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其門而入,是要鍛鍊我的觀察力,觀看門外的世界,不要困於斗室。
被拒門外,是要培育慈悲之心,對邊緣的人,產生同理心。
所有關上的門,都在催促我走一條窄路。我要用心觀察處身之地所欠缺和缺乏的,
看清自己的能力,聆聽別人的需要,
了解自己的職志和天賦。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要走上主呼召之道,令自己變好、令世界變好。
按照樸門及半農半X的理論,將時間分為三份:
用三份之一的時間搵食;
用三份之一的時間思考人生和尋找自我;
用三份之一的時間回饋社群。
這三者之間並非截然三分的,而是互相補足,促進個人成長和世界變化。
例如:
從事社群和自然保育的義務工作(三份之一的時間),雖然沒有入息,但將自己置身於社群和自然中,才有機會認識社群和自然關係中的「自我」。「自我」的理解,必須在其他生命的關係中才能清楚洞悉,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或在山野森木的靜寂中,才會發現自己的喜好,進入靈修的狀態。與外在世界互動,才能觀照,讀書寫字成為人生的記錄(三份之一的時間)。最後的三份一,就要看經濟環境和個人能力。我最希望的,就是在體制外做教育工作,填補社會的不足。
然而,人在外地,面對很多難處:
1. 未熟悉當地文化和社會運作,要觀察不足的地方,非常困難;
2. 即使察覺不足的地方,我又有沒有能力填補?好像在香港的時候,從租田學藝開始,打做鄉土教育的場所?
3. 就算我有這樣的能力,但缺乏人際脈絡,很難找到經濟的支持(例如香港很多支持鄉土教育的基金會),亦缺乏同路人互相照應(以前在香港,從上水、大埔、錦田、大嶼山、甚至好偏僻的角落,都有知音)。有時孤掌難鳴,都會寂寞和感到無力。
放下鋤頭,我可以靠筆耕維生嗎?
1. 我喜歡文字工作,不論寫歷史、寫農作物、寫生活記錄,都是我善長的事情;但,
2. 文字有價嗎?我可以揸筆搵食嗎?
3. 我可以用文字回饋社群嗎?
我發夢,希望在英倫東北辦一份中文地區小報(好像《大嶼小報》):
1. 透過社群和自然保育工作,培養更敏銳的觀察力,將英倫東北的自然、社會、歷史、人物故事寫下來。所以,我要多讀新聞,更用心用力了解這裡的社群、歷史和自然環境;
2. 透過中文地區報,令不懂英語的華人也能了解這裡的風土物候、人物歷史,培養他們的歸屬感,成為香港人與當地社群的橋樑。因此,我要多讀書、多寫字,鍛鍊文筆,跟不同年代落地生根的香港人訪談,同時多鍛鍊英文溝通能力,與當地人溝通;
3. 運用自己的中文寫作及英文溝通能力,透過文字工作,賺取少少收入,同時維持理想,助人自助,紮根英倫東北,承傳香港文化。
走自己的路,一開始是艱難的,但若這是上主所悅,所有分散的東西都會慢慢聚合,本來分散不同角落,但有著相同夢想的人會走在一起,將夢想畫成栩栩如生的風景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