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搬到新城,有空便逛Wilko,家裡所有燈飾都是從Wilko買回來的,價廉物美,而且逛Wilko很自在,三層樓應有盡有,就好像小時候跟父母逛八百伴的感覺,沒有消費的壓力,只是無聊時走進去閒逛,有些店員認得你,便攀談幾句,離開時講句Thank you,換來一句Cheers,很有社群感。但一個多月前,Wilko陷入財政困難,要交由Administration接管,如果找不到買家,便要關門大吉。聽到這個消息,有點失落,好像認識不久的朋友突然要離去,於是這幾星期,有空便出去走一走,像探望垂危的朋友。入到店裡,看到告示牌,認真看,竟是店員的宣言,話多謝顧客的支持,但唔好再問間店幾時執笠之類。都幾英式幽默。可能英國人太愛閒聊,人家都面臨失業,仍每天應付無數的關懷和問候,都真係幾無耐。
Wilko可能結業,但High Street又出現了新店,是Kebab的連鎖食肆,我住伯明翰朋友家時吃過幾次,都算抵食,一人餐都好大份,新開張有半價優惠,點了Kebab和春卷。匆匆吃過午飯,大約2點半,便到教堂幫忙收拾枱櫈。初初返教會時,經常幫忙排櫈收櫈甚至洗廁所,導師話在小事上忠心才會在大事忠心,到後來唔係因為做大事而放低了小事,而係老了唔好意思同後生的弟兄姊妹一齊執枱執櫈。但在這間歷史悠久的老教堂,參加崇拜大多是長者,看起來我好似係最後生的人,所以一邊執枱執櫈,一邊自我感覺良好,好似返到少年時。
自從立定目標之後,心裡有個底,做事都起勁了。開始重看陳曉蕾的《香港正菜》,之後還有一大埋關於農業的書,為寫一葉農莊的故事做準備。另一方面,每晚都讀康正果的《出中國記》,很想知道究竟今日中國社會的問題有多少是來自文化,有多少是制度。餘下的時間慢讀《German Lesson》,可與《出中國記》對讀,就是國家如何進行洗腦工程,而為何總有些人是不受洗腦教育影響,保持獨立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