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和學生參加了日本越後妻有的大地藝術祭,7月中出發,8月中返港,回到農田,看到薇甘菊把四角豆緊緊纏住,四角豆有如嬌弱的女子被壯漢綑綁,豆莢有氣無力地掛在竹棚上,旁邊卻是薇甘菊的點點白花,似在嘲弄四角豆的無力。看到此情此景,我和學生便來個英雄救美,試圖在四角豆的枝莖間解下薇甘菊,然而薇甘菊難纏,如巨蠎緊纏獵物,我們嘗試一分一節地剪下薇甘菊,但拉扯之間,四角豆的枝莖也難倖免,花了一個早上,仍不能解救四角豆,苦無對策之下,長痛不如短痛,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將四角豆和薇甘菊都一併除去,來個浴火重生。
自此以後,我們對四角豆愛護有加,五月開始,每星期巡查四角豆棚,一看到薇甘菊便立即移除,防微杜漸。四角豆也投桃報李,過了端午,便長出淺藍到紫色小花,花如粉紫蝴蝶棲息於卵形葉之間,有時又像半片紫唇掛在竹棚上,煞是好看,有些當廚師的朋友,不吃四角豆,便採其紫花涼拌沙律,淡淡清甜。若不採花,再過一星期左右,唇形化枯萎,莢果便在紫花萼長出來,豆莢呈四角,所以又叫四角豆,豆翼有皺褶,長得很快,到了如手指般長短的時候便要採收,若採收不及時,四角豆越長越大,四個角隆隆凸起,硬如羊角,看上去就好像一顆顆楊桃,有些學生初到田裡,會好奇為什麼楊桃會長在竹棚上,我笑一笑,請他們把楊桃採下,看看裡面是什麼樣子,學生摘下來剝開,看到的是一粒一粒的豆,覺得新奇,問我是什麼,我說叫楊桃豆好了。
四角豆營養價值豐富,樣子也可愛,吃起來爽甜可口,但並不是人人愛吃,學生試過四角豆的味道,覺得草青味太重,而且四角豆不耐放,早上採收的時候還是青色嫰綠,拿回家後四個角都變了啡色,而且他們的爸爸媽媽沒有見過四角豆,也不知怎樣處理。我便跟他們說,回家告訴父母,把四豆角以小段橫切,好像一顆一顆小星星,然後放鑊爆炒,熱油遇小星星,一顆一顆便會亮晶晶了。
四角豆採收期長,而且一身都是寶。過了中秋,天氣漸涼,四角豆便要讓出田畦給葉菜,我和學生把四角豆的枝葉作堆肥材料,然後以淺耕方式翻土,翻土的時候,四角豆的根會給翻出來,豆科作物多根瘤以固氮,根系發達,我聽說有些原住民會吃四角豆根,於是便拿回家蒸熟來吃,想不到味道有點似番薯,真的是可遇不可求。重看2016年的今天所拍的照片,我大概很感激四角豆給我的鼓勵,所以我用四角豆砌了一葉農莊的「葉」字,以此留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