們便進入永生。
2023年9月16日 星期六
少人走的路
2023年9月15日 星期五
現在式
2023年9月14日 星期四
自然保育
2023年9月13日 星期三
有勞有穫
感覺好似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可以做義工。其實,要求嚴格也有好處,我用誠意看待這份義工,慈善店的人亦給我尊重。返到慈善店,Phil已經當我係自己人、係同事,好信任我。當他要去後院處理物資的時候,便問我是否介意在前台處理店面的事情。雖然做了幾十年人,但完全沒有零售服務的經驗,能夠做的,只是有禮貌地請顧客等一等,我叫經理回答。
例如,一位南亞女士想買浴簾當窗簾,問我意見。其實冇話可唔可以,只不過浴簾唔遮光,放在客廳也不好看,我個人唔會將浴簾當窗簾用。但是各人有各人的難處,窗簾價錢貴,有些弱勢家庭未必能負擔,站在慈善店的立場,當然希望多賣些貨品。我不知如何回店,請Phil幫忙,Phil拉開浴簾,看一看,請女士放心,當浴簾或窗簾都可以。女士聽到之後,寬心地買了。我諗返轉頭,其實女士並非要我的意見,而是想要我的支持。經濟有餘裕的話誰想將浴簾當窗簾?問題的背後,是找些精神的認同。
過了不久,一位非裔女士走進慈善店,指著一束木條,問Phil是什麼來的。Phil告訴她,是裝在天花的掛柱,女士點點頭,說和她猜的一樣。她問Phil價錢,Phil看一看價錢牌,是7.5鎊,然後跟女士說,話木條已放售三星期,減至4鎊出售。女士笑逐顏開,我估計女士一早知道價錢和用途,但可能超出預算,等了又等,等到今天減價了,如願以償。
做了三個多小時,但我要落手落腳做的事情不多,只不過將一個架的Bric a brac貨物替換,然後分類擺放,好好睇睇,其餘時間都係偷師,學下Phil如何跟客人對答。Phil很厲害,差不多記得所有顧客的名字和消費習慣。以下幾句,是今日學到的:
Phil請我到前台,因為他要Point Percy at the porcelain,意思係;佢要去廁所。
Phil見到有客人走入店,同我講:Two ticks,意思係:等一等。
婆婆同Phil講完多謝,Phil回答Much obliged,表示非常非常樂意,唔使客氣,係好尊敬客人的回答方式。
有人捐物資,Phil問:Are you gift-aided?意思即係:你使唔使交稅?是否需要登記捐贈物以便扣稅?
表面上,好似係我付出做義工,其實係我用時間和(少少)勞力換取在地知識。這就是Permaculture 有勞有穫的原則,亦是共生的實踐。
2023年9月12日 星期二
唔止義工咁簡單
另外,平等多元及共融政策的說明都非常仔細,其中有個例子,就係若有員工因身體不適取得醫生同意,可以遲一個鐘頭返工(即十點鐘),但如果公司其他職員,沒有遷就該員工的需要,仍選擇朝早九點開會,便構成歧視。有很多話題,在工作場所是不能觸碰的,例如性別認同、宗教、族裔背景等等。我上年十月初初到英國的時候,便有一單大新聞,就是皇室顧問向一位黑人女性問及國籍問,引起軒然大波,新聞節錄如下:The late queen's lady-in-waiting has resigned and apologised after a black guest at a reception hosted by the queen consort was left feeling traumatised and violated after she questioned her repeatedly about where she “really came from”.(The Guardian, 30/11/22)我面試的時候,都被問及如何處理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的問題,不過香港社會比較同質化,我真係講唔到具體經驗。所以,這個網上義工課程,補充咗好多我的不足,我都好認真完成。過咗冇耐,Phil打電話畀我:Congratulations,明天可以正式做義工了。
我覺得自己好好彩,在眾多的慈善店中,選了這間認真看待義務工作的組織,我覺得高要求對我來說也是一份尊重,如果繼續做義工的話,組織還會安排其他照顧兒童等免費課程給我報讀。都係嗰句:慢慢來,Slow and small progress,the problem is the solution。
2023年9月11日 星期一
No Hard Feelings
2023年9月10日 星期日
成全
早上坐在教堂中,陽光依舊透過五彩玻璃窗照射會眾,教堂散發古木幽香,平靜安詳。
第一次經過教堂,外面掛著彩虹旗,別樹一格,淡褐色石磚建築,對出是整潔的花園,沿路有木椅供人閒坐。初春之際,天氣仍冷,我披著大褸坐在花園,對未來仍然不確定,但那座古老教堂,散發著一種穩定的力量。然而,我從來沒有參與過「教堂」的崇拜,我返過的教會,不是四樓全層的樓上教會,便是借學校禮堂聚會,對於古老教堂,始終有種距離感。再加上,我對「聖公會」沒有好感,所以幾個月以來,都是過門而不入。
我嘗試過找住家附近的教會資料,有些因疫情而停辧實體聚會,有些因財政壓力而閉門,另外的教會,則比較適合年輕人參與,近似神召會那種澎湃的崇拜儀式,我讀中學的年代都返過夾Band勁High的聚會,但人大了,反而喜歡傳統教會那種行禮如儀的崇拜方式,講道是其次,對經文的默想才是重點。環顧住家附近的禮儀教會,便只有這間大教堂。
我一直嚮往教會與社群的親密關係,以前的教會,每月都舉辦親子活動,不理是否信徒都可以參與。家長放假唔需要再帶小朋友去商場,社區本身就是親子活動的理想場所。兩個月前的星期日,經過大教堂外的草地,很多戴著頭巾的穆斯林婦女帶著孩子參與教堂舉辦的親子活動。這間教堂很重視包容(Inclusiveness),教堂之內特設非牟利咖啡店,給自閉的朋友經營。此外,教堂每個月舉辦一次手工擹檔,給社區的手作人擺攤。因為這種服侍社群的精神,驅使我走入教堂,參與崇拜。
今日聽道,更加感動,牧者講的不是什麼偉人和聖徒的教訓,而是她自身的軟弱。當讀到福音經文(馬太福音18章15-20節)時,她主動提起聖公會的內部問題、她個人面對衝突時的軟弱等等,她亦承認很多矛盾和衝突難以化解,但卻要以愛的方式避免傷害。她以牧者的身份講道,但她展現的,卻又是可親可感的平凡人。我不知道那是英國人的率性,還是這間教堂的獨有文化。因為體認到軟弱,才有包容的能力。
聖餐禮後,大家一同朗讀禱文:
Almighty God, we thank you for feeding us with the body and blood of your Son Jesus Christ.
Through him we offer you our souls and bodies to be a living sacrifice.
Send us out In the power of your Spirit to live and work
to your praise and glory. Amen.
觸動我心的,是禱文提及的施予與滋養。生命的奧秘,就是吃和被吃,所謂活祭,就是以生命成全別人。
2023年9月9日 星期六
以樸門的原則生活:收集並儲存能量
2023年9月8日 星期五
以樸門原則生活:觀察與互動
觀察是相向的,觀察的人不只察驗外在世界,而是透過外在世界回觀自身的價值。離開香港,與自身文化脈絡保持距離,或許能更清晰看到社會文化系統的運作方式和規律,從而找到新的支點,同時又能帶著異鄉人的視角,審視在地的系統運作:
1. 將看似不相關、甚至衝突的條件, 創造成新的和諧。不要太早下判斷,所謂「價值」不過一念。不只是改變自身、投入「客觀」世界,而是覺察到自身的存在,已對外在世界構成影響,即使兩者衝突,仍可以透過設計創造秩序。
2. 思考由上而下,行動由下而上,但兩者互為因果,有如行動研究中的Reflection and action的關係,Refleciton in action, reflection on action, reflection for action是不斷循環的過程,從小步開始觀察大系統各元素的互動關係,找到著力的地方,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帶來改變。
3. 地景就是教科書,觀察地景中不同生物的互動,了握秩序和規律。因此,樸門的實踐者亦必須具備族誌學/人類學的識覺力。社區生活亦然,觀察之道,不只用眼,還要用盡五感和心。
4. 只要能從中學習,失敗也獲益良多。行動、調整、評鑑、再行動,重點是在行動的過程中了解自身與系統的關係。
5. 好的解決辦法都很簡單、甚至不為人注意。觀察的意義,可能是要重新定義問題,有些問題甚至過猶不及,行動到某一個階段,便要靜觀其變。種田如此、做人亦如此。
6. 將干擾減至最低,可理解為福岡正信在自然農法提倡的無為之道。既然自然有再生能力,用力之處並不能對抗,必須順適系統之力。
7. 適可而止。資源有限、生命有時,肥料落得太多只會傷到農作物,做人亦然,即使有正面回饋,亦要審慎行事。
8. 問題本身就是解決方法,如水之道,淹水之處不一定要疏水,蓄水反可帶來更大可能性。心胸開放,反思問題根源,戒急用忍,不要躁進,面對恐懼。
9. 辨認設計的死胡同,殺出活路。簡單來說,就是要有孤注一擲的決心。
熱浪和暴雨
2023年9月7日 星期四
學無止境
好耐冇試過要趕住食早餐返工,雖然係義工,但我仍然以正職的心態對待,著整齊啲、早到十五分鐘,等慈善店的經理指示要完成的工作。之前都提過,因為九月初銀行假期途經慈善店與經理相遇,他竟然話想學廣東話,又跟我說起日文,我才下定決心報名當義工。經理叫Phil,一口英語字正腔圓,沒帶英倫東北口音,我全聽得懂。打個招呼,他便教我慈善店的運作方式,兩星期替換零售衣物、將捐贈物分類、標價等等。
為了融入英國生活,我特地選看本地的電視節目,其中一套叫After Life,講一個喪妻的中佬如何面對傷痛,悲中帶喜。其實套劇有啲悶,但係人物對話很道地,我從中學到唔少英式英語。例如今朝經理教我規距習慣等,英國人叫做show the ropes。於是我就講,話Thank you for showing me all the ropes。Phil聽到我用ropes,就同我分享英式英語和字源學(Etymology)的關係,有少少似中國的典故。例如,(東北)英國人講佢自己一個人,就會話He is on his todd,原來以前有個叫Todd的美國人,隻馬跑得太快,一馬當先,其他人跟住後面,就好似孤身一人,所以慢慢變成on his/ her todd的講法。Phil學識富豐,講完Etymology,就同我講Spoonerism,我第一次聽,後來翻查,先知係語言遊戲,首尾互置,變成英式幽默,例如某人想講The Lord is a loving shepherd(上主是慈愛的牧羊人)變成The Lord is a shoving leopard(上主是撞來撞去的花豹),勉強用廣東話的例子,就好似「面都紅晒」變成「紅都面晒」,產生詼諧的感覺。如果要明白(甚至學習)英式幽默,就要多學字源學和Spoonerism。
英國人比較少multi-tasking,佢地傾計就會放低手頭的工作,所以我都唔好意思不斷撩佢傾計(我真係好想多與本地人溝通)。好在慈善店不是太忙,英國人又鍾意傾偈,Phil得閒又跟我談伯明翰市議會破產的事,然後講他對英國政治的不滿,例如他對工黨和保守黨的不信任、BBC和媒體的單一宣傳,其至Huxley的Tavistock group如何扭曲人性等等。我很用心聽他的不滿,希望從本地人的視角理解英國的變化。不過,從他的「不滿」中,我察覺到一種Displacement(地方錯置),即使他從小到大都活在同一個地區,但他總是覺得以前的時光最美好,城市的變化太快,人的思考越來越單一,他覺得自己格格不入。講講下,一位老伯伯走進慈善店,把名片交給Phil。原來慈善店旁的單車小店今日最後一天營業,四十二年的老店在今天劃上句號,老伯伯特意過來跟Phil說再見。突然間,那種離開香港時的離愁別緒又湧上心頭,他們互相擁抱,Take care。我跑出慈善店,想跟老伯伯say goodbye,但人去樓空,他已遠去。紮根,拔根,全球不斷上演。
Phil對東方哲學很有興趣,跟我談道德經、侘寂等等,我問他為何想學廣東話,他說自己也不知道原因,是很直覺想做的事情,我覺得他在日本和中國哲學中,找到一種填補內心空洞的方法。我問Phil,你是Football fan嗎?Phil說,泿費時間。我第一次聽本地人對足球無感。他說,以前的東北英國工人,大多在礦坑和船塢工作,有閒暇便走到一起踢足球,那些是真的皮球,下雨後皮球濕了發脹,頂頭鎚會頭破血流。現今英國球會的球星,他說是overpaid but underworked,足球比賽只是層層剝削,他才不會花時間看足球比賽。然後,又跟我說起Vikings和Normans的歷史,他真的學識廣博,我聽得津津有味。
不知不覺,就做了三個鐘頭義工,感覺很實在。要離開慈善店的時候,他問我中文名點寫,我寫了給他,他說,我的名字令他想起日文的月曜日,然後他在筆記薄寫下他的日文名字:富音利符籌。
2023年9月6日 星期三
重操故業?
2023年9月5日 星期二
正菜
2023年9月4日 星期一
Barbie
踏入九月,本是初秋之時, 按二十四節氣,處暑已過,快到白露,即是大熱天的日子快到尾聲,日夜溫差大,早上會見露珠。上星期天氣越來越冷,我都不再期望可以穿短袖,但前幾日開始,走在街上,竟熱出一身汗,天氣預報這個星期英國會有熱浪,所謂熱浪,大約廿幾三十度,對本地人而言,已經好難受,但對我這個來自亞熱帶的香港人而言,實在喜出望外,所以昨日主日崇拜後便四圍走,逛河畔市集、打書釘、飲咖啡。
落腳新城之後,都沒看過電影,近日心情暢快一些,而且有贈券,9英鎊兩張戲票,其實真係平過香港睇戲,我選了五點的Barbie。點解選Barbie而唔選Oppenheimer?首先,英國睇戲冇字幕,再加上完全不懂物理,怕睇唔明。第二,近日陽光明媚,都想睇啲開心的電影,唔想太沉重。第三,自從小丑女之後,我鍾意睇Margot Robbie,希望入場支持。
可能太耐冇睇戲,熄燈之後戲院全黑之際,我有種莫名的感動,我好似忘記了自己身在何方,香港也好、英國也好、台灣也好,觀影時那種聚精匯神、那種出神的狀態,可以令我暫時忘卻真實世界,單純地與銀幕的光影交流。所以電影一開場那段向《2001太空漫游》致敬的片段,小女孩奮力擲碎洋娃娃,完全勾起我的文青回憶,那些趁香港國際電影節時遊走在太空館、文化中心和大會堂的回憶。電影的Barbie從幻想走到現實,又將人由現實帶入幻想世界,兩個世界互為作用,彼此投射,電影的前半段給我很多反思。
有幾場戲我看得很感動。Margot Robbie在巴士站與老婆婆的對話,我覺得那一場戲,Margot Robbie沒有飾演Barbie,她真的在老婆婆的眼中看到將來的自己,年輕貌美的我與滿臉皺紋的我相遇,好有阿根庭作家Borges的feel,大家都在對方的眼中看到過去/將來的自己,而本來斷裂的「自我」就在這種相對的凝視中重新連接。另一場戲,是Sasha和Glora兩母女討論Barbie的對話,女兒五歲時已經唔再玩Barbie了,反而是母親渴望分享自己的童年,所以將Barbie送給女兒當玩具。因此,當女兒長大要丟棄玩具時,要偷偷留下Barbie的,其實是母親。我完全理解這種感受,兒子幾歲,我便買百獸王給他們玩,他們當時還小,怎知道如何「變身」?最開心的人是我,將老虎、獅子、大象等等機械獸,組合變成五合一機械人。後來兒子大了,不再玩超合金,我便把所有百獸王玩具留起,來英國之前,我更放在倉裡,好好保存。對我來說,那些百獸王超合金,包藏了我和兒子的童年。
電影唔係唔好睇,不過後半段有點荒腔走板,將現實世界與幻想世界的互動變成男女權的鬥爭,甚至冒出了對「父權」的鞭撻,又回到了男/女性別定型的問題。不過,最後一場戲,Barbie與創造者關於意思的對話都幾有意思,整部電影其實由Barbie意識到「死亡」而引發「存在焦慮」開始,到成為「人」創造意義作結。我從來冇玩過Barbie,所以電影中很多符號我是搞不懂的,返屋企之後睇返幾個youtube補課,先知道導演用了大量Barbie的符號,例如不同年代、不同種族和不同職業的Barbie,甚至有懷孕Barbie等等。
將這些符號放入今日世界,有哪些文化符號對青少年形象的建構至為關鍵?來英初期,寄住朋友家中,有機會與他們九歲的女兒相處,原來現在很流行的遊戲叫Roblox,她們很投入培育Roblox世界中代表自己的Avatar,這些遊戲世界對將來又會帶來什麼的改變?如果還有通識科,我肯定會請學生做觀影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