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冬至前後

久違了的獨處時光,從客廳走入廚房,才發現日曆仍然停留在六月,那是阿松於2021年為香港人所繪的年曆,題為「虫虫話畫」。朋友送我,我一直保留,從香港帶到英國,掛在當眼處,某部份的我仍然停留在2021年,那個看似被疫症所籠罩、平靜中又蠢蠢欲動的年頭。

離開故地容易生起懷舊之情,但懷舊這回事好像柏油路下面的磚地,日曬雨淋柏路油面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坑洞(英國人稱為potholes),沒有人會被露出來的維多利亞磚地所吸引,因為那是真正的「馬」路,不適合汽車行駛。

冬至將近,年曆仍停留在六月,那是夏至的月份。難道我如是如捨不得長日永晝的時光?還是夏至之後,我是如此漫不經心,再沒有向掛曆望一眼?

獨處時,很多的感官都放大了。不用說話、沒有交際,所有注意力轉向內在,自我與世間同步,就如手機和電腦同步一樣,Synchroncity。

自從月初迎來暴雪,近個多星期天氣都很溫和,溫度徘徊在三度至十度,有時候會有雙位數,風有時頗大,時有雨粉飄下,是適合騎單車返工的天氣。

臨近冬至,我比太陽勤力,我上班時太陽還未起床,午後下班的時候,太陽早已歸家。清晨時份趕著上班,我一定開車,不時看到遛狗的人,拖著愛犬、或被愛犬拖著,車頭燈照到狗的瞳孔閃著青光,他們摸黑前行,我只能欽佩主人的貼心。午更心情悠閒,氣溫稍微高些,我才會騎單車,下班時夜幕已垂,沒有夕陽但見朗月明空,只是冷風撲面令鼻水長流,難以自我沉醉於浪漫的氛圍。

聖誕假期終於來到,冬至那天看坐在客廳看日出日落,讀了幾本圖書館借來的書,《Rooted: The Stories of life, land and a farming revolution》將我帶到英國的鄉土之中。所謂假期,只是將平日沒有時間做的事情做好,加再上節日必須完成的事情,例如:驗車、送聖誕卡、洗廁所。

原來,上一次到車行,已是復活節的時候,現在聖誕,便是驗車之時。壞車有時、換車有時,萬物都有定時。至於送聖誕卡,今年送出的比去年多。在英國過聖誕有一種在香港過農曆年的感覺,只不過將利是換成聖誕卡。放假前收到學校師生送我的聖誕卡和禮物,有點喜出望外,人有時候也需要一點存在感的。節日,是理所當然刷存在感的時機。

一個人的假期,最適合聽歌和讀書,BBC sounds的Christmas Music (Mindful : Choral Christmas)完全是我杯茶,我開始讀《The Book of the People: How to read the Bible》。A. N. Wilson以隨筆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讀經心得,當中充滿掙扎和反思,既有學術向度,亦嘗試從聖經的敘事理解今日的處境。我喜歡這種書寫風格,我不只是閱讀作者思考的成果,而是與作者一同思考。

晚上無聊的時候,亦看了些聖誕電影應節,在Netflix看到《Last Christmas》即將下架,便隨意打開看看,沒有期望之下,反而有些驚喜。可能在英國生活吧,我現在更容易投入以英國為背景的電影,橋段雖然有點老土,但Emilia Clarke的演出令人眼前一亮。此外,電影將Last Christmas的I gave you my heart變成literal意思(不劇透了),當中亦涉及英國多元社會與移民問題,是一部賞心悅目的電影。(還記得去年聖誕我一個人看The Holdover)

昨日趁假期前落田,將風信子的球莖移到紙盆中,整個農圃好像只得我一個人,平整了溫室外的空地鋪了兩車木糠,農務後到咖啡店閱讀,享受平和的午後,之後到Oxfam打書釘,買了《Batman and Philosophy》和《We need new stories: challening the toxic myths behind our age of discontent》。Oxfam的二手書很合我的胃口,問題是我的藏書開始變多,點算好呢。

有些人來英國進修,有些人在英國退休,我兩者也不是,我在退修。


冬至早上,返崇拜的途中。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長夜

THE SHORTEST DAY

So the shortest day came, and the year died, And everywhere down the centuries of the snow-white world Came people singing, dancing,

To drive the dark away.

They lighted candles in the winter trees;

They hung their homes with evergreen,

They burned beseeching fires all night long

To keep the year alive.

And when the new year's sunshine blazed awake

They shouted, revelling. Through all the frosty ages you can hear them Echoing, behind us listen!

All the long echoes sing the same delight This shortest day

As promise wakens in the sleeping land.

They carol, feast, give thanks, And dearly love their friends, and hope for peace. And so do we, here, now, This year, and every year.

Welcome Yule!

by SUSAN COOPER

2024年12月9日 星期一

連呼吸都要慶賀

朝早五點就醒了,鬧鐘還沒響,昨晚又不是特別早睡,其實還想多睡片刻。有時候半夜醒來,仍有睡意,喝杯熱水或上個廁所,朦朦朧朧倒頭又睡去。然而,有時候一醒來、張開眼,頭腦清晰,與其躺在床上等時間過,不如起來讀些新聞聽收音機。

敘利亞總統巴沙爾倒台、出走莫斯科,權力真空之後誰有收拾殘局?這是建立民主政權的契機,亦是軍閥割據的最佳時間,地區力量亦不會坐視不理,庫爾德族、土耳其、以色列和極端伊斯蘭勢力如箭在弦、蓄勢待發,美國政府快要換屆,地緣危機隨時牽一髮動全身。

以前在香港,總覺得中東距離自己好遠,但來到英國之後,中東局勢經常佔據新聞頭條,連電台的晨早清談節目都談論中東局勢,經過兩次大戰的洗禮,歐洲人清楚知道地區衝突隨時引發蝴蝶效應。

電台訪問敘利亞人,問他們對於巴沙爾倒台有何感受,他說:“終於能吸一口自由的空氣。”那是一口等了五十多年的空氣,自由地呼吸,也不是理所當然的,正如黃偉文在“活著多好”的詞所說:仍然在呼吸都要慶賀。連呼吸都要慶賀的世界,是怎樣的一個世界?




2024年12月8日 星期日

百無聊賴

還是喜歡生活的節奏感。

星期日起床煮咖啡讀一下書,然後整裝出門上教堂。

崇拜後到逛市中心買菜,在咖啡店再讀一下書。

或者出發到N城落田,勞動兩小時後在商場閒晃。

同樣找一間咖啡店坐下來慢讀。

入黑後開車回家。

途經便利店買些減價促銷的麵包餸菜。

快煮慢食後做運動。

然而受暴風雨所困整日宅在家。

讀了一章《Rule, Nostalgia: A Backwards History of Britain》之後,

再看《A Man called Otto》。

書和電影都好看但卻自覺精神散漫,

不知怎的還是喜歡在咖啡店看書在戲院看電影,

在家裡百無聊賴時又想找東西吃,

想吃又不敢多吃、吃了些堅果和水果之後又拼命做運動,

希望喚醒肌肉細胞吸收多出來的能量。

生活沒有了節奏感便像船失去了舵,

所以看A Man called Otto時頗有共鳴,

規律的生活其實是一種儀式。


放在客廳的小聖誕樹

2024年12月7日 星期六

暴風中送禮

一早跟朋友約好在L城會合,在聖誕前見見面。我們南下、他們北上,L城正好在中間點。在市中心十分鐘路程預約了車位,全日泊不用5鎊,跟市中心的停車場相比,便宜了10鎊,最重要的是避開了市中心的繁忙路段。

前日開始鋪天蓋地的暴風警告,Darragh呼嘯而來,從西到東,掙扎了好一陣子行程應否繼續,最怕塌樹和水浸,困在公路叫天不應叫地不聞,那將會是惡夢。然而,轉頭又想,風暴對不同地區的影響差異很大,中部和東北部似乎沒有那麼快受影響,而且一早預備好聖誕禮物,如取消行程,便枉費了一番心意。

最終簡化了行程,我們提早出發,朋友將小孩留在家中請人照顧。最後一堂園藝課,那是替補因暴風雪而加的堂,我在電郵告訴老師要提早離開。其實,我已上完所有園藝課,暴雪那天我開著車蹣跚前行,並未因天氣惡劣而缺課。不過,我珍惜每天跟老師見面的機會,最後一課,寫好聖誕卡,感謝他一年的教導,一年的園藝課,匆匆便完了,有點不捨。然而,九月以後工作多了,有時候也想星期六早上休息多些,讓自己透透氣。

十點提早離開課室,跟同學和老師講聲Merry Christmas,同學回說Happy Holiday。今時今日,在英國講Merry Christmas都要小心一些,有些人覺得Christmas的教宗意味太重,換個中性的Holiday字眼,誰也不犯著誰。

風的確越吹越起勁,我雙手緊握方向盤,想起上次在狂風中開車是兩年多前的事,離開香港前的暑假,八號風球下開車到梅窩,中途停靠在貝澳海灘旁,看滑浪人乘風破浪,抵達梅窩時颱風已減弱,天文台改發三號風球,剛好有橫水渡開往長洲,如期入住預約的酒店,颱風後的東灣沙灘堆滿垃圾,第二天朝早年輕的區議員和島民清理垃圾,黑色膠袋堆在沙灘,我在陽台看著人來人往,颱風遠去,風平浪靜。

車身被風不斷拍打,緊握方向盤的雙手感到風的力量,車在公路上乘風破雨。一個半小時的車程有驚無險,途中還偶見太陽,轉入L城之前看到Garden Centre,將車泊好,便走了入去,看到找了很久的Elephant garlic,蒜如其名,蒜瓣碩大,最適合在冬天栽種,多買了兩雙減價的園藝手套和粟米種子,帶著戰利品繼續征途。

L城仍如往常熱鬧,人潮熙來攘往,並未受風暴影響。其實,天氣並非很差,只是風有點大而已。我穿的衣不夠,風吹得我不斷哆嗦,在市集買了些水果和海鮮之後便找吃的。雖然想吃的東西有很多,但顧慮到身體健康,我只選了一間賣烤雞的檔販,屬於加勒比海菜,我請檔主減去米飯,多給我雜菜。我還是第一次吃加勒比海菜,辣辣的,非常惹味。

朋友之後抵達,會合後在L城閒逛,可惜聖誕市集因風暴取消了,我們輾轉於街角商場,在咖啡店聊聊近況,如此寒暄一番後又入黑了,時光飛逝,下次見面大概要到農曆年後的學校假期,回想去年在春寒中打邊爐取暖的場景,更期待春的再來。

2024年12月2日 星期一

浮生

上星期五同事突然從另一幢大樓走過來,告訴我星期一是學校假期,不用返工,是驚喜。今日偷得浮生,躲進圖書館繼續讀1984。借書差不多一個月,期間因為監考斷斷續續地讀,覺得第三部份不如頭兩部緊湊,有點趕收尾的感覺,可能因為George Orwell當時已病入膏肓,生命危在旦夕,於是草草寫完結局。我有時想,有些小說沒有結局會否更耐人尋味?就如紅樓夢一樣。

窗外下著大雨,我終於讀完1984。我下一本想看的書,是從香港帶過來的恐懼的氛圍,是非洲作家索忍尼辛所著。之後想重看村上春樹的1Q84,第一次讀時是否錯過了什麼?畢竟,十多年前是為趕潮流而看,當時我還沒讀過1984,今日重讀,香港又變了樣,或者我能讀出更多意味。

還書後又走到書架,看到土耳其記者Ahmet Altan的I will never see the world again。他只因為發表了對政治異見者的言論,便被判長期監禁,於年邁的他來說,刑期與終身監禁一樣,所以他在獄中寫了這本書:我將無法再看到世界。我一邊讀引言,一邊想到被囚的同路人,處境何其相似。現實比小說更荒謬,1984的世界無處不在,深植於當權者的心中,No one seized power with the intention of relinquishing it。除去所有的虛偽,承認權力本身便是目的,與人類和世界的福祉無關,如此赤裸,才是Big Brother有別於獨裁者的地方。

然而,我對於人心和人性仍抱持信念,1984是一個沒有上主的世界,但我不相信人性和良知能被恐懼和痛苦改變。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細味

連自己也覺得奇怪,一些以前完全不放在眼內的食物,突然會喜歡吃了,例如合桃和杏仁。一開始,只因為它們的營養價值,什麼食物纖維、微量元素能夠補肝補腎,然而吃著吃著,慢慢嚐到堅果中的油香,或者是改善飲食習慣之後味蕾變得敏銳了,又或者自己老了。常聽人說,當人發現自己喜歡吃一些以前從不喜歡的食物,便知道自己進入了另一個年齡階段。

上星期在超市看到快要過期的牛油果做特價,我便買了回家。牛油果皮呈褐色,在很多人眼中是快要壞掉的跡象,然而我喜歡吃軟身的水果,芒果是我的最愛,不過芒果糖份高,我不能像以前那樣大口大口地吃了。桃也一樣,軟熟多汁令人垂涎欲滴,現在唯有適可而止。對我來說,牛油果淡而無味,但熟透的牛油果變軟,那種如爛泥的質地反而合我胃口。我將半隻牛油果加上秋葵,拌一隻烚蛋和番茄,加上初熟橄欖油和蘋果醋,灑一些地中海香料,秋葵的濃稠汁液將所有食材黏合起來,像一大碗綠色的納豆,從色香味而言,都沒有半點吸引力,然而我卻吃得津津有味。興許是長時間斷食後的第一餐吧,都說餓是最佳的調味。

生活其實如飲食,平淡中發現雅趣。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有些人覺得英國生活沉悶,我卻享受這邊的簡樸,現在多了有時間讀書聽音樂聽Podcast溫故知新,還有用心地煮、認真地吃,細啖原味。


上星期六迎來初雪


2024年11月9日 星期六

無知之幕

還沒有正式讀過John Rawls 的正義論,但BBC Podcast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看法。兩次大戰摧毀了歐洲人對基督宗教的信仰,John Rawls要在一個無神的世界,重建道德基礎。如果John Rawls的正義論是在一個無神的世界中尋求正義的可能的話,佛教的業力與輪迴,是否早運用“無知之幕”的概念,限制人的自利傾向?畢竟,來生是什麼,大家也不知道,既然如此,還是好好在今世積福積德,以求下世能避過苦厄。



夢中見

前晚夢裡見到阿嫲,她好像見到我,我不能太確定。她在那裡,但沒有很明確的意識,她我只能說,她望著我的方向,卻未必是望著我。我拼命的追趕覺得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不是不捨、也不是傷感,而是一種既然能做便要做的本能。夢裡的我感到很累,但意識的另一邊卻清楚知道阿嫲已經走了。有兩個我在爭拗,哪才是現實?

2024年11月7日 星期四

黃光

漆黑的街角泛起黃光
緊閉的窗戶
困住了翻騰的蒸氣
煙囪彌漫燒柴香
神遊回到林村河畔
那些大家足不出戶的日子
相似的黃光
身體卻冒著汗

天陰

陰天漫步街頭
踏碎黃葉
奏響了沙沙的秋聲
將手塞在褸袋中
握著暖蛋享受微溫
剛好最好

2024年11月5日 星期二

樹頭

只不過一星期
蓋天的樹冠被砍去
留下光秃秃的樹幹
如裸人般孤伶伶地佇立於黃葉之中
剩下落葉殘軀

年輪刻劃著多少年的暴雨寒冬
曾經抖下所有迎向風雨
終避不過電鋸的利齒
日落前 夜幕中
樹液靜靜流向新芽
種子沉睡赤地

 

2024年11月4日 星期一

蘋果

從小喜歡吃橙,阿嫲知我喜好,每探望她,她都笑意盈盈跟我說:「買咗橙啦,好甜呀。」
記憶中,淺色果肉的叫羅崗橙,深色果肉的叫紅崗橙,都一樣甜。父親常說,阿嫲識揀甜橙。
阿嫲怎知道我不喜歡吃蘋果的呢?
吃蘋果,純粹是聽話,幼稚園老師說:「每一日蘋果,醫生遠離我。」
我愛吃橙,我妹愛吃蘋果,小時候妹妹的身體的確比我好,難道是因為她吃蘋果比我多?
於是,我試著迫自己多吃些蘋果。
直到後來,感染猩紅熱後吃了叫四環素的抗生素,新出的牙齒珐瑯質不足,吃完蘋果牙齒敏感,又酸又痺,自此便少吃蘋果了。
出來工作之後花了多錢做牙貼,在凹陷的牙面補上珐瑯質,牙醫叮嚀,不要吃硬口的食物,蘋果是其中之一。
一口咬下去,爽脆的蘋果肉很容易弄歪牙貼,每隻幾千元,我對蘋果更是敬而遠之。
幸好我愛吃橙,軟軟多汁的果肉,對牙貼沒帶來半點傷害。

英國有很多蘋果樹,六月開始掛滿蘋果,紅的、青的、金的。我只看不吃。
試過幾次被掉下來的蘋果砸中了頭,重重一擊,如當頭棒喝,終於明白牛頓為何在蘋果樹下發現萬有引力的物理定律。他當時必定在想:為何會蘋果會重重地掉在地上?有什麼在吸引著蘋果?
八月開始蘋果成熟,掉滿一地,如此暴殄天物,實在可惜,只是我無福消受。
英國有個慣例,掉在地上的蘋果,大家可以按需拾取。於是,過去兩個月,每到農圃便拾些蘋果回家(英國蘋果品種繁多,我大開眼界)。
朋友喜歡吃蘋果,但眼闊肚窄,實在吃不完。朋友在網上搜尋關於蘋果的食譜,做了「蘋果金寶」(蘋果脆餅)。原來,煮過的蘋果又軟又多汁,加上肉桂粉和吉士醬,簡直是人間美食。朋友按我的健康更改了食譜,用燕麥代替麵粉,完全不加糖,我則以希臘乳酪和無花果代替吉士醬。
就是這樣,我重新認識了蘋果的美味,能夠吃在地、吃當季,是一種幸福。





2024年11月2日 星期六

書癮

學校假期快結束,趁星期六北上到A鎮遊覽,暑假曾與朋友和他們的家人同遊A鎮,那時正值盛夏,主要在花園閒晃,今次重遊,主要想看本地朋友介紹的舊書店,據說是全英國第二大的二手書店。

習慣了早起,很早出門,避開了交通繁忙時段,很早到抵達小鎮。小鎮很有文創氣息,我好像置身於台灣和日本的老街,二手書店、皮具店、古玩店、文具店等等,我愛行慈善店,在古物中尋寶。近日讀從圖書館借的《1984》,愛不釋手,希望能買一本二手書,隨心所欲地劃線眉批,在頁扉寫下感想,與George Orwell對話。

找不到二手的《1984》,卻在不同的舊書店買了心頭好:

The Country Diary of An Edwardian Lady和To the Letter: A Journey through a vanishing world有點類似,都是歷史類。我喜歡微小的歷史,只要不斷追查,或許能發現暴風源於某隻蝴蝶拍翼。The Country Diary of An Edwardian Lady是Edith Holden女士的生活記錄,圖文並茂,甚有英倫的鄉土風味。至於To the Letter,則是Simon Garfield在個人書信的斷片殘章有重組生命故事,大小歷史交織,見樹亦見林,這亦是我喜歡讀的歷史類型。

Best loved Poems是文學類,大概是英詩的入門吧。一年多前在特價書店用五鎊買了一本《The Poetry》的專書,可惜我的英國文學根柢太差,難以投入,希望多讀些英詩之後,能沉浸於英國文學的世界。The book of idle pleasure介乎於文學和歷史之間,無所事事是生活的大智慧,無所事事不等於浪費光陰,亦不等於無聊過活。無所事事的樂趣,是在微小處發現意義所在。

最後兩本是花藝和園藝的工具書,希望邊讀邊做、學有所成吧。



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冬令時間

一日之間,時間倒流了一小時。

手機已經自動調節了冬令時間,

鬧鐘還是夏令時間。

一邊是六點半,另一邊是七點半;

太陽還是老樣子,不受時間約束,

而我卻迷惑於那一個鐘的時差。

要出門了,趕著預備午餐,

手忙腳亂了好一陣子,

看著手錶,要遲到了,

手機卻提醒我多了一小時。

做農務時肚不斷在叫,

昨晚六點吃完晚飯,到早上十點已經斷食了不只十六小時,

還要加上由夏令到冬令的一小時。

碰正了農圃的義工日,

不是隨便能抽身,

終於等到十二點,斷食了總共十九小時,

連自己也覺得意外。

一個鐘的時差帶來很多錯覺,

時間多了,但太陽更快下山了,

冬天一下子便來了,

幸好有一個禮拜的假期,

讓生理時鐘慢慢調節,

下星期開始行路放工的話,

可能要摸黑歸家了。


英倫深秋,河邊泛著金黃淡綠之秋色。


2024年10月26日 星期六

界線的想像

清潔,就是抹去生活的退跡,將充滿個人回憶的地方,重置成客觀的物理空間。紙屑、鉛筆、擦膠碎、粉筆塵,都是人刻意或無意留下的生活記錄。書桌上教師的筆痕:你已經學會了乘數;你已經明白了亨理八世的重要性;你已搞清楚光合作用的原理。然而,教師知道,所有痕跡都要被抹去,於是他們用可洗刷的墨水筆,以便水能沖刷一切。

視覺的痕跡容易刷洗,氣味卻能充盈於空間。忘了是哪一位法國的人類學者所說,很多人看為穢物的東西,其實是生命留下的氣味痕跡,就好像狗隻在路邊撒尿標示領地。人對穢物的反感,可能是潛意識反應,只要透過清理穢物(如大小二便的氣味),便能將領主趕走。因此,有些人對自己所產生的體味無感,因為那正是他標示領地/邊界的本領。

很多小男孩喜歡在馬桶旁撒尿,大人覺得那是男孩不懂上廁所,於是用盡方法「教導」小男孩對準馬桶裡的一潭水,務求尿液不再四濺。不過,如果那位法國人類學家的理論是正確的話,在馬桶邊撒尿可能出於小男孩的生理本能,刻意要在地方留下自己的氣味,告訴其他人自己的存在,甚至宣示主權。

如此無限斷論,懸掛旗幟這個舉動,不也是一種「撒尿」行為的變奏嗎?如果太空人能夠在月球脫下太空衣的話,他們第一件會做的事未必是插上國旗,而是撒一泡尿,然後宣告: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心底卻說:個人的一小泡,人類的一大泡)。

在D城閒逛,在人民書店買了Kropotkin的書,談無政府主義,但付賬時卻用了上電子貨幣,不知Kropotkin泉下有知,如何解釋如此矛盾的行為?買書之後坐在連鎖咖啡店,讀George Orwell的《一九八四》,又是矛盾。算了吧,存在本身就是dialectic,唯有在dialectic中才找到becoming的可能。


Sorbaria的葉片轉成金色,散發秋意。


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狄更斯

上年聖誕的目標是讀完《紅樓夢》,今年聖誕想多讀些英國文學作品,碰巧聽BBC sound的Podcast分析Charles Dickens的《聖誕頌歌》(Charles Dickens - A Christmas Carol - BBC Sounds),說這本作品影響了英國慶祝聖誕的方式。監考期間,亦留意到《聖誕頌歌》是經常在英國文學科出現的分析文本,便決定在今年聖誕前讀完此書,更深入了解英國的聖誕傳統。

我沒有認真讀過Charles Dickens的作品,認識他的著作亦主要透過電影和別人的分析文章,初來英國在倫敦遊覽期間,亦參訪過他的故居,看到珍貴的手稿及創作《聖誕頌歌》的房間。今天一讀,才發現狄更斯的寫作風格非常親切,就像站在你面前說故事的感覺,不斷跟讀者交談,內容亦不乏精僻的語句,若我再年輕一些,記性好一點的話,便能夠背誦某些句子,改善英語的表達能力。

《聖誕頌歌》的第一章主要描述主角Scrooge的貪婪和厭世,狄更斯用了大量比喻刻劃他的個性,如:
He was a tight-fisted hand at the grindstone.
Hard and sharp as flint, from which no steel had ever struck out generous fire
Secre, and self-constained, and solitary as an oyster.
The cold within him froze his old features, nipped his pointed nose, shrivelled his cheek, stiffened his gait;
made his eyes red, his thin lips blue; and spoke out shrewdly in his grating voice
幾句說話,便將Scrooge的樣貌和個性表現無遺,比喻運用亦非常清晰。

由於是平安夜,環境冰冷,但冷不過他的內心:
No warmth could warm, no wintry wether chill im.
No wing that blew was biterer than he,
No falling snow was more intent upon its purpose,
no pelting rain less open to entrety.
Foul weather didn't know where to have him.
The heaviest rain, and snow, and hail, and sleet could boast of the advantage over him in only one respect.
They often 'came down' handsomely, and Scrooge never did.
一系列的排比,將冰冷的外在環境與Scrooge的冷漠並置,但環境再冷,亦冷不過Scrooge的內心。主角如此出場,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文學獨有的藝術形式。

之後Scrooge的侄子探望他,祝他聖誕快樂,但Scrooge的反應卻非常逗趣。想會想到別人跟你說Merry Christmas之後,他竟然回應:Good afternoon!哈,聖誕有什麼好快樂的呢。他寧願說「午安」。對他來說,「午安」比聖誕快樂更貼近現實。

不能不配服狄更斯細微的觀察,不斷重覆、帶點諷刺的「午安」,將Scrooge的厭世態度推到極致。好看。


今天的晨曦

2024年10月22日 星期二

耐寒

英國皇家園藝學園將植物的耐寒能力分為五個等級

H1植物只能在夏天種到戶外

到了冬天便要移種到加熱的溫室

H2植物勉強能忍受低溫但不能忍受霜凍

入秋後便要放進玻璃屋

H3植物大致能度過英國的冬天

生長在南部沿岸的話不需額外保護

若在北方生長便需要加上布料防寒

H4植物能忍受英國的寒冬

但在嚴寒天氣即仍會落葉和回枯

H5植物最堅強

但在最北部經常落雪的地區

仍要額外保護

來自南方的我大概屬於H1等級

有一個理論我覺得很有趣

某些人類祖先在冰河時期發展了一種生物機制

提升血糖抵禦寒冷

就好像某些蔬菜一樣

如果種在寒冷的環境會特別甜

因為糖份能減低結冰的機會

這也是台灣農民將阿里山開墾成高麗菜田的原因

只不過森林變成菜田後影響了山體

雨季時經常發生山泥傾瀉的問題

血糖問題是否也一樣?

在某種環境之下提升了人類的禦寒能力

就是仍會凍但不會凍死

但太高的血糖又會造成自傷的問題

如果我是H1植物的話

大概是要搬到有加熱設備的溫室了


洋蔥和蒜頭是超耐寒的農作物

2024年10月21日 星期一

失而復得

上星期四有如過山車
三個鐘頭內不斷的得與失
寒後乍暖
輕裝出門
曬著日光聽著音樂
看黃葉鋪滿柏油路
想著阿嫲親切的笑容
簡單而愜意的生活

快到校門
拿出繫在頸上的鑰匙
九月開始學校給我大閘和大門的鑰匙
讓我自由出入
按工作需要週整返工放工時間
那一串鑰匙代表別人的信任
信任的重量一直繫在頸項

當我正要開鎖的時候
兩位老師開閘給我
我穿過校園草地
開啟第二道閘門
一切是如此自然
每一個動作都很俐落

快到校園了
我再拿出鑰匙
但這一次感覺有點不一樣
為何什好像變輕了?
我凝視著手中的鑰匙
一、二、三...
還有另外的幾條呢?
大概是掉到草地中吧

我立刻跑回校園草地
在雜草和黃葉之間摸索
之前的我還沉醉在秋陽的浪漫
但這一刻我已嚇得滿身冒汗
我就像那些拿著金屬探測器的尋寶者
來回前亂草之間

教師看到我慌張的神態
都問我是否alright
我勉強回應
Not really
但心裡暗忖
誰能幫助我

我向上天禱告
希望能找回丟失的學校鑰匙
我寧願遺失的是我家門匙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
為了尋找失去的
我已花了半小時
雖然我一直有早返工的習慣
但我已花光了預留的時光

無奈地我打電話給我上司
報告了遺失學校鑰匙的事情
上司和同事聽到後都來幫忙
三個人地氈式搜索
一無所獲
上司非常明白我的心情
請我不要介懷
小事一件而已
還把她的學校門匙解下來
好讓我繼續自由出入校園

我帶著愧疚回到學校
摸摸脫下了的褸袋
怎樣有些硬物的東西在其中?
原來學校鑰匙並非掉落在草地
而是滑到了褸袋
那一刻我簡直是over the moon
我立刻打電話給上司
要把她的鑰匙歸還

我們在草地見面
我親手解下鑰匙
感謝她的諒解和信任
一切已過
Thank God

好了,雖然遲了一些
但是時候工作了
當我要進入大樓之際
才發現那一串鑰匙之中少了些什麼
那個開啟電子鎖的fob去了哪裡?
難道是我歸還鑰匙給上司時掉落了?

心情又從高山掉到低谷
我邊走回草地
邊打電話給上司報告情況
我連番道歉
她笑笑說
I find it very lovely indeed
我不能原諒自己的大意
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
我總不能放下原本的工作
返回工作崗位的時候我碰到了caretaker
他負責學校的保安工作
我又再次向他道歉
他安慰我說
No problem. It happens all the time.
還說很多教師都遺失過門匙

那天我遲了放工
正要離開之際
一位男教師走過來
問我是否遺失了電子門匙
我很羞愧地說Yes
他拿出了fob,說在停車場看到
其他教師告訴他
那是我一直在找的東西

每一次失而復得
都教曉我很多事情
感恩之餘
我都要學會寬待自己
有時我覺得對自己太苛刻
很希望自己做到無可指責
然而人生總有百密一疏的時候
其實完美主義的背後
是成長中的陰影作祟
怕被記缺點
怕被寫手冊

失去過之後
變得更小心
那一串鑰匙現在變得更重了


走在迷霧中的D城

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思念

這幾天腦海不斷響起多年前為亡友寫的歌

人大了 死別漸漸多於生離

每一次跟老人家說再見

也不肯定是否真的能再見

大浪灣的婆婆、松之山的婆婆

離去的人或者都會以某種方式活著

只要有人記得

.............................

來不及說聲再見

留下了許多思念

我的身體 化作春泥

守護在你身邊

每當你看見藍天

看雲朵悄悄浮現

花兒凋謝 漫天落葉

有什麼永不變

沒有該不該

也許會無奈

這一生不會重來

等待再等待

花謝花再開

春去春又來

我離去但是我還在

因為你 因為愛

我每次看見藍天

像看著你的笑臉

每天每夜 季節更迭

有些愛永不變

會再見

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天家

氣溫不斷下跌,一起身便收到家人的短信,告訴我阿嫲走了。天很冷,車窗結了一層霜,我想起很多童年往事,關於阿嫲的回憶。上年四月返香港,她硬是要塞一封利是給我,我很不情願地接收了,她好像意識到什麼,要把握那一次見面的機會給我祝福。而我,則希望下次見面時才收她的利是,好像只要不收她的利是,便能等到下次見面。

午後氣溫回升,逐漸升到十度,太陽漸漸隱沒於地平線。

行路返工放工,讓情感放空,仰望天際,好像看到阿嫲的笑臉,聽到她叫我的名字,耀眼的日光。或者,現在跟她的距離更近了,沒有地理的阻隔,活在我心中。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退修

落地兩年,生活起了很大的變化,朝著好的方向。豐收主日,提醒我們要相信上主的供應,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去年的豐收主日立願,不要忘記還願。

在自利的世界中,成為慷慨的人,時間、金錢和慈愛,簡單來說,就是生命。用生命滋養生命,以共生的信念抵抗物競天擇的迷思。

靈修/修行的人,滿有慈愛、喜樂、和平、忍耐、良善、信實、溫柔和節制,是內在的、看不見的果子,客觀世界和內心世界互相映照,先成為豐盛(fruitful)的人。不要只看著自己的不足,總要留意別人的需要,成全他人的同時,自己蒙福,求主憐憫。

聖餐,提醒我們本為一體。「自我」是一道屏障,不能「無我」,但也不能只有「我」。一位猶太學者說,我們的存在全基於「基督」的犧牲。用珍古德教授的話,就是生命本身,不是吃、便是被吃。「吃」是延續的本能,「被吃」是承傳的渴望。

先退下,自省,豐富自己,成為更fruitful的人,聆聽內心的聲音,跟隨上主的腳步,慢慢走下去。

Almighty God,

Thank you for feeding us

with the body and blood of your Son Jesus Christ.

Trhrough him I offer you my soul and body

to be a living sacrifice.

Send me out

in the power of your Spirit

to live and work

to your priase and glory.

Amen


南瓜也差不多收成了

2024年10月7日 星期一

蘋果金寶

其實我好怕寫文,但唔寫的話又好似枉費了做過的事情,每次寫文都要醞釀好耐,左思右想,改完又改。上星期四寫完文之後,終於可以回氣,可以專心讀書。可惜星期四晚瞓得唔好,星期五沒有精神,帶在身邊的書一直沒看。

自知是敏感的人。過了眼瞓的時間還未瞓,就會失眠;有便意的時候不上廁所,之後會便秘。要全黑和安靜才能入睡,放鬆的時候才有上大號的需要。上星期工作多、行程趕,連帶睡眠質素亦受影響,加上天氣轉冷、日夜溫差大,鼻竇炎復發。幸好學懂了洗鼻,每日兩次,過程有點噁心不過很療癒,看著穢物不斷流瀉出來。星期六、日,九點便睡,到第二朝七點起身,瞓足十個鐘,早睡早起,身體也漸漸恢復過來。

上星期五收到面試的邀請,這次我完全放鬆。其實我對現在的生活模式非常滿意,只希望透過面試認識社區農圃的負責人,希望可以參與一些與社區種植相關的教育項目。

現在周未也並非完全放空的。星期六朝早上園藝課,之後替會館打理農圃,過去兩個星期六便移種了水仙花頭和洋蔥頭,希望出年二月農曆年期間有水仙花應節。至於星期日,我最喜歡崇拜後到咖啡店看書,然後在市心中閒逛一下,買些雜貨。不過上星期沒時間沒精神到P的花園,所以昨天買完雜貨,便到S鎮的慈善店接他放工,然後到他的花園摘蘋果和收菜。

現在是英國蘋果的豐收季節,朋友做過幾次Apple crumble,我加上M&S的Custard伴著吃,非常美味,很合我胃口,不過我千叮萬囑要減糖(英國傳統食譜的十份之一),這樣我吃得較安心。昨天到P的花園,就是摘他花園中的蘋果,他從未吃過自己花園中的蘋果,所以很期待自家花園而來的、減糖apple crumble。

他拿著一本廣東話的自學教材(Baker and Ho著),問我為何作者把Cantonese romanization的Wong變成Wrong(他略懂中文)。我看了解釋,原來r和h分別指廣東話的陽聲和陰聲,所以Wrong其實是第一聲的Wong,即是「黃/王」。能夠教本地人講廣東話,都算是弘揚香港文化吧。


差不多可以收成在英國種的第一枝粟米

2024年10月1日 星期二

迷失與鄉愁

數學考試,學生掩卷沉思,靜待考試結束,很多白卷;到了英國文學,學生奮筆疾書,不斷加紙,用盡一分一秒。

《天才主廚餐廳》的第八集,畫龍點晴。何謂初心?不要迷失在名利之中。被問到要為奪取米芝蓮三星做些什麼?早見倫子說:什麼不也不用做。對很多人來說,專注做該做的事,已經很難。身為主廚,她只希望聽到客人說:「真好吃。」如此而已。即使一樣的料理,因為客人的需求不同,端出來的菜應該也有差異。

我經常想「存同求異」的問題。政治人物常常說「求同存異」,每個人皆有差異,但為了建立社群的身份認同,便要創造出一種大家認可的「大我」,然而「大我」出現了,「小我」便因其「小」而被犧牲。現代化之下,受媒體和教育的影響,人與人的差異越來越少,我們應更珍惜「差異」/「異質」(Heterogenuity)的東西,所謂求異,就是在普及文化及大眾潮流中保持自己的獨特性。

看《迷》的時候,經常想到香港。荒島只是隱喻,密林中的怪物和敵人帶來的恐懼,都來自無知。未來的不確定(身在何處?會否被救?天災人禍?)令人面對自己的過去,罪責、過錯、厄運、失落等等,有人重獲新生,有人無疾而終。將來如何,無人知曉,但所有的未來,都由過去所鋪成。《迷》說的,是如何面對過去的自己的故事。

當一個城市、或者國家,沉醉在昔日的光輝時,代表的可能是一種集體迷失的狀態。Make our country great是展望將來,但make our country great again,便是沉醉在過往。語言的奇妙之處,一字之差,意義迥然。


十月,陰霾的天氣,日日是好日。

2024年9月28日 星期六

越來越冷

早上又再跌一度,起身見到手機顯示氣溫只有3度,轉眼又到深秋。

一星期的秋雨之後,晴空如洗,空氣帶點甜味,綠葉轉紅變黃,坭路上漸見青苔。

浴室和睡房濕氣漸重,為免天花牆壁受潮發霉,是時候開抽濕機了,不過下星期開始加電費。

秋冬之後,一年的初級園藝課正式結束,我問導師是否樂意收我為入室學徒,導師說歡迎。不過英國人很客氣,很少當面拒絕別人,尤其是學生,還是等一下,不要開心太早。

在校園看到黑色的漿果,剝開果皮,看到透明的果肉,忍不住舔了一下,沒有苦澀味,還有些清甜,於是大膽吃了果肉,味道清淡,後來才知是桂櫻漿果,全株有毒,不過葉片及種子毒性最強,果肉還好。有時真的要克刻一下自己的好奇心。

在園藝課認識了不少奇人異士,今日跟一位已退休的蘇格蘭同學交換電話,如果我聽得懂他那濃濃的蘇格蘭口音,我的聆聽能力應該會大大提升。另一位新同學主動跟我聊天,談他的後園設計,聽他口音大概來自東歐或俄羅斯,他跟我一樣,會吃掉在地上的蘋果。

下午到P的花園打草,順便收成甜菜。種植季節轉眼便過,刺藤和薊又佔據了四份之一個花園,幸好P買了打草機,我花了兩星期左右便差不多清理好蔓生的刺藤,不用披荊斬棘。

在農圃埋了幾十隻水仙花的球莖,特別選了二月初春開花的品種,希望農曆年添些氣氛。

來到英國之後才發現自己雙手比其他人都冰冷,最尷尬是崇拜的問安環節跟人握手,過去一星期飯後慢跑加甩手操,半個鐘左右雙手便回暖,全身血氣運行,是不錯的練習。

一邊原地慢跑做甩手操,一邊看舊電視節目。十幾年前沒有看《迷》,現在把握機會收看,一開始的設定有點像《蒼蠅王》,之後又覺得像《黑暗之心》,看不到前景的人,最需要處理自己的過去。


週六黃昏,滿有閒情

2024年9月27日 星期五

日劇料理

晚飯時喜歡開著電視看劇集,想不到會重看《天才主廚餐廳》,幾年前第一次看,全因木村拓哉和鈴木京香,那時我還是中學生,愛情白皮書、東京愛的故事、戀愛世紀等,都是我的青春印記。雖然年紀大了,日劇依然是我的首選,Netflix的演算法已很清楚我的口味,近幾個月不斷向我推介日劇,不論新舊。

一,《費馬的料理》講數學天才中學生轉向料理的故事,與教育有關的設定我都愛看。

二,用數學解釋料理,這是我不懂的東西,很有創意,頭幾集頗吸引,不過後來太牽強,甚至夾硬來。

三,男主角北田岳由純情中學生變成魔鬼主廚,我以為劇集會交代人物的心路歷程。可惜故事太集中在北田岳和朝倉海的關係,而且太神化了兩位男主角,兩人的關係似latent gay多於彼此啟蒙的師徒。

四,單純用數學解釋料理,其實很牽強。想法可以天馬行空,但料理的功夫卻沒可能一蹴而就。好像教師弄清楚教學理論,但臨場教學千變萬化,單靠理論並不可行,還是要依靠日積月累的經驗,教學才能得心應手。

五,選擇晚飯時間看電視的原因,是劇集再爛也不算浪費時間。不過日劇有個好處,就是很少今觀眾討厭的壞人,個個人美心善,作惡的人大部份都背負著某種值得同情的理由(鬼滅之刃是佼佼者)。世界有很多作惡的人,但沒多少惡人,也算是某種正能量吧。

六,《費馬的料理》留下的空洞,都給《天才主廚餐廳》填補了。

七,很喜歡中年男女的角色設定,大叔大嬸的熱血,不是要名成利就,而是要成全自己和別人。

八,重看時才留意到木村拓栽的演技,他的廚藝應該是真功夫。鈴木京香雖然演大嬸的角色,但在重要關頭,仍散發著少女那種單純的魅力。

九,編劇和導演花了很多功花研究法國料理,重看時才留意到食材運用和配搭的技巧。可能看了《費馬的料理》,才更懂欣賞《天才主廚餐廳》吧。

十,Neflix又推薦了韓國的真人騷《黑白大廚》,感覺好像廚師版《Physical 100》。未決定睇唔睇。

十一,自從疫情之後,煮飯多了,來到英國差不多一日兩/三餐都是自己煮,感覺廚藝進步不少。不過,我對食一向要求不高,只要不浪費任何食材,便是好的廚師了。


原來有電影版,難怪Neflix會重上2019年的電視劇。

2024年9月26日 星期四

監考的距離

差不多一星期沒更新網誌,每天都有經歷和想法,但工作太忙,早上五點起身,晚飯後很早瞓覺,有時間便寫文稿,不像以前那樣晚飯後有時間靜靜地寫網誌。然而,還是想為生活留下記錄,之後會以斷篇殘章的方式記下經歷和想法,留待日後慢慢整理。

一,這個星期開始監考,兩份兼職返朝六晚五。監考的同事問我近況,我說很享受清晨天未光的時候工作。獨處、勞動、學習、反思,如此浸沉於哲學道德思辨、歷史文學分析、文化研究的廣播,英語也好像進步了。

二,第二年監考,整個人也放鬆了,唯一擔心監考時肚餓嘰哩咕嚕,英國課室隔音隔熱太好,呼吸用力一些都清楚聽到。考試第一日,我坦白告訴學生我的健康情況,他們非常諒解,考試的氣氛突然間好像放鬆了。他們還主動跟我說課室很冷,想開暖氣(可是學校規定十月才能開啟中央暖氣)。上星期開始早上的氣溫已跌至四度,近日回暖一些,有七至八度,我自備了暖手器。原來不只有我覺得凍。

三,感覺與學生的距離近了,考試後學生會跟我說數學好難喔,我鼓勵學生:No worries. You will get there。在走廊碰到學生,他們會主動跟我打招呼。監考員都需要存在感的。

四,附近的社區花園請園丁(好聽啲叫園藝師),負責種植及統籌種植項目,工作有點似以前在香港做的事情,幾日前電郵詢問工作要求,過了deadline都收不到回覆,以為沒機會了。怎知今日下午收到電郵,請我填妥表格應徵,我心大心細,因為幾份兼職工作時間的配搭剛好,還有時間看書寫文章,而且都是長做長有、做到七十歲都可以做的工作。園藝是我的興趣,但是否適合成為全職工作?很怕興趣變成責任。

五,昨夜開始狂風暴雨,一地落葉,秋分之後,寒冬將至,今年工作多了,大概能夠多開一點暖氣,享受白色聖誕吧。


灰樹抖下滿身黃葉,赤著身子,準備在寒冬沉睡;
樹木的生存策略比人灑脫。

2024年9月20日 星期五

秋月秋日

早起看日出,從來不是我杯茶。人生只有幾次,未到凌晨五點便起身,為要看日出。印象最深的一次,在台灣綠島,我站在山崗,看著地平線上旭日初升,弄潮的人浸海水溫泉,我的人生走到了歧路。

想不到過去兩星期,比太陽早起已成我的習慣,中秋那夜忘了賞月,反而第二朝返工時無意間看到朗月西沉,放工時日光初露,這是我的新人生風景。


朗月西沉


晨光初露


2024年9月17日 星期二

嘩鬼家族

幾個月前花樽漏水,將地板的牆腳線浸壞了,一直找不到同款的牆腳線替換,兩星期前打給地板公司,他請我直接帶牆腳線到店配對,下星期六我又要上園藝課了,所以我必須把握上星期六上午的時間,到N城的地板店配對牆腳線。

我很幸運,職員在貨架中發現同款的牆腳線,完成任務,便開車到戲院。連續兩星期都看電影,並非我太得閒,而是貪小便直。能源公司在過去兩星期都送戲票,先到先我,而我又竟然很幸運地兩星期都取得戲票,我又剛好不用上園藝課,星期六比較清閒,於是因利成便,過一下戲癮。

上星期六看《異型》,剛過去的星期六看《Beetlejuice Beetlejuice》(香港譯《嘩鬼家族)),添布頓導演,雖然我沒有看第一集(三十年前的事),但我仍然樂在其中。很喜歡添布頓異想天開的電影風格,超現實的影像,一切疑幻疑真。電影中充滿戲謔,《沙丘翰戰》的沙蟲和《異形》的血盆小口,變成可愛非常、有如布偶的沙漠蟲蟲。

見到Michael Keaton和Winona Ryder時,又想起讀大學時風靡全球的《蝙蝠俠》系列電影和當時的文青女神,記憶返晒嚟。故事其實好簡單,主要講母親和女兒因為神怪的遭遇,從誤會變成理解,中間穿插的妖魔鬼怪都只是支線。

在鬼怪屋之中,生與死的界線變得模糊,生者與亡者活在同一個時空。添布頓以《嘩鬼家族》續集提醒大家萬聖節將至。暑假過後,超市商場都放滿萬聖節的玩具和擺設。我不是Halloween fan,但萬聖節的來臨,象徵秋天將盡,寒冬快至。幸好還有聖誕節,給冬夜最溫暖的盼望。


昨天的收成

2024年9月13日 星期五

監考的準備

氣溫繼續下跌,出門時只有三度,今天多穿了一件外套,日出後氣溫逐漸回升,到下午已升到十幾度,我坐在飯廳窗邊,享受秋陽的溫暖。

今日未能完成十六小時的斷食,十點左右精神難以集中,力不從心,掙扎了一會,做了一份雜菜奇異果希臘乳酪,再加一片全麥麵包,飲品是肉桂杏仁奶。吃過早餐後,整個人精神煥發,開始做Safeguarding的網上訓練。

一個半小時的課程,主要提醒在學校工作的所有人員,都要留意學生有沒有受傷害,虐待的範圍非常廣泛,除了明顯的性暴行和身體傷害之外,情緒傷害和忽略都是需要留意的問題。若家長對子女咆哮,令子女感到恐慌,或父母長期令子女受壓,都算是情緒傷害,若學校知道這個情況,便要請社工介入,嚴重的甚至報警處理。

此外,學校亦有責任保護受忽略的學生,如果在學校工作的人員(不限教職員)發現有學生在寒冬中沒有穿上足夠的禦寒衣物,又或者校服不潔、衣衫襤褸,便有理由懷疑家長疏於照顧,同樣要向學校報告,交由社工跟進。

聽說香港的學校亦會推行類似的safeguarding措施,不過推行這些措施之前,必須做好家長教育,讓家長知道政策內容,因為亞洲(特別是東亞,中日韓等)父母的管教方形隨時觸犯safeguarding的原則,我曾認識一些剛來到英國的香港父母,因為管教子女的方法太嚴厲,引起學校的關注和警方的介入。

即使只是監考,每年都要重溫一次safeguarding的課程,及格之後才可繼續監考工作。這個月底又開始監考了,到時朝六晚五,希望能應付過去。明天便是十四號了,真的要提起精神趕稿。


圖文不符:明天另一個任務就是落田了


2024年9月12日 星期四

開放討論

今朝只有四度,一件短袖衫加一件風褸便出門,上車後雙手冰冷,擋風玻璃結了一層霧。

工作是手板眼見功夫,兩小時的活動有如晨運。清靜無人,聽著BBC的Podcast,從George Orwell的《1984》到本雅明的著作。英國新聞討論的,主要是撤銷退休人士的冬季燃料補貼。工黨政府面對龐大赤字,必須開源節流,大家都有心理準備,下個月的施政報告會增加稅收。不過,很多人沒有想到,在財政預算案還未頒布之前,政府已向退休人士開刀。

我還未弄清楚英國的福利制度,但在我認識的本地朋友之中,年輕的都覺得長者/退休人士的經濟狀況普遍比他們好,因為英國的退休人士,大多生於戰後的嬰兒潮,他們享受了七、八十年代英國經濟帶來的好處,買起買屋有優厚的退休保障,反觀九十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面對的是衰退中的英國經濟,他們很多都是「月光族」,以借貸度日。因此,工黨政府為冬季燃料補助加入資產審查機制,只資助低收入的退休人士、減少公共開支的政策,亦得到年輕勞工的支持。

其實每個政策都有利弊,政府的工作就是調配資源,令社會變得更公平、公義,但當政策與個人利益產生衝突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覺得政策對自己不公。我覺得在英國生活,最重要的便是聆聽不同背景的人的討論,了解他們的立場和論點,這樣我們才能在言論自由的社會中培養更敏銳的公民意識。

冬天快到了,對我來說,最重要是努力工作,多活動便能暖身,亦可多賺些收入交能源費。



2024年9月10日 星期二

異形記憶

朝早出門仍未天光,下著毛毛雨,滿地落葉,秋天悄然而至。

昨晚還是睡得不好,九點半已經上床,培養睡意,但睡覺這回事很惱人,越想睡越不能入睡。

我覺得日常生活的無奈之事有三:很睏但睡不著、睡到半夜要上廁所、想上大號卻便不出來。

由於兩晚都睡不好,今天返早班有點吃力,幸好只是兩個鐘。回家想看書寫文章,但精神不振難以集中,還是放輕鬆看電影雜誌,讀《Alien: Romulus》的分析文章。

《異形》可算是陪著我成長的電影,我很小的時候父親便帶我到戲院睇異形,最經典一幕異形張口之後,裡面再伸出小口,印象非常深刻,每次跟父親談到異形,他便提起這一幕,薜歌尼葦花亦是我第一個認識的外國女演員。後來到我做父親,亦有帶兒子到戲院看異形,不過那個系列是前傳,是異形的最初形態,兒子亦因此愛上異形系列電影。

兒子長大了,已很少跟我到戲院,他們有自己的同伴和女朋友;父親年紀大,亦甚少入場看電影。再加上我們分隔三地,所以在英國看《Alien: Romulus》,父親和兒子都不在身旁。然而,電影中很多向前集致敬的場面,都令我記起在父親和兒子身邊一齊看電影的片段。

《Alien: Romulus》明明是驚悚電影,我卻看得很親切。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異形和叮噹,都伴隨著我們成長,只不過我們老了,他們卻歷久常新。



2024年9月9日 星期一

單車

來到英國,自學了很多技能,整單車是其中一項。

我以前在香港經常以單車代步,疫情期間從林村踩到中大,亦經常來回大埔與粉嶺,所以來到英國,一直想買一部單車。去年暑假,我在S鎮的二手店看到一部mountain bike,100鎊左右,看上去很實淨,於是便買回家。可是我不熟英國的路況和踩單車的規則,再加上秋後多雨,所以一直存放在後園的貯物間。

今年一月,我有了新工作,離家不算遠,開車十分鐘,步行半小時。還記得某個下午,下著大雨,氣溫大約六、七度,我不知哪裡來的勇氣,竟然踩單車返工,冷雨打在風褸上,雙手凍得沒有知覺,呼出的熱氣化為煙霧,但踩單車時身體很暖和,抵達工作地的一刻,有種成就感,終於完成英國的第一次騎行。

之後斷斷續續,只要天氣好,我便會踩單車返工。直到七月左右,單車的後胎漏氣,我以為是日夜溫差冷縮熱脹所致,怎知充氣後幾個小時,後胎又變成扁扁的。

以前在香港,若有任何單車維修問題,把單車推到單車舖便可以處理,維修費用不過幾十元,然而在英國,單車舖有如鳳毛麟角,本來屋企附近有一間單車老店,但去年十月,我在慈善店第一天做義工的同一日,單車老店便結業了。即使找到單車舖,零件加人工也不便宜。馬死落地行,唯有看Youtube學整單車。

看了多條影片,才知道單車有些有內胎、有些沒有內胎,兩者的補胎方式都不同。我檢查了單車,知道是沒有內胎的一種,於是跟著Youtube的教學影片,在Amazon訂購補胎液,當我以為萬事俱備的時候,才發現要用專門的氣筏螺絲批,才能鬆開氣筏,倒入補胎液。所以,我又要到Ebay訂購,這樣來來回回,等到上星期才收齊工具。

幾日前趁天晴補胎,今日查看車胎沒有漏氣,終於大功告成,成就解鎖,又可以踩單車返工了。


2024年9月8日 星期日

鐵板燒

我習慣星期五到超市買海產,因為做特價,海產八折,英國超市的魚販也不計較,經常多送一些給我們,試過買五隻扇貝,魚販見只餘下兩隻,便把餘下的放到袋裡,有一次買七隻蠔,魚販又把剩下的幾隻蠔送了給我,算是另類的人情味吧,這個情況在香港的超市沒可能發生。

上星期五放工後又到慣常幫襯的超市,用一鎊半買了兩隻三文魚頭(八折後即一鎊二,非常划算),旁邊是新鮮的八爪魚(英國的新鮮不是香港的活海鮮,只要不是冷藏的已經算是新鮮,魚販會處理好才放在雪粒上售賣)和大大隻的虎蝦,加起來也是十二鎊左右(八折後不用十鎊),我不加多想,都買了下來,決定晚上吃鐵板海鮮。

在超市購物期間,有一段小插曲。有時放工太趕,我會先在網上預購某些經常食用的蔬菜和肉類,在預定時間內收取貨品,方便快捷,這個服務稱為Click and collect。星期五買完海產後,我便按鍵告訴職員可以取貨,一般的等候時間只要五分鐘,但上星期五我等了二十分鐘,還沒有職員送貨到停車場。我走入超市問經理情況,經理說電腦壞了,請我再等十分鐘讓職員立即收集雜貨。十分鐘之後,職員還未找齊貨物,經理跟我說,如果我知道貨物位置的話,請自行取貨。可能我太常幫襯這超市了,不用一分鐘便找到預訂的貨物,比職員還熟路。

因為如此,星期五的開飯時間延遲至七點半(通常是六點),桌上放了翠玉瓜片、秋葵、三文魚鯺(三文魚頭會連魚鯺一起賣,我把魚頭留下做味噌湯)、虎蝦、八爪魚、魷魚,還有超市做特價的壽司,飯後吃了幾顆英國本地的士多啤梨,非常飽足,其中最美味的就是虎蝦,開邊挑腸後烤成焦香,放上蒜頭和岩鹽調味,齒頰留香,回味無窮。如果能配一杯啤酒的話,即可成仙,可惜健康狀況還未能喝酒,還是留待將來調理好身體後再品嚐,食過喉嚨三寸味,來日方長,不急於一時。

星期五晚吃剩了些食材,昨天到N城的農圃打理農作物,之後逛街看電影,回家前途經一家批發型超市,買了些水果、蔬菜、餃子和羊肩肉,加上星期五晚吃剩的東西,再來一次鐵板燒。就是這樣,度過了兩個悠閒的晚上。


2024年9月6日 星期五

Nostalgia

今天很忙,睡意很濃,只記下近日的電台及讀書札記,都談到鄉愁:

Rule, Nostalgia的摘要:

- Nostalgia, as well as history, has often been the terrain in which political battles are fought in the present. The question of when the 'good old days' might have been is intimately bound up with the question of what the 'good life' looks like to people in their own day, and whether change is taking them closer or further way from it. p. 3 

- Nostalgia offers us protection from our anxieties: the chance to escape our worries about what the future holds and recall a story that might tell us who we are and where it is that we are going. p.4 -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homesickness could be deadly, and physicians warned that people could succumb to nostalgia as if to a disease. p. 4 

- In 1688, a Swiss physician, Johannes Hofer, published a medical treatise on a mysterious new disease that seemed to be affecting Swiss soldiers fighting abroad, b combining the Greek word nostos - homecoming - and - algia - pain. Separated from their homeland, soldiers seemed to be sick with longing; from 'the sad mood originating from the desire to return to one's native land.' Homesick soldiers were losing touch with the present, fixating on their faraway object of desire with single-minded obsession. They were confusing now with then, real and imaginary events, hearing voices of loved ones that weren't there; some were even wasting away, falling deeper into depression as their 'vital spirits' were progressively extinguished. p. 4-5

近日很喜歡聽的Start of the Week節目,其中一集講到鄉愁,今朝邊工作邊聽:


兩年前,仰望林村的彎月,遙想天際的另一方。

2024年9月5日 星期四

馬不停蹄

昨夜睡得不好,怕睡過了頭,明明寂靜無聲,夢中卻聽見鬧鐘響。有種小學去旅行前的感覺,興奮莫名,很想黎明快到。兩點、四點、五點,半夢半醒之間,鬧鐘真的響了,立刻走到廚房,沖一杯咖啡,換工衣,再沖一壺英式檸檬茶(無糖),開車返工。

天色暗藍,細雨不止。靜寂的街道,享受破曉的時光。我慢念主禱文,感謝上主的恩典,為所愛的人祈禱,願他們都身體健康、心靈平安。

下班後還是清晨,走到咖啡店換領一杯免費牛奶咖啡,留待午餐時喝。今早維持斷食,感覺還好,可能身體習慣了吧,早上只喝一杯黑咖啡及白開水,反而更精神,腸胃也好像沒有之前那種嘰哩咕嚕的感覺。

上星期農友送我一隻紅菜頭,我將紅菜頭切丁放雪櫃,今天午餐非常簡單,青瓜紅菜頭粒核桃希臘沙律,兩隻(自製)的日式溏心蛋,配一杯肉桂牛奶咖啡,我吃得津津有味,快煮慢吃,十年前的我絕對難以享受這樣的午餐,我覺得自己真的變了,應該說是老了。

午後兒子打電話給我,問我研習題目的設定。他說老師不明白他的想法,但相信我知道他想研究的事情。我給他修改題目的意見,他頻頻說是啊、是啊,就是如此。彷彿那些充斥在他腦海卻無法清楚說明的想法,都給我說出來。我跟他說,這種能力叫Articulation,每個人都要不斷練習才能夠將想法說清楚。他說想到如何做研究了,聽到這裡,我很有滿足感。

收到中學的電郵,問我月底能否監考。我有點擔心朝六晚五太過辛苦,本來只想做半晝,但考試主任調整了我的監考時間,可以稍為遲到早退。我想,既然監考不用體力勞動,工作時間剛好能配合,又可以多賺些生活費,掙扎了一陣子,還是答應了。

今天另外一個任務就是做司機,上山下城,馬不停蹄。累嗎?有點,希望今晚一夜無夢,睡到黎明。


15年,攝於台南新光里

2024年9月4日 星期三

政社參與

明天開始便要返兩更了,最遲五點四十五分便要起身,六點半返工,八點半便收工。我本來很抗拒返早班,因為我太喜愛睡覺,但想到年紀漸大,迫自己早些起身,喝一杯黑咖啡很上班,整棟大樓只有我一個人,享受me time的時間,也是另一種浪漫。而且八點半放工,回家後還有很多時間看書寫文章,何樂而不為?明天我就會知道想像和現實的距離。

入秋之後,日照時間越來越短,早晚溫差也越來越大,我預期十一月前返早更不是問題,但秋分之後八點才見太陽,下午四點半左右便日落,那將會是最難熬的日子。我曾經問同事,為何不返早更?她們說不喜歡摸黑上班,畢竟女性會多考慮安全問題。我一月受訓的時候,同樣要五點半起床,外面只有幾度,屋內也不超過十四度,摸黑出門,感覺像返夜更多過返早更,又是另一種體驗。

今早在家盡享悠閒時光,翻閱多份本地報紙。很多英國報章都在談論德國右翼政黨崛起的新聞,英國因為工黨執政,政治表面上左傾,但大家心裡明白,這只是單議席單票制的假象,工黨上場只因保守黨分裂,若將來右派和保守黨重新整合的話,工黨難以保住執政的優勢。面對龐大的財政壓力,工黨如何在不得罪選民的情況下改善財赤?政府又如何在不違反人權政策下處理難民問題?政府又如何說服社會大眾一方面削減退休人士的能源費補助,另一方面又支付鉅額的難民生活費用?

透過工作融入社會,觀察不同社群的訴求,明白手上一票的力量,政治參與不止於投票,還要理解和參與政策的討論,在民主和自由國家生活,便要好好學習成為有政治意識的公民。


星期六看到,令我愛不釋手的書。企鵝出版,必屬佳品。

2024年9月3日 星期二

工作日常

九月開工,不再覺得自己是新手,一個人負責整幢大樓,知道工作的緩急先後,更能享受工作的過程。

今日上司突然到訪,要跟我們做appraisal。我們的工作組本來有五個人,暑假期間兩位同事離職,只餘下三人,另外兩位同事已屆退休之齡,經常當我是「後生仔」。她們很懂得照顧後輩,生日會夾錢送禮物,其中一位資深同事知道我八月出世,便叫我Summer baby,搞笑。

上司問我們對同事有什麼意見,我說自己年資最淺,過去半年多得同事的照顧,幫助我適應工作環境,我說她們都非常friendly and supportive,同事聽到之後非常感動,不斷感謝我。我有點難為情。

在英國工作,更明白香港人工作倫理的特點。其實我工作過的機構也不多,來來去去都是學校,但我覺得香港人做事,即使那不是份內事情,但看到不妥的地方,便會主動幫手。這樣當然有好有不好,如果同事合拍,互相效力、填補空位,工作效果往往遠超預期。然而,人世間總有Free-rider,若坐順風車的人太多,在能者多勞的情況下,越上心的人越容易枯竭。

不過,這個情況絕對不會在英國發生。大家都很清楚自己的界線,不會做多、只會做少。以前父親教我做事要過得自己過得人,但英國人做事較著重過得自己,是否過得人則在其次。每個人的標準不同,所以工作表現可以很極端。今日Appraisal的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有什麼要改善。作為年資最淺的我,當然只聽不說,但兩位資深同事則不斷投訴負責維修工人做事太馬虎。

同事說的都是事實,不過上司可以做的有限,她跟我們說,報告了問題之後,我們便不用為意外負責,至於能否處理那些問題,沒有人說得準,關於工作,英國人真的很寬容。對我來說也不是壞事,因為我相信自己的標準超過別人的要求,只要盡心盡力做好工作,讓別人享受我的勞動成果,那便心滿意足了。
上星期六看到的畫作:犂人(畫家:Arthur Hadwick Marsh)

2024年9月2日 星期一

蜂之酒店

今日沒有什麼特別,下午兩點返工,五點放工,煮飯睇電視做運動,慢慢回復到工作日常,今日聽BBC Sound Podcast,其中一個我很喜歡的節目叫Start the Week,主持人邀請不同嘉賓,分享他們的著作,其中一集關於蜜蜂的生存問題和文化意涵(Start the Week - Bees – culture and survival - BBC Sounds),談到英國野蜂的棲息地不斷縮減,對農作物的影響極大。主持人提到重要的一點,就是社會大眾經常以為蜜蜂只有一種,但原來會採花蜜的蜂(即蜜蜂)只佔蜂群的少數,而且蜜蜂受到人類照顧,所以沒有生存問題。真正面對威脅的是不會採蜜的野蜂,牠們很多都是獨行俠,我之前都提過,英國的石匠蜂和木匠蜂就是這些野蜂。雖然牠們不會釀蜜,但牠們仍是很重要的授粉昆蟲,如果野蜂消失,很多本地植物都難以授粉。因此,為了令這些野蜂有地方棲息,有些人會在花園放置蜂之酒店,讓石匠蜂和木匠蜂有家可歸。

事有湊巧,我昨日的主要任務,便是到P的花園製作蜂之酒店。P一直關心英國野蜂,經常和我分享他拯救垂死野蜂的故事,他會把落單的野蜂帶到花園,餵糖水給牠們吃。他有一次問我,能否做些什麼令更多野蜂棲息在他的花園。我跟他說,做蜂之酒店吧。可是,過去幾個月我專注做農務,未能抽空製作蜂之酒店。他有時也會暗示,問我何時給野蜂一個家?我答應他,暑假完結前會做好。昨天就是暑假最後一個星期日,為守承諾,即使下著毛毛雨,我還是到了他的花園起蜂之酒店。

我帶齊工具,運用倒塌了的花園木欄,砌成木架,分為兩格,上格是給木匠蜂的,下格是給石匠蜂的,他說好像書櫃。然後我們在花園找來碎石、碎瓦和磚頭,放到下格,給石匠蜂匿藏,由於Himalayan Honeysuckle的莖空心,有如竹一樣,很適合木匠蜂居住,所以我不斷收集Himalayan Honeysuckle的莖,放到上格。最後的問題,要將蜂之酒店放在哪裡?我們選了梧桐樹的枝椏位置,既擋風、亦有護蔭。兩個小時左右,我們完成了蜂之酒店。

回家之前,採收羽衣甘藍和彩紅甜菜,還有幾顆小番茄和一隻青瓜,也算滿載而歸。


跟以前的一葉農莊一樣,水桶成為青蛙的家。


2024年9月1日 星期日

充實

幾經修改,昨晚才寫好文章,忘記寫網誌,趁還記得,記錄一下昨天的生活。

昨天六時多便醒了,人很精神,簡單預備了些蔬菜在午餐前墊肚,難得出城,決定吃燒味。第一站先到藝術館,我只是附庸風雅,陪朋友參觀。朋友專程看某位水彩畫家的展覽,我則流連於常設展館,欣賞英倫東北畫家的作品。

雖然常設館的畫家名氣不大,但我卻被他們的畫作深深吸引,可能讀歷史出身,我很喜歡看寫實派的畫作,透過那些作品,我好像走進了時光隧道,看一百多年前英倫東北的煤礦工人、漁民和農夫如何在窮山惡水之間掙扎生存。其中一幅作品稱為犂人(Ploughman),一位農夫在夕陽的映照下歸下,蒼茫大地,日影相隨,我深受感動。將來有時間,必定要好好整理這些觀賞的感受。

離開藝術館,我們走到圖書館,那裡氣氛熱鬧,日光穿過落地玻璃,照在捉國際象棋的人們臉上,他們全神貫注,舉橫不定,思考下一步棋該怎麼走,其中一位看似是華人的伯伯跟一位年輕白人對弈,如在無人之境。我在Non-fiction的書櫃看到企鵝出版社的歷史書,愛不釋手,又借了回家。

離開圖書館,坐在門外吃過烚西蘭花,便往燒味店走去。那家燒味店的燒鴨是我在英國吃過最好吃的,皮脆肉嫰,爐香四溢,我點了半隻燒鴨,閉上眼睛,像回到香港。我吃得克制,和朋友加起來只吃了一半,即四份一隻,其餘打包回家,留待之後再吃。要好好照顧身體,還是適可止。

午飯後閒逛街市,見到一鎊八隻黃金奇異果,想也不想便買了,現在是一種意大利梨(Greengage)的豐收季節,超級市場較少見,但我不能多吃水果,既然買了奇異果,便不能再買其他水果了,留待下次吧。之後便找間咖啡店,繼續寫文章。文章在之前一晚已經寫好了,但我習慣寫好文章後隔一段時間再看,最少修改三次才定稿。在咖啡店坐了一個多小時,完成第二次修訂,四點左右,是時候到農圃了。

從市中心開車到農圃不用十分鐘,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互相交替,生活充滿質感。淋水、除草、堆肥,其間附近的農友過來跟我們聊天,談到鼻涕蟲的禍害,說過去一年英國兩水太多,令鼻涕蟲不斷繁衍,所有農友都大感苦惱。我慶幸在這樣的環境下,尚能種到粟米和南瓜。農友離開農圃之前,送我們一隻比拳頭更大的紅菜頭。農圃的入口放著木箱,讓農友把吃不完的作品放到其中,跟其他人分享。我不客氣地取了一隻蘋果和幾粒梨子,很試一試在地農產的味道。

回家也差不多六時半了,入秋後日照時間越來越短,簡單吃些雜菜沙律便做第三次修訂,很充實的一天。


感謝香港朋友送來的鐮刀,除草如虎添翼。

2024年8月30日 星期五

相知

仍在回味上星期跟舊生和校長共聚的時光
大家都不捨
唯有憑詩寄情
彼此祝福

詩曰:
驪歌一曲別彩霞
離鄉離國痛離家
喜見新天桃李秀
濃情芳似故園花

讀後感慨無限
我想起豐子愷先生翻譯《源氏物語》的詩詞
第十二回講到天皇更位
源氏公子失勢
為免連累所愛
自願流放到須磨地

佇立海邊
煙波浩蕩
源氏公子憶記京都的種種
吟道
故鄉雖有雲山隔
仰望長空共此天

帶罪之身
只有幾個舊朋友不怕得罪權貴前來探望
見到源氏公子一臉愁容
嘆喟
離鄉背井長征雁
幸有同群可慰情

近幾日讀故鄉的新聞教人扼腕
不公不義之事無日無之
唯願為義受逼迫的人身體健壯
平安度一切苦厄


三年前的今日,看到長洲的落日,我決定暫別此鄉。


2024年8月29日 星期四

幸福感

開工第二日,繼續享受一個人的時間。工作屬於體力勞動,只需注意細節,不需用腦,所我習慣一邊聽BBC Sound的Podcast,一邊工作。

我最喜歡的Podcast包括:

1. Arts and Ideas: 主持邀請不同嘉賓,討論藝術形式及理念,其中一集借電影《猿人爭霸戰》及《美國內戰》,探討媒體報道與社群分立的關係。節目很有啟發性,只可惜我工作時不能做筆記,否則可以學到更多的事情。

2. Hacking Happiness: 這是我近日才發現的舊節目,我暫時只聽了一集,叫「The perfect life」,主持一開始借澳洲知名Youtuber(我當然唔識)宣佈退出社交媒體為例,說明表面看上去很幸福的人,實際可能很孤單。那位少女Youtuber說自己在別人眼中很成功,粉絲數目眾多,追隨者無數,但活在媒體世界,她永遠覺得自己不足,活在痛苦之中。分享嘉賓分析,社交媒體影響現代人的幸感感,很多人甚至連自己所欲為何都不知道,大家都追求人有我有。主持人之後探訪法國梅村,探討一行禪師提倡的正念修習。我覺得這一集的很有意思,很多人對於幸福的理解,都與「自我」有關,內心充滿我要、我想,以為得到想要的東西、或做到想做的事,便是幸福。然而,人心難足,過猶不及。若將幸福的焦點從自身轉到他人,看到所愛的人快樂,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我聽著這個節目,看著自己勞動的成果,心中充福幸福感。我覺得自己仍有能力令世界變得美好,有能力服侍他人,用勞力換取收入,充滿生活的質感。足矣。

本來還想分享3. Moral Maze、4. The Curious History of Your Home及5. Short History of:的內容,但突然收到香港朋友的來電。我們識於微時,做義工時認識,幾十年匆匆而過,君子之交。自我來英國之後,朋友反而更常找我,跟我分享生活的不如意。在我眼中,朋友事業有成,衣食無憂,想不到內心深處,充滿恐懼和憂思。我不知如何應對,只懂安靜聆聽。幸福這回事,越求越不幸,不求反自來?


簡單知足

2024年8月28日 星期三

替更

今朝出門前只喝了一杯黑咖啡和兩大杯水,帶上一盒煙三文魚雜菜沙律,決定維持斷食,有需要時才吃東西。我習慣早到,到了學校仍未開門,等了十多分鐘,才有人姍姍來遲打開鐵閘。同事離職,只有我一個人工作,其實我很喜歡這種感覺,靜靜地做事情,不用與人聊天,享受勞動的成果,有點像我以前一個人落田的時光。

大約十點左右,大家姐(即team的負責人)請我休息一下,一起聊天喝茶點,她們邊喝牛奶咖啡邊聊天,我只喝一杯紅茶。她問我有沒有興趣多做一更,即早上六點半至八點半。我說不好了,如果做早更的話,我便不能做監考的工作。她很好奇我在香港做些什麼工作,我說教書、種田、做研究。她瞪大眼睛,有點難以置信。來到英國想做什麼呢?她繼續追問。我說,做兼職工作維持基本收入,進修園藝磨練種植技巧,餘下的時間寫文章寫書。

她搖搖頭告訴我,很多英國本地人都不懂欣賞這裡的生活,沒有運用這裡的機會。她覺得我的生活很充實,熱愛生活。

漫談了半小時左右,大家便回到自己工作的地方,我繼續享受一個人的時間。專注手頭的工作,慢慢做,留意細節。到十一點半左右,感覺有點頭暈,已經斷食了十七個鐘,是時候進食了。

我現在進食有幾個原則:
1. 慢慢吃,多咀嚼。
2. 吃飯前先飲蘋果醋,不過今日吃沙律菜,所以將蘋果醋直接加到沙律菜之中。
3. 先吃綠葉蔬菜,之後才吃蛋白質食物。

一份沙律菜煙三文魚,吃了二十分鐘。吃飽之後休息十分鐘,之後繼續勞動。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便到三點。

回家後有點餓,打開雪櫃,看到一片酸種麵包,我抵受不住誘惑,將麵包加熱,酸種的味道揮發在飯廳之中,我的胃在嚎叫。我多沖一杯肉桂牛奶配酸種麵包,無他求了。

如果九月後我連早更也做了,生活大概會更有規律。早上五時半起床、六時出門,六點半至八點半返工,放工後可以到花園或農圃做農務,又或者回家讀書寫文章,有需要的話亦可做半日監考。下午三點到五點做第二更,五點半回家煮飯,七點前吃完晚飯後仍有時間看電視、看書和寫文章,十時就寢。

這樣的生活節奏和飲食規律,比以前在香港更健康。意想不到。


今晚食飽飯後,在斜陽下散步。


2024年8月27日 星期二

尾聲

今日是暑假的尾聲,明天一大早便要起床,朝八午一,做開學前的準備。我思前想後,明天是否要維持十六小時的斷食?我今天六點半左右便吃完晚飯,明午回家已是下午一點半,如果明早不吃早餐的話,斷食時間加起來共十九小時。以防萬一,明早還是預備些簡單的雜菜沙律,若有需要的話,便在茶點時間先吃些東西。這是英國工作環境很人性的一面,工作一個半至兩個小時左右,上司便會請同學停下手頭工作,吃半小時的茶點才繼續。

今早到農圃淋水打理菜苗,有些紅菜頭已經結頭,可惜鼻涕蟲的攻擊力太強,把半個紅菜頭咬掉了,我明年初春時間一定要做好防治鼻涕蟲的工作,上星期有本地農友分享防治經驗,使用一種稱為Nematodes的生物武器,令鼻涕蟲受線蟲感染而死亡。這個方法跟我以前在香港用蘇力菌防治秋行軍蟲和條紋夜蛾幼蟲的原理非常相似。不過,我仍希望透過選擇合適作物及物理方法(例如用膠樽覆蓋幼苗和磨碎的蛋殼),減少使用這些生物防治方法。

午後回家,吃了簡單的午餐和做了半小時運動,便把握時間寫文章。月底要交兩篇稿,一篇談教育,一篇談種植。其實兩篇文章都有初稿,只是上星期裝修家居和看書,前幾日又南下探朋友,所以未能坐定定寫文。今日下午的進度還好,寫了大半篇文章,是關於一位我很欣賞的學生的。離開香港之前,我偶爾會在圖書館碰到他,但他似乎經歷了一些事情,不想跟我談太多近況。

寫文的時候,我又想起他,雖然他已經失聯,但我一定要找到他的聯絡方法,讓他知道他並不孤單。


三年前的生日,一個人在田裡,享受日光。

2024年8月26日 星期一

銀髮婆婆

一連四日的旅程要結束了,北上歸家途中,先到中點站探望一位銀髮婆婆。

跟銀髮婆婆相識,已是十多年前的事,我初投身土地保育運動,認識了不少同路人,銀髮婆婆是其中一位,她非常關心後輩,可能我和她一樣出身教育界吧,她不時會問候我的近況。人與人的緣份很微妙,有相同氣場的人,縱使不會經常聯絡,但總在身邊出現。

搬了幾次屋,我和銀髮婆婆都住到大埔某個鄉村,友情如細水,大家各有各忙,但又會從朋友的口中知道對方的近況。直到幾年前,我來到英國,她亦去了台灣,大家各散東西,那時我還沒有使用社交軟件,如此一別,便音訊全無了。

大約半年前,我突然收到她的電郵,她說在台灣的雜誌看到我的文章,知我來了英國,她亦有意離開台灣,希望在英國跟我碰面。收到她的電郵,我喜出望外,想不到一篇文章令我們連繫上。

時間剛好,今午探望她的時候,她才剛剛安頓好。大家交代交況,從健康、生活,一路談到工作。雖然她已屆銀髮之齡,但她仍然保持著年青人的靈魂,還有很多事情想做,還覺得自己可以令世界變得更美好。跟這樣的人分享理想,感到有一股力量從心泉湧起。

我喜歡跟校長和銀髮婆婆這些長輩交朋友,他們都有不屈的靈魂,不服從於現實,不甘平庸,活出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氣概。

後記:昨晚在朋友家中一起看《填詞L》,非常感觸。所謂夢想,就是無人知曉、不被看見,仍然無悔,成為更好的自己。



2024年8月25日 星期日

知遇之恩

這趟旅程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探望一位我非常敬重的人。

二十多年前研究院畢業,為了追夢到書店打工,學寫影評、看電影雜誌,沉醉於光影世界。然而生活逼人,過了半年捱不過去,便找教書的工作。

寄了一百多封求職信也沒有回音,萬念俱灰之際收到學校的電話,那時是九月已經開學的日子。由於某些代課的痛苦經驗,我當時還未確定自己很適合教書。那個上午,我走進校長室,有點自我懷疑,跟校長分享我的學習經驗和教育理想。我很坦率地跟校長分享代課的失敗經驗,不肯定自己能否應付學生問題。

如果換作是其他校長,可能會叫我另謀高就,跟著請下一位求職者面試。不過,校長那天請我跟他遊走校園,觀看學生的上課情況,並說我很適合當老師,請我好好考慮。那個早上,改變了我的一生,我走上了教育的路,一去不返。校長的知遇之恩,我畢生銘記。

雖然十年前離開了學校,但我和校長的情誼並沒有終止。沒有校長和教師的權力關係,我們能建立更深入的友誼,我們分享體制內外的教育信念:生命教育、公民教育、鄉土教育。除了教育,我們也談中國文學、日本文學、電影、神學、哲學。校長於我,除了有知遇之恩,亦是人生的知音。

我們對香港有共同的情懷,堅守相似的價值。我比校長先到英國,我一直想探望他。不過我家和校長落腳的地方,距離接近五小時的車程,所以過去一年,我們只能通過短訊互相問候,過年過節我亦會送上祝福。

今日下午,我們終於在M城的酒樓見面了,大家都清減了些(我們竟然在酒樓門外碰見舊生,真巧)。除了香港近況,我們還談到川端康城、托爾斯泰、遠藤周作等等。我們在草地慢步,觀樹賞花,談得興起,高唱Old Oak Tree,大家都明白歌詞的含意,心照不宣。

時間過得很快,秋天將至,時候不早,要回去了。我跟校長說,希望明年這個時間能送一株Mahonia給他,種在他的花園。Mahonia,中文名字是十大功勞,在香港是稀有樹種,因為全株皆可入藥,故有十大功勞之稱。兩個月前播的種子,這幾星期已經發芽了,希望明年再探望校長時,可成幼苗。

憑樹寄意,沒有校長的知遇之恩,便沒有今天的我。

2024年8月24日 星期六

牙醫

成就解鎖,終於在英國看到牙醫。朋友叫我有心理準備,要等一個鐘頭以上才會見到牙醫。我十時正抵達,帶上電腦寫文章,怎知電腦才剛開著,便聽到護士呼叫我的名字,我立刻放下手頭工作,走進診症室。

我的牙齒一向不好,小時候感染猩紅熱,發高燒,104度,表皮脫落,那個年代猩紅熱是兒童殺手,醫生不敢怠慢,開了四環素給我吃。四環素是強力的抗生素,但對小童而言有很大的後遺症,就是令恆齒的珐瑯質流失,牙齒變小變黑。我從小開始便不喜歡咧嘴而笑,因為我不想露出那一排又黃又小的牙,這個習慣一直維持到現在。看牙醫很昂貴,我要到工作之後才儲到錢做牙套,掩蓋著那一排又黃又小的牙(也算是整容/美容吧)。

然而,牙套易壞,不論吃東西如何小心,總不能避免食物中的碎骨,特別是雞的碎骨,弄壞了我很多的牙套,我大約在五至六年左右便要換一次牙套,最貴那一次花了幾萬元(其實唔算貴的了)。所以,半年前牙套脫落,我實在不知怎算。第一,英國看牙醫比香港更貴;第二,我不知如何用英文表達我的情況,亦擔心聽不明白英國牙醫的治療建議。因此,我只好用山寨方式自行將牙套貼回去。

因緣際會,住在中部的朋友告訴我,他家附近新開的牙醫診所接收NHS病人,我心想,既然南探朋友,何不趁機看看牙醫?就這樣,我在英國看了第一次牙醫。幸運的是,我不單看到牙醫,那個牙醫還是一位華人,我用中文說完自己的病歷,他用中文告訴我治療的選項,我只付了最基本的診金,便暫時解決了問題。

牙醫跟我說,他未見過手工如此精緻的牙套,如果我不說,他還以為是真牙。我很自豪地跟他說,那是Made in Hong Kong的牙套。將來回鄉,我必定將這件事告訴我的牙醫,感謝他的手藝,讓我重拾自然的笑容,並請他替我再製作新的瓷牙套。


在看牙醫的小鎮買了秋葵,很久沒吃了。


2024年8月23日 星期五

平淡慶生

早上還是慵懶,六點醒來還賴床,半夢半醒,窗外雨聲淅瀝,是下大雨嗎?英國打風不像香港,時晴時雨,若不是氣象局的通知,根本不當是怎麼一回事。不過有雨聲相伴,特別好眠。九點了,今日不是要南下嗎?是的,但不勉強,不想生活跟著行程走,想睡多一會便睡多一會吧。

慣常地沖一杯黑咖啡,坐在客廳的窗戶旁,陽光灑滿了飯廳,還是想留家看書。陸續收到朋友的祝賀,又大一歲,跟去年相比,今年生日心情更寬裕。去年生日,心裡充滿憂患,經濟壓力加上健康問題,只想獨個兒躲於一角,不想見人。一年過去,現在有些兼職工作,有餘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有閒暇遊山玩水,於願足矣。

收拾行理,整裝待發,吃過簡單的午飯,便驅車南下,先到學院查詢下學年的課程。我本想報讀農業,可惜學院只提供全日制課程,我有工作在身,未能報讀,只好等九月之後再查詢兼讀的夜校課程,希望修讀完初級園藝課程後,還有二級的園藝兼讀課程。

在學院待了一個多小時,繼續南下。今日是一連四日假期的開始,A1公路擠滿了車,導航指示我走鄉間小路,從公路繞進約克郡的田間,鄉路狹窄,兩邊一望無際的麥田,時空彷彿凝住了,若果沒有電線桿的存在,我可以想像自己走進了十九世紀的英格蘭小鎮。可是,我不能完全耽於這種思古之幽情之中,因為對頭車呼嘯而來,我必須打醒十二分精神,隨時做剎車的準備。

三個小時的路程,走了差不多四個小時,腰背發痛,終於抵達D城。落車後第一件事,便是上洗手間,之後便喝一大杯蘋果醋。心情非常矛盾,很高興朋友一家大細和我食自助餐(即係英國的多餸飯,不是香港那種)替我慶生,但我又擔心食太多影響健康。我不斷提醒自己要克制,適可而止。兩小時的晚宴,很合胃口的餸菜,盡慶而歸。

今日下午忽發奇想,既然南下了,不如試約朋友家附近的牙醫?竟然預約到明天上午十時見牙醫,在英國可算是奇蹟,就當是上天給我的生日禮物吧。牙套一直有鬆脫的問題,但我家附近的牙醫都不收新症,私家牙醫的收費又太貴,所以我一直把問題拖著,打算等到回香港才找牙醫。現在預約了英國的牙醫,希望真的能幫我處理牙套的問題。

夜了,在朋友家借宿,之後幾日繼續南下探望不同的朋友,包括一位我很敬重的長輩。生日的意義,是記念那些對自己有恩的人(母親是最大的恩人)。


近日看的Neflix電影,也是我今日開車經過的地方。



2024年8月22日 星期四

通菜苗

以前在香港種通菜非常容易,一到夏天,只要將通常莖插到水溝或水池之中,通菜便能蔓生,兩個月左右,零零星星的通菜苗便能覆蓋整片池塘,長摘長有,曾經試過一星期四至五餐都吃通菜,白焯、清炒、腐乳、蝦醬,幸好身體頂得住,未至於吃到抽筋。雖然經常吃,但通菜的生長速度比我的消耗速度快很多,而且摘菜需時,一腳踩到池塘中便就深陷泥淖,舉步維艱,摘菜時亦要金睛火眼,採收嫰的菜葉菜莖,烈日當空,並非如《詩經》中採收荇菜般浪漫。

幾個月前有香港的朋友問我英國能否種通菜,我想了想,說也可以的,但可能事倍功半。首先,通菜喜歡和暖甚至炎熱的天氣,英國的氣候並不適合通菜生長。此外,通菜喜歡濕潤的環境。英國雖然多雨,但日夜溫差大,如果直接將通菜種到池塘之中,通菜會水土不服。如果種在溫室的話,要選擇最溫暖的時間澆水。最重要的是,通菜需要大量氮和鉀肥,如果種在池塘環境,通菜比較容易從塘底的有機物吸收養份(類似魚菜共生的原理),但種在溫室,則要大量施肥,沒有長流水的情況下,過量施肥會否造成缺氧問題、影響根系生長?我不確定。

人離鄉賤、物離鄉貴。來到英國,通菜不易得,價錢亦昂貴,印象中來英國差不多兩年,只吃過一次通菜。幸好我在香港也吃夠了,加上遵守吃在地的原則,所以並沒有刻意要吃通菜的意思。怎知兩日前到農圃移苗,一位香港朋友拿著苗盆過來,說自己忘記了培了什麼菜。我看一看菜苗,青綠的菜莖頂著鴨掌般的葉片,枝枝挺立,不就是通菜了嗎?我跟他說,那是通菜苗,差不多入秋了,若現在移到農圃,只有死路一條。我先把它們疏開,放到朋友的溫室,種到水盆中,再看看情況吧。

不知怎的,我對那一盆通菜苗生起了憐憫之心,好像在他鄉遇故友的感覺,欲見其生不忍見其死。雖然明知是事倍功半的事情,但既然發芽了,我便要盡力讓它們成長起來。今天上午終於把通菜苗安頓好,明天可以放心南下了。希望通菜苗快高長大,捉緊英國夏天的尾巴,好好生長。

2024年8月21日 星期三

流放

本來想到P的後花園移通菜苗,不過起身後見天色陰暗,加上過去幾日比較頻撲,沒怎麼看書,所以決定將農務延遲一日,專心讀書,繼續讀《源氏物語》。讀到第十二回,源氏公仔遭流放到須磨浦,隱忍度日,過著無所事事的日子。須磨浦在今日的神戶附近,與京都有一大段距離,但源氏公子日思夜想的,還是京都的種種。他偶然會收到京都情人的書信,亦有故友來訪,但大家都怕得罪當權者,都不敢明目張膽與他來往,他只能向神明訴心曲:「身離浴世浮名在,一任神明判是非。」

對於源氏公子的情愛部份,我沒有太大的感覺,與其說他多情,不如說是濫情。不過,對於他的鄉愁,我倒是有幾分理解的。其實須磨浦並不是窮山惡水之地,根據紫氏部的形容,須磨浦甚至是日本騷人墨客遊山玩水的勝地,然而,源氏公子受困於昔日在京都的種種美好回憶之中,難以活在須磨浦的山水之中。不論眼前所見到的是什麼,總會勾起他的傷逝之情。活在過去中,是永恆的痛苦。這大概就是《源氏物語》呈現的物哀美學吧,即使擁有尊貴的地位、俊美的臉容、美人的愛戴,但心底裡始終有種無法填滿的失落。

昨日看新聞,法國影星阿倫狄龍離世。我年輕的時候常看他的電影,但沒太在意他的容貌,直到昨天讀新聞,才知他說過自己「除了幸福,我什麼都擁有」的一句話(未能查證是否真的如此說過)。我立即想起的,便是源氏公子了。很多時候,自我就是不能得到幸福的原因。

午後到咖啡店讀Ira Shor的Empowering Education,想起了很多教育的事情。不過,我不是源氏公子,雖然會回味以前教育的樂事,但不會被前事所困。即使我在香港,暫時也不可能做我理想的教育,所以離開一下,以旁觀的角度思考其他實踐的可能。有報道指某些內地的研究生可免試直接在香港擔任教師,這樣的話,香港教師專業會進一步受侵蝕。與其在體制內糾纏,不如在體制外尋找實踐的空間,不過需要創意、經驗和時間。

慶幸能在異地專心讀書,整理經驗。我也有鄉愁,但鄉愁也是我前行的力量。不論如何,好好生活,裝備自己,憑信生活,保持盼望。





2024年8月20日 星期二

油牆假期

朝早到農圃移油麥茶,農作物生長情況不太差,之前還以為粟米捱不過鼻涕蟲和水浸,但近幾星期日照充足,粟米拚命生長,現在有幾株都結穗長了粟米筍,算爭氣。粟米之間的南瓜苗覆蓋了田畦,其中一株結了手球般大小的南瓜。紅菜頭明顯受過鼻涕蟲啃咬,但似乎捱得住,中間還有新葉。最慘烈的是上星期移種的蕪菁苗和甜菜苗,因為上星期病了,沒精神到農圃淋水,苗都曬乾了。可惜。

午後回家繼續油牆,功夫比想像中多。兩星期前便開始用高壓水槍清洗牆身,將寄生在牆隙的苔蘚清除,開頭還以為這是輕省的工作,怎知握著水槍也要用不少力氣,水槍有後座力,要用力握住水槍柄才能瞄準目標。這樣於後園來來回回,都花了差不多一個小時。清洗完牆身和牆隙後,便要等太陽將牆身曬乾。幾天之後,開始用鏟將舊油漆刮去,有些已經鬆脫的紅毛泥亦要清除,為渠道淤塞,清理完牆身後要將碎石塵土掃走。

後園的牆垣日久失修,經過大規模的清理後,牆身出現了很多破洞,所以油牆之前,要先用灰水填補,我開頭以為用三包白灰便足夠,最終的結果是差不多用了七包,前後總共買了三次才完成批盪的工作。填補完牆洞之後,又要看天氣做事。過去幾日時晴時雨,上了第一層油之後還要再上一層。落完田之後我見日正當空,於是繼續油牆,不時聽到隔離屋的小朋友嚎啕大哭和尖叫。感覺雨點灑到身上,不是吧,剛剛還陽光普照,怎會下起雨來?抬頭一看,烏雲密佈,無可奈何,落雨收柴,將油漆蓋好回到飯廳。

十五分鐘後,雲破日出,陽光又灑滿後園。好,繼續油牆。完成了,意猶未盡,儲物至的木門自去年雨季開始便有發霉的徵兆,一不做、二不休,把紅色木門油成黑色,白色的牆與黑色的木門,簡簡單單,是我喜歡的襯色,如鋼琴鍵盤,黑白亦能溢彩。

暑假快結束,To-do list的工作亦大致完成了,只餘下單車的後胎未修補,還在等鬆氣閥的工具。來到英國之後,自學了很多裝修和維修的功夫,幸好有Youtube,活到老、學到老。


田有南瓜初長成

2024年8月19日 星期一

說書

差不多痊癒,距離上次到P的花園又一個星期了,是時候看看農作物的情況,順便收成一些羽衣甘藍作飯前菜。

或者昆蟲也把握最後的繁殖機會吧,近這兩星期發現膠棚的作物都被蛾和蝶幼蟲咬出很多洞,椰菜和椰菜花首當其衝,中間幾乎長不出新葉。近日表現最好的算是番茄,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終於長出了果實,不過仍未轉紅。南瓜開了很多雌花,但似乎還未結瓜,難道膠棚裡難以授粉?

我打算再培羽衣甘藍苗,入秋後繼續種在膠棚之中,看看它們能否捱過低溫。P告訴我他買了打草機,下星期送貨,可惜我下星期便要上班了,未必有時間清理他的花園。明天又要到N城的農圃,生活漸漸回復到繁忙的日常。

下午到一位本地朋友的家茶聚,穿過走廊,擴建的部份變成開放式廚房,中間放著中島飯桌,落地玻璃外便是後花園,花團錦簇,門外門內兩個世界。他們問我未來有什麼計劃,我說暫時沒有,學好園藝、發展志趣,做好眼前的事情。如果有機會,希望投身自然保育的工作。

想起以前在香港收集鄉村故事、聆聽種植經驗的日子。雖然英文不算差,但始終不是母語,用英文講理想,就好像用刀叉吃粥粉麵飯的感覺。早陣子看完《我家的故事》,很佩服宮藤宮九郎將能劇結合到日本現代生活,所以近排又看《龍與虎》(關於落語的日本表演藝術),有點像中國的相聲和西方的楝篤笑,就是透過說故事的技巧令聽/觀眾進入想像的世界,藉此觀照自己的人生。我一邊看,一邊懷緬以前在香港「說書」的日子。將來有機會的話,還是希望能繼續做體制外的教育工作。

翻看舊照片,2018年的今日,我在橫洲說香港鄉村的故事,希望這些故事能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