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學種田,對颱風的看法不同了,印象最深刻的是韋森特,當年學種田不久,便遇上十號風球,風後我們趕到馬寶寶農場,看到竹棚都倒了,農作物差不多全毀,我們這些學種田的一齊拆棚清理吹倒的農作物,幫街坊清理水坑疏導積水。後來有了自己的農田,對打風這回事更加著緊,總希望颱風可以拐個灣,遠離香港。暴風雨前夕,很多功夫,收棚拆網,盡量收成農作物,不起風雨的插竹枝加強支撐,希望大步檻過。每一次打風,都是學習,颱風呼嘯而去,留下的爛攤子卻要我們花很多時間收拾。
後來學會了一個道理,能簡則簡,基建越少,風後的處理越簡單。2018年,天鴿之後來了山竹,一葉農莊最大的損失,便是苗棚倒了,之後我花了300元左右買角鐵,重新搭了苗棚,僅此而已。還記得住在林村的時候,與農田的距離只是五分鐘,有時候風勢減弱,便到田裡看個究竟,有時風大,靠在落地玻璃的露台,看著血桐和白千層左搖右擺,只能心裡默禱,希望大家平安無事。
我知道我和颱風的實際距離很遠,但聽到香港的颱風消息,又勾起昔日的種田記憶。其實,我很希望和農友/學生在颱風過後一起到農田,同心合力收拾殘局,重新開始。我最後經歷的颱風,是上年8月24日的馬鞍。蘇拉提醒我,我和香港的心理距離其實很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