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2日 星期五

入秋

活在英國、回想香港,重看當年今日的照片,不知時空上的距離會否讓我看得更透徹。以前是在海中泅泳,難免驚恐於浪濤的多變,如今坐在岸邊,看到當年在汪洋中的我,或許更能觀察潮汐的變化,帶來更多洞察。

三年前(香港時間2019年9月21日)的星期六,氣溫仍徘徊於26-33度,拍照的時候,我大概滿身大汗了吧,我看著學生在水田附近除草和翻土。對我來說,9月是農忙季節,經過多風多雨的7月和8月,覆蓋田畦的防水膠布還沒完全打開。為何我會於盛夏時間以膠布覆蓋農田呢?原因有三個:第一,盛夏多風雨,農務很多時事倍功半,一場颱風令前功盡廢,既然我不以農產為主要收入來源,善用時間和氣力,於盛夏期間多做些教育工作賺取收入補貼農田支出,也是從主要系統抽取養份支持農田系統的方法;第二,暑假期間沒有學生落田,我要付出更多的體力維持整個農田系統,在check scale and capacity的思考下,按自身體力減少耕作面積,令勞動可以持續,況且沒有學生落田,收成太多也難以消化,減少耕作面積是平衡考慮。第三,土壤需要休息,盛夏的風雨容易令水土流失,覆蓋農田反而有利有機物累積。經過一個多月,可見防水膠水阻止雜草在田畦上生長,一個多月以後,廚餘在田畦中分解成有機物,學生只需淺耕田畦,便成為理想的苗床。

田邊長滿雜草,其實也不是壞事,防水膠布沒有覆蓋的田畦,長滿了蟛蜞菊,節節生根,有助護土,過去多年,即使山竹和天鴿呼嘯而過,農田淹水,但雜草保住了土壤,颱風一過,積水消退,農田很快便能重生。田邊的竹蔗,種於2017年,作防風之用。竹蔗是林村本地農夫送贈,味清甜,用水浸住節位,一個月左右生根,之後移植,長得很快。然而,長種之後引來螞蟻,從根開始蛀食,先是基部變紅,然後整株截斷,颱風過後,竹蔗東歪西倒,我要花時間維護,將倒下的竹蔗的葉削去,以葉鋪田,再用蔗頭的部份浸水,等生根之後再種。然而,經過幾年的嘗試,覺得竹蔗不單未能擋風,還影響附近田畦,竹蔗的影子阻擋陽光,影響附近農作物成長,而竹蔗倒下時亦壓毀其他農作物,所以我最後都把所有竹蔗移除。

田的盡處有些蕉樹,蕉樹來自三個地方:馬寶寶社區農場、林村街坊、旁邊譚生譚太的田。第一批移種的來自馬寶寶社區農場,2016年恆基地產收回馬寶寶社區農場的田,田裡的作物全要清走,我和朋友便到農田把幾株蕉樹拯救到一葉。後來朋友說,那些馬寶寶農田的蕉樹來自菲律賓,是另一位農夫在菲律賓山頭考察時帶回來的,是一種山蕉,那些山蕉生得很高,蕉葉挺拔,但種在田裡,受不住大風,每一次開花結蕉的時候頭重腳輕,很容易便被風吹倒。第二批蕉來自隔離田譚生譚太,有一次他們請我和學生過去幫忙處理挖蕉芽的事,之後他送我們蕉芽作回禮,譚生譚太種的芭蕉很甜,他們也有種香蕉。最後一批來自林村街坊李生李太,他們的蕉多產,我有次見他們拿著很多蕉回家,便多口問句能否送些蕉芽給我,不到幾個小時,李生便捧著蕉芽到田裡給我移種。李生送的大蕉大概是本地品種,味道酸甜,粗生多產,每次收成都有十多二十梳。收成後再分株,由本來的三株到後來二十多株,真的是開枝散葉。

2019年9月,暑假後再見到學生,我很觸動,不只是農務,而是有種劫後重逢的感觸。今天回看這張照片,我仍記得他們流汗的面容和收成的喜悅,一起落田,夫復何求?你們還好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