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5日 星期五

現在式

由細到大學英文,Tenses(時態)都係成日犯的錯,因為中文動詞唔需要因為時態而變化,只需要在句子內加上曾經、之後,或者廣東話口語加個「緊」或「過」字,例如我做緊嘢、我緊過套戲,就表達到現代進行或過去式。但係英文的時態非常複雜,書寫有時間思考和修改,錯的機會比較少,但講英文的時候,好多時因為太著重時態的動詞變化,變得口窒窒。不過,我都好少理,把口快過個腦,尤其是講歷史的時候,會唔記得轉換動詞時態,以現在式敘述過去。我唯有安慰自己:只要自己唔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由於我鍾意睇歷史紀錄片,來到英國之後都會睇下,就發覺即使英國人,講歷史的時候都用上了現在式。我都不以為意,直到今到一篇《衛報》的評論(23年9月6日),Adrian Chiles批評歷史電視節目用太多現在式描述過去發生的事情,大家有興趣可以睇下:I love history programmes. But there’s one trend that makes my blood boil … | Adrian Chiles | The Guardian
過了一星期,《衛報》刊登另一篇文章,指出用現在式形動詞描述史事件完全沒有問題,甚至是完美的表達方式,有興趣的都可以望下:The present tense is perfect English for history, sports commentary – and jokes (msn.com)

簡單來說,就是英文本身存在彈性,運用現在式動詞加強臨場感,令聽眾覺得歷史事件就發生在眼前。文章說,除了歷史事件,足球評述和笑話都會運用現代式動詞,拉近和聽眾的距離。其實,我每次跟英國本地人交談,都發覺他們的句子都充滿文法問題,但係我諗返轉頭,即使廣東話沒有太多的文法規限,我都會發覺自己講嘢冇跟足文法,但完全唔影響溝通。如果太在意談吐,反而變得甩甩咳咳。再加上語言之外,還有動作、眼神和文化處境等因素,在日常溝涌而言,語感比文法更重要。

所以,多跟本地人傾偈,是鍛練語感,有了語感,就多寫幾篇英文文章,留意文法問題,如此反覆練習,便能得心應「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