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是相向的,觀察的人不只察驗外在世界,而是透過外在世界回觀自身的價值。離開香港,與自身文化脈絡保持距離,或許能更清晰看到社會文化系統的運作方式和規律,從而找到新的支點,同時又能帶著異鄉人的視角,審視在地的系統運作:
1. 將看似不相關、甚至衝突的條件, 創造成新的和諧。不要太早下判斷,所謂「價值」不過一念。不只是改變自身、投入「客觀」世界,而是覺察到自身的存在,已對外在世界構成影響,即使兩者衝突,仍可以透過設計創造秩序。
2. 思考由上而下,行動由下而上,但兩者互為因果,有如行動研究中的Reflection and action的關係,Refleciton in action, reflection on action, reflection for action是不斷循環的過程,從小步開始觀察大系統各元素的互動關係,找到著力的地方,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帶來改變。
3. 地景就是教科書,觀察地景中不同生物的互動,了握秩序和規律。因此,樸門的實踐者亦必須具備族誌學/人類學的識覺力。社區生活亦然,觀察之道,不只用眼,還要用盡五感和心。
4. 只要能從中學習,失敗也獲益良多。行動、調整、評鑑、再行動,重點是在行動的過程中了解自身與系統的關係。
5. 好的解決辦法都很簡單、甚至不為人注意。觀察的意義,可能是要重新定義問題,有些問題甚至過猶不及,行動到某一個階段,便要靜觀其變。種田如此、做人亦如此。
6. 將干擾減至最低,可理解為福岡正信在自然農法提倡的無為之道。既然自然有再生能力,用力之處並不能對抗,必須順適系統之力。
7. 適可而止。資源有限、生命有時,肥料落得太多只會傷到農作物,做人亦然,即使有正面回饋,亦要審慎行事。
8. 問題本身就是解決方法,如水之道,淹水之處不一定要疏水,蓄水反可帶來更大可能性。心胸開放,反思問題根源,戒急用忍,不要躁進,面對恐懼。
9. 辨認設計的死胡同,殺出活路。簡單來說,就是要有孤注一擲的決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