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1日 星期五

收穫

幾日前打給母親,談及近況。她問我身體如何?我猶豫了一下,心想:是的,過去一年也未病過。然而,每次當我意識到自己很久沒有病過之後,我便開始作病。在我告訴母親很久沒病的那個晚上,我病了。先是打噴嚏、鼻塞,然後頭暈、眼眶發熱,整個鼻竇都感不適。

前天晚上發病,昨日朝早鼻塞更加嚴重,本來一日一次睡前洗鼻,變成早晚都洗鼻,鼻水不停地流,幸好沒有其他嚴重症狀,只是沒有精神而已。再加上Half Term還沒有結束,下星期開始又打兩份兼職工作,直到六月底,所以這個時候病一下,是最合適的時機了。病癒之後,抵抗力應該會增強,大概能應付六月繁忙的工作。

上星期南下探朋友,差不多一星期沒到朋友的花園照顧作物,雖然身體不適,但種植就像照顧孩子,棉乾絮濕、事事掛心,還是要去一趟。踏進花園,Brambles又從泥土裡鑽了出來,像鞭一樣左右揮動,花園角落開著不同顏色的野花,最吸引我的是那些吊著的淡紫色花,我本來以為那是青竹,看到花開才知道那是Himalayan Honeysuckle,真是大開眼界。

走到菜園,我呆住了。上兩星期移種的西蘭花和椰菜花只剩下瘦削的嫰莖,菜葉全被吃光。很多英國人看到這個情景,便一口咬定是鼻涕蟲(Slugs)的所為,非要將鼻涕蟲趕盡殺絕不可。然而,我直覺兇手不是鼻涕蟲,而是蝴蝶及蛾的幼蟲。上星期六上園藝課的時候,導師便提醒我要替西蘭花和椰菜花苗掛上防護網,因為英國的粉蝶和飛蛾很喜歡在十字花科的農作物上產卵。還有另一個證據證明兇手不是鼻涕蟲,椰菜花和西蘭花苗旁的生菜苗長得非常好,如果是鼻涕蟲的話,怎會留下生菜苗的活口?

算了,第一次在英國種菜,經一事長一智。我立刻將生菜苗補上,然後將番茄移到膠棚之內。膠棚內的羽衣甘藍長得非常健康,我於是將更多羽衣甘藍苗移到膠棚之內。看來在英國種菜,膠棚是少不了的。

離開朋友的花園之後,又趕到教會姊妹的後園(生命之網: 邀請 (sense-history.blogspot.com))。她的前園種滿了多年生植物:芍藥、鳶尾蘭、夏日雪等等,灌木將前園圍起,非常雅致。她帶我走到後園,角落的梧桐樹枝葉茂盛,花園邊陲種滿了多年生開花植物,中間的草皮整齊清潔,如此標緻的花園,還需要我的幫忙嗎?正在我躊躇之際,她問我一小時的工錢是多少?我說我資歷不足,沒資格收取任何工錢,只希望在不同地方學習園藝之道。

她雖然堅持要我幫忙和給我工錢,但我全部婉拒。之後她請我吃茶點,自製的英式鬆餅加熱茶,我們便聊起香港的種種,她問我是否記得彭定康,我當然記得,還推薦她讀《香港日記》,聽完我的分享,她長嘆了一聲,說:「雖然大英帝國的歷史充滿壓迫和不公義,但當中也有正面的影響。」

我跟她約定每星期預留兩個下午幫她打理花園,不用給我工錢。我現在需要的,是觀摩和實習的機會,能夠跟本地朋友學習園藝,對我來說已是最大的收穫。


教會姊妹種的杜鵑花


即使野花Centaurea(矢車菊)亦非常優雅

2024年5月30日 星期四

沉重

心情非常沉重

拒絕看吃喝玩樂的片段

要與哀哭的人同哀哭

表面看來自由

內裡藏著愧疚

不知道能夠做什麼

散播希望就是罪名?

鬥獸場的戲碼不斷上演

暴君安坐於競技場上

在別人的苦難中吸取養份

在如此殘酷的現實中

聆聽詩人魯米的教導

「耐性是要有足夠的遠見相信這個過程的最終結果

耐性代表什麼?

代表看到花刺就想到玫瑰

看到黑夜就想到曙光

而沒有耐性就代表著太短視而無法看到最後的結果

愛上主的絕對不能沒有耐性

因為他們知道從弦月變成滿月也需要時間。」

願受苦者能捱得過


謹以白玫瑰致意

2024年5月29日 星期三

過去與未來

今朝七時半便醒了,一直賴床,盡享放假的特權,半夢半醒又到八點幾,滑一下手機,看到很多令人氣憤的新聞。雖然離開了,還是關心。直到九點,忍不了要上廁所,開始新一天。

天色還好,吃完早餐做家務,處理一些細務,腦海裡不斷想如何寫下一篇歷史教學的文章。這幾天重看《老師的謊言:美國高中課本不教的歷史》,作者James Loewen是美國社會學家,醉心歷史教育,借美國教科書的錯漏說明歷史教育的弊病,他指出歷史科不受學生歡迎的原因,是「美國歷史課程仰賴教科書的程度高於其他的學科......(但)美國歷史教科書光鮮的封面裡滿是資訊,或許說資訊為患。......不幸的是,書變得更厚之後,只會刺激有良知的老師花更多時間確保學生會讀它,以及做好書中需要耗費許多時間作答的問題與課題,這使得歷史課變得更加無聊。」

近日在社交媒體看到一段幾分鐘的片段,教師帶點漠然地教書,我看到黑板上寫著「新教」和「馬丁路德」,而課室中央正投放簡報,內容是文藝復興和地理大發現,教師念念有詞,說著「哥倫布」的航海故事。我估計那是一堂初中的歷史課,教師正教授文藝復興和歐洲發現美洲如何促使科學革命的出現。這應該是非常有趣的課堂,如果教師可以令學生想像回到中世紀的歐洲,當時教會的力量遍及生活每一個角落,所有人世間的答案皆可在《聖經》中尋找,若果答案不在《聖經》之中,即代表那些是不值得知道的知識。然而,是什麼驅使人類質疑教會和聖經的權威?如果學生活在哥倫布的時代,他們會選擇做些實際而安全的工作(如木匠和鐵匠),還是跟隨哥倫布出海探險?科學精神代表什麼?純粹是物質進步的科技成果嗎?

可惜的是,歷史科課程充斥了人文主義、資本主義、宗教改革、政治改革等抽象的歷史概念,這些「知識」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學生根本不關心我們人類是如何用過去走到現代。若果我們沒法讓學生了解過去,則難以想像未來。George Orwell在《1984》說:「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掌握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誰就控制了過去。」歷史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將過去、現在和未來都交到學生的手中,讓他們理解過去、洞悉現在、想像未來,這樣人類才能掙脫既定的束縛,脫離「現實」的壓制。在歷史之中,唯一肯定的是:一切皆有可能發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不用太悲觀。


去年今日拍的照片,日落餘暉,終有和平的一天。

2024年5月28日 星期二

邀請

昨天下午收到教會朋友的電話,她負責統籌教會義工,過去幾次燭光音樂會,我都主動報名幫手,不過近兩個月工作和讀書太忙,星期六下午想休息一下,便沒報名做義工了,可能她覺得我幫得上忙,所以還是會打電話給我,問我可否抽兩、三小時到教會幫手。因此,我昨天下午收到她的電話時,還以前她希望我幫忙下個月的活動。

我接了電話,她報上了姓名,便問我是否還在修讀園藝。

「是的。」我回答,她大概想了解我星期六下午能否到教堂幫手吧。

她接著說:「你還在幫忙打理朋友的後花園嗎?」

「是的。」英國人真的很重視禮儀,請人家幫忙之前,還先了解對方會否太忙,自己應否提出請求。

「那麼,你是以個人身份幫忙,還是自己開了公司?」我有點摸不著頭腦了,難道想請我打理教堂的花園?如果是的話,真的太好了。我回答:「我以朋友的身份幫忙,很享受園藝工作。」

「那就好了。因為去年經常下雨,花園雜草叢生,我甚至無法進入花園。不知你能否過來看看我的花園?」我聽得出她對這樣的請求,有點不好意思。

我跟她說:「我很樂意幫你清理花園,不如約個時間探訪你?」

「好啊!很感激。」她不斷向我道歉,說打擾了我的假期。我則感謝她的邀請,希望她享受假日時光。

我很喜歡《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話:「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回想過去半年,從做保育義工開始,到成為生態花園的義工、修讀園藝課程、替朋友打理後花園,到現在好像得到某種肯定,繼續往園藝和種植的方向前行。我覺得自己年紀有點大了,不知道自己還能否勝任園藝種植,但來到英國之後,我的眼界確實是開闊了,以前只會種菜,現在學習栽花種樹,更多美好追求。

四十歲那年,一個人在高雄過生日(生命之網: 一個人在高雄 (sense-history.blogspot.com)),前路茫茫。現在快入「五」了,前路還是不確定。不過,這是我的選擇。人生,是無盡的旅途,因為不確定,才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處處驚喜。


喜歡Robin Wight的蒲公英意象,種子隨風而去,落地生根。

2024年5月27日 星期一

Trentham Garden

昨日陰雨,今天轉晴,我們開了一小時的車抵達特倫河上的Stoke,遊覽Trentham花園。

上了一個半學期的園藝課,更懂得英國的花園設計。初夏之時,Bistort盛放,草茵上長出了粉紅的羽毛,夾雜Eastern Bluestar的粉藍,背後深綠的橡樹和松杉,映親藍天白雲,中間是藝術家Robin Wight的作品小仙子,為花園畫龍點精,令人豁然開朗。


Trentham花園彷照意大利的田園設計,收集了不同類型的Iris(鳶尾花),粉藍、深藍、紫紅、淡黃,綠葉中抽出嫰莖,花如絲絹,根本就是花仙。


花園中心一派湖光水色,湖畔是半神柏修斯高舉美杜莎頭顱的雕像,意大利的風情盡收眼底。


園藝是人和自然共創的地景藝術,躍動的仙子為花園加添幾份靈氣。


蔥花如繡球,近看開滿天的星宿,美不勝收。


我最欣賞的是藝術家Robin Wight為蒲公英賦予新的意義,它不再是尋常的野草,而是仙氣的象徵。

這趟旅程來得很偶然,沒有事先的安排,行程在早上才決定,沒有期待,反而充滿驚喜。晚上開懷暢飲,韓燒加上火鍋,到晚上十一時方休。筵席將散,大家又重回日常,等待暑假再聚。

2024年5月26日 星期日

城鄉香港

掙扎了好一陣子,是否要到B城。肩摩轂擊、人潮不斷,是B城給我的印象。地景是感覺記憶的鑰匙,從戶外市集走到商場,那種初到英國帶點迷失的離異感覺又襲上心頭。街頭看到很多華人(大概是香港人)的模樣,聽到很多廣東話,但不知怎的,覺得比在新城的時候更加陌生,我好像感到葉維廉在《失去地圖的還鄉者》對香港的描述:疏離、冷漠。香港人那種外冷內熱的性格,在B城(或者根本在異地?)顯得更明顯,抽離感更深刻。

此行目的,是將剪輯好的片段給老先生過目。上次見面,已是七個月前的事(生命之網: 也無風雨也無晴 (sense-history.blogspot.com))。過去一年,跟老先生談了很多農村生活的片段,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老先生對於消失了的鄉土,仍然瞭如指掌。他今年八十多歲了,但提起童年回憶,仍然如數家珍,所有鄉親姓名都得叫出來。他是怎樣做到的?我連二十年前學生的名字也忘得七七八八,他如何記得七、八十年前的事情?

或者,那就是農村和城市的分別。他屬於鄉土的香港,生活範圍雖然很小,但地方生活充滿質感,上山斬柴要辨識不同的樹木,松樹、鴨腳木、龍膽樹、黃牛木等等,每一種樹的柴都有不同,哪些耐燒、哪些多煙、哪些高溫,他都要知道。他和鄉親的關係也不止於叔伯兄弟,哪個教他耕田、哪個教他上山採草藥、哪個帶他外出打工,每一段關係背後都有一個影響他生命軌跡的故事。鄉土生活如地方紮根,在生活範圍之內,他知道的很仔細很微觀,離開了鄉村便像離開大海的游魚。

我等生於都市香港的人則過著不斷遷移的生活,生活範圍很大但對地方知識卻很少,生活將不同的點連成線再變成平面,小學、中學、大學、工作,人際關係不斷變換,我們擁有抽象及世界性的知識,但對於每天見到的花草樹木視若無睹。我們是地方的過客、地方是不斷變更的生活場景。我們可以遊走世界不同的城市,但對於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卻又所知不多。

我問老先生,他初到英國時有沒有掛念香港?

老先生嘆一口氣,說:梗係想啦,如果英國有路我都會行返去。

我聽到這番坦率的告白感到很震撼。英國是島國當然無路可行,人生走到了某個關口也是無路可退。

老先生如今每年清明都會返香港一個月,他問我什麼時間回去?

我沉默了一回。如果我可以選擇,下次跟老先生見面,我希望在香港,而非B城。鄉情的基礎,是命運共同體的經驗。


日本雪球花,在英倫綻放。

2024年5月25日 星期六

正果

過去一星期不斷下雨,城裡城外滿佈陰翳,人都帶著倦意,沒精打彩,終於等到放假,天公造美,艷陽高照,整理行裝,先到D城上園藝課,綠樹林蔭,梧桐樹撐起藍天,馬栗樹的紅花散落一地,日本雪球花綻放,彷彿夏日的積雪。英倫的夏日充滿生命力,花草樹木忍過了寒冬,蓄勢待發,生命力的爆發,就在此時。

我看到Mahonia結了黑色的漿果,問老師可否採吃?老師以狐疑的眼神望著我,說:是可吃的,但味道不佳,你確定要吃?

其他同學注視著我,好像等我表演。

我說:Mahonia的中文名字是十大功勞,全身是寶。我在香港經常聽到它的名字,但百聞不如一見,我想嚐一嚐它的滋味。

然後,我便採了一顆漿果吃了。我一直渴望能辨識哪些是可吃的漿果,過採集的生活。同學怔怔地望著我,其中一位打趣說:若有不適,舉手示意。

Mahonia漿果的味道微酸,有點像咖啡漿果的味道。19年聖誕我到屏東考察咖啡園的時候,看到咖啡樹上的紅色漿果。咖啡豆我常見,但咖啡槳果卻從來沒有見過,我一直好奇咖啡漿果的味道,所以便問莊園主人取了吃。酸酸的,果肉很少,豆子很大。Mahonia的槳果也一樣。

我吐出了果核,忽發奇想,何不帶回家培苗?於是再採幾顆Mahonia漿果放進口裡,把核吐出來,用紙巾包起,留待下星期到P的花園培育。

水果是植物送給人的禮物,人吃完水果後將種子帶到其他地方栽種,便是回禮。所以,有些遵守非殺生(包括植物)的素食朋友,只以水果為食,實踐和平的理念。不論是否認同這些理念,水果代表的其實是共生的精神,有來有往。

如果將人的生命看為修行的過程的話,修成的正果,大概也能符合彼此滋養的原則,而非獨善其身。


小時候吃中藥常以山楂送口,但山楂樹的花卻是第一次見到。

2024年5月24日 星期五

泥路上

英國學校除了聖誕節、復活節和暑假三大假期之外,還有一種稱為Half Term的假期,即是上了半個學期的課(六至七星期),便放一星期假,讓教師和學生充一充電。因為在學校工作的緣故,我也受惠,這兩星期不斷看日曆,希望Half Term快些到,我好想休息一下。

自從農曆年南下跟朋友相聚之後,我便好像上了癮,好渴望用廣東話談天說地,暢所欲言。這兩星期GCSE監考認識了一些尼日利亞的朋友,他們大多是來英國讀書的學生,透過教育中介到學校兼職,他們一見如故,用族語(Yoruba)交談,我非常羨慕。他們問我Half Term有什麼節目,我說會南下探香港朋友,因為不斷用英文聊天,有時都幾累人。他們聽到後不斷點頭,非常認同,能夠用母語聊天,是一種幸福。

初初來到英國,為了練習英語,不斷聽BBC新聞、看英國的電視節目,把握所有練習英語的機會,後來擔心中文退步,所以上年八月開始,堅持每日寫Blog、多讀中文書,保持中文的表達能力。不過,我最懷緬的還是用廣東話講經的日子,只有用廣東話我才能將所思所想完完整整地表達出來。

我是很老派的人,愛聽懷舊老歌、看舊電影、讀古典文學。我很多時在D城漫遊時,都會播放著盧業瑂的《泥路上》,看著身旁的榆樹和山毛欅、踏著青苔泥路,想像自己回到了八十年代的香港。其實,情所歸處,除了是人,也可以是一個地方。八十年代的香港,就像我的舊情人,我只能在廣東話找到回去的路。



2024年5月23日 星期四

試場

兩個月前被調到特別室監考,課室只有八至九個學生,他們都有特殊教育需要,由於私隱理由,我也不知道他們的特別教育需要是什麼,大概是自閉症、讀寫障礙、嚴重的考試焦慮,還記得第一次到特別室監考,我大概比學生還緊張。有些資深的同事告訴我,學生可能不願進入試場,又或者考試途中發難等等。

真的左右做人難,監考員的角色就是要抽離,確保考試公平,但面對著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太過嚴肅的話又會增加他們的考試壓力。我還記得第一次宣讀考試規則時,考生眼定定地望著我,那種感覺就像考英文口試,學生反而成為了我的考試官。我曾擔心自己的英文發音不夠道地(英倫東北有獨特的口音),但同事覺得我的英文完全沒有問題。如果學生取笑非本地人的口音,代表學生不尊重多元文化,學校要多做教育。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大部份同學都很友善,很有禮貌,非常尊重試場規則。

只是有幾次事件較深刻:

其中一位女生大概患有嚴重的考試焦慮,一直不肯進入試場,後來經多位老師鼓勵下進入試場,但做卷不過半個鐘,便要求上洗手間,我在洗手間門外等候,但她一出門便跑走了。我當然沒有追上去,為免加重她的精神壓力,只是向學校管理層備案,報告事情。

另外一位女生也是遲遲不肯進入試場,又是多番勸慰後才進入試場,就坐後不停啜泣,哭了差不多一小時,我能做的就是給她紙巾,讓她好好安頓情緒。

有些學生被診斷有自閉症,考試時間可延長四份之一,如果考試是一小時的話,他們便有額外的十五分鐘。英國文學的考試時間是兩小時十五分鐘,再加四份之一的話,便差不多三小時了。兩次的文學考試,她們都用盡了三小時,不過她們可以上廁所,我不可以。每次監完英國文學後,我都要立刻趕去洗手間。

一位男生抬不起右手、只能用左手寫文翻閱試卷,不過若非學生要求我幫忙,我是不能干預考生的。考試之後,我問他是否受了傷?他說單車意外,手臂骨折,忍痛考試。我說可以告訴我身體抱恙啊,有醫生信件可以給他特別的考試安排,不過他說沒問題,如常便可以了。

因為每次監考都是同一批學生,我已記得他們的名字、認得他們的臉容,在走廊相遇也會跟他們打招呼,他們似乎也放鬆了,過去兩星期的公開試,他們全部出席,非常合作,離開時還跟我道別,這些情景,勾起我很多美好的教學回憶。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我以前最喜歡坐在桉樹下的長櫈,和學生輕談淺唱,談古論今。

2024年5月22日 星期三

夢魘

昨夜做了一個可怕的夢

我回到了香港

看到街上人來人往

享受著久違的溫暖

然而我突然問自己

是否開始掛念地廣人稀的小鎮?

鏡頭一轉

我便置身於泥濘山徑

我一直走一直走

享受著獨處的時光

山林的寧靜 鳥語花香

直覺地走到盡頭便是目的地

然而到了盡頭才發現那是泥磚砌成的掘頭路

三面高牆 前無去路

那不是我預想的地方

我突然感到害怕

孤身一人  叫天不應  叫地不聞

彷彿要被山野吞噬

我沿路走回去

希望可以找到出口

我不斷喘氣 心裡很急

走了很長的一段路後

我終於看到人影

老男人拖著兩條狗出來

狗向我狂吠 但我不是很怕

我望著兩頭狗

才發現那不是狗

而是兩個被繫上狗繩的人

是像人的狗、還是像狗的人?

老男人和狗笑著對我說:

轉彎之後便是你要找的失落農村

我看著老男人身後的屋

鐵閘緊閉  我毛骨悚然

我覺得如果我這樣走過去之後

便不能走出來

之後 我扎醒了

我不甘心  我還未做決定

所以用力閉上眼睛

很想回到那個夢

好想找到夢的出口

不過  我已徹底清醒了

殘留著清晰的夢


網上看到這張香港的老照片,有如新堡的伯爵大道。


2024年5月21日 星期二

香港日記

上星期六開始讀彭定康的《香港日記》,我一邊讀、一邊想少年的我在那些年正在做什麼事情,過怎樣的生活。很多以前經常在新聞聽到卻已淡忘的名字,又重新記起:柯利達、馬卓安、賀維、霍德、韓達德、顧爾德、黎偉略等等,有些是英國的政治人物,有些則是香港政府官員,不過我當時年紀少,覺得政治離我好遠,歷史老師不斷推介我們讀《帝國斜陽》(The End of Empire)一書,不過是囫圇吞棗,不明所以。現在讀《香港日記》,才驚覺政治人物做的決定,都影響著所有人的生活。讀著讀著,我好像乘坐時光機返回少年時代,好想某些事情可以改變、希望某些時光可以再延長一點。

有幾件事,是我讀《香港日記》後才知道的:

1. 因為興建赤鱲角機場的緣故,當時的英國首相馬卓安是首位六四天安門事件後造訪北京的西方領導人,間接為北京重開外交之門。

2. 當時的英國對華政策主要由「漢學家」等學者主導,他們對中國的立場比較溫和,導致英國對華的外交政策看來較軟弱。這也解釋了身為政治家出身的彭定康,其作風與之前的外交官衛交信有明顯分別的原因。

3. 中國變成五千年文明的說法,據說是江澤民參觀完埃及金字塔之後出現的,因為埃及強調自己有三千年的文明,中國要比埃及再多一些。不知真定假。

4. 彭定康很直率地在日記中說不會太喜歡聖公會的主教,但沒有說明原因(還是不便公開說明?現在很多香港人都能意會。)

5. 彭定康說:香港了不起的成就是各種元素的驚人結合:華人勤奮耕耘、企業家精神、自律和個人勇氣,以及是來自英國優良的公共行政傳統。與以前相比,在我剛離開的祖國(即英國)反而大大缺少了這種優良傳統!讀到這句話,我深有同感。來到英國一年半有多,才發現以前的香港真好。

6. 彭定康說:「在香港待了五年後我會變成什麼樣子?......一切都將變好,一切事物都將變好。」我反過來想,離開香港五年後,我會變成什麼樣子?但願一切都將變好。


十年前的今日,我經馬適路走回家,這個地方稱為烏鴉落陽,位於馬屎埔,碰巧夕陽斜照,為已近黃昏的農村添上一份哀愁。

2024年5月20日 星期一

洗禮

昨日教會崇拜加插洗禮環節,八位受洗的會友都來自伊朗,場刊及程序表都加入波斯文(Farsi),其中一首詩歌也用英文和波斯文雙語頌唱。

我參加的教堂屬英國國教,歷史悠久,去年九月第一次參與崇拜,感覺有點冷清,花崗岩的建築配以木樑的金字頂,管風琴奏起靈歌、詩班以天使之音唱頌,偌大的空間但會眾寥落,有些年長的會友告訴我,幾十年前這座教堂座無虛席,那時候星期日所有超市及商店都不會營業。不過,時代轉變,越來越少英國人很少上教會,超市商店星期日如常營業,再加上疫情封城,會友人數急遽下跌,現時較積極上教會的反而是英國的非裔基督徒。

其實,英倫東北是白人為主的地方,但據我觀察,教會裡大約有一半的會眾是非裔信徒,大部份來自尼日利亞。不過,在聖誕、復活節等傳統節日,英國本地信徒還是會偶爾參加崇拜。過去半年,參加崇拜的中東裔(主要是伊朗)信徒越來越多,我上星期才知道那是教會的牧養目標,牧者希望教會服侍尋求庇護的伊朗難民。

其中一位受洗的女士用波斯文分享自己的經歷,她說自小接觸到的宗教只講仇恨和復仇,令她很厭惡,所以遠離任何宗教,直到她逃難來到英國,接觸到基督教之後,才感受到受和包容,特別是她的家人和丈夫還在伊朗,她一個人帶著兩個兒女來到英國,若沒有教會的幫助,她沒可能支持下去。

百多個會眾之中,中東裔的信徒佔大約一半、非裔信徒佔三份之一,英國本地信徒佔四份之一至五份之一左右,亞裔的信徒不超過五個。置身於多元的教會,對我來說也算是文化衝擊,我覺得自己回到了初期的教會,使徒保羅、彼得、腓利不就是在中東和非洲建立教會嗎?


崇拜後看到琉璃苣,此植物原產中東敘利亞,後來散落到世界各處,我以前在香港也種過琉璃苣,可以食用。

2024年5月19日 星期日

原始富足

以前在一葉農莊,朋友問我是耕田嗎?我說不是。那麼我做的是什麼?我說:我只不過在經營一個方便採集的農地。我的種植知識不多,種植技巧也不熟練,但我學習與自然共處,相信自然是豐饒的,透過設計和改進,我可以更容易採集食材。我所說的食材,不一定是自己種植的蔬菜,也可以是野果和野菜。

雖然我離開了一葉農莊,也沒有自己的農田,但不知不覺間又好像回到以前那種採集的生活形態,做兼職應付最基本的生活開支,做保育義工獲取滿足感和社群連繫,替朋友打理花園種植蔬果方便採收。這或許就是斜槓族(Slasher)的精神,也是現代的Bushman生活(原始的採集族群)。

《原始富足》有些段落,值得深思:

1. Bushman每週只用十五小時「搵食」,包括打獵、採集野生的水果、堅果和蔬菜,便獲取必要的營養,並能過餘裕的生活,處理家務的所謂工作,也只是多花十五至二十小時,比今日一般的打工仔的工時還要短。

2. Bushman白天睡覺的時間比任何社會形態下的人都要多。

3. Bushman只要營養充足便心滿意足,極少物欲追求。

4. Bushman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社會平等,享有完全的自由。

5. 這些研究結果雖然包含現代會對原始社會的浪漫想像,但研究的重點在於人類如何輕鬆面對資源稀缺的狀況。

6. 人類為何放棄比較輕鬆的採集生活,轉變為辛勞的農耕生活。

7. 我們該如何理解富裕、滿足和成功?我們如何定義發展、成長和進步?

其實,在英國過Bushman的生活,比香港更容易。


昨天在朋友的後花園移苗,朝食物森林的夢想進發。

2024年5月18日 星期六

阿嫲

過去一星期行程非常緊密,星期一至星期五早上監考、下午做兼職,有空便寫文。星期二正午偷空到海邊小鎮買花材,星期三晚送朋友到D城上課,星期四送朋友見工,昨天更是馬不停蹄,上下午兩場監考。朝朝六點左右便起身,晚上倒頭便睡,今朝六點左右又醒了,不願起床,又再睡一會,等到九點鐘才願落床。

吃早餐期間電話響起,媽打給我。她說只想給我傳個信息,但按錯掣,變成視像通話。原來細仔考完試探爺爺嫲嫲,我也很久沒跟細仔通電話,所以把握機會跟他們閒聊一番。雖說是細仔,但都是成年人了,跟我的關係,似朋友多過父子,這大概是年輕便做父親的好處吧,兒子成年了,我還未算太老。母親告訴我祖母的健康變差了,會否回香港探望她?其實我很想回香港,但英國的工作纏身,不能說走便走。我唯有叮囑細仔代我探望太婆,祖母活過百歲之齡,才能享四代同堂的福氣。

去年四月離開香港前探望祖母(生命之網: 利是 (sense-history.blogspot.com)),她給我的一百元利是我還好好保存著。我盡量不去想什麼見最後一面的事情,只希望好好記住關於她的回憶。她活得自在、快樂,沒有過去的包袱、也沒有對未來的執著。她不知道什麼正念修行,卻活出了當下的智慧。只求付出不問回報,兒孫子女都對她都愛護有加。

樹林希林女士在《離開時,以我喜歡的樣子》說:

「就算是沒錢、沒地位、沒名聲,在旁人看來是不起眼又無聊的人生,但本人覺得能夠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並感到幸福,那樣的人生就會閃耀著光芒。」

祖母真正喜歡的事,或許就是陪伴子女兒孫長大吧。我很幸運,是其中之一,每次見她,都看到她的光芒。


疫情前過年過節,都會去祖父母家做節,從祖父母家的陽台放眼遠望,便是維港。

2024年5月17日 星期五

月朔花名

這是我很喜歡的歌仔,讀來親切,歌詞中的花今日仍然可見,望字看景,如置身四時之中。看花之人,四季皆花時,學懂看花,也就能享盡四時之樂。另外,歌詞中不斷出現素馨花,我估計素馨即白色的茉莉花,狗芽花也是白花,夾竹桃科。石壁之上的山嶺稱狗牙嶺,很多人認為是因其地形險要而命名,我認為山嶺曾開滿狗牙花也說不定。

正月桃花及李花 冇人傳送過山茶 有錢買到素馨插 誰有閑錢買狗牙

二月桃花滿樹紅 冇人傳送耍芙蓉 素馨摘歸房內放 牡丹生耍在園中

三月春花在嶺頭 春花又著雪來收 指田生花粒到粒 粟仔生花球對球

四月葡萄花正開 南京四海熟楊梅 南京四海楊梅熟 荷花不用把船載

五月石榴照眼明 石榴結子葉青青 荼薇來伴黃鶯宿 牡丹來捉兩私情

六月蓮花開滿堂 蓮花開得白芒芒 摘到素馨上廣賣 人人傳講我花香

八月芽蕉初出椏 芽蕉初出樹頭紅 蕉仔俾人偷去食 丟拋蕉樹在園中

九月菊花開滿籬 人人傳講菊花遲 只話開花郎去摘 蝴蝶飛來宿滿枝

十月梅花透雪開 梅樹係郎親手栽 花開無俾人先摘 緊鎖園門等我來

十一月來冇乜花 生薑頭下亂生芽 打開園門任你返 任你園中採乜花

十二月來又是木棉 冇花做俾佢為先 木棉花大冇人插 素馨細小滿頭纒

花楸,又稱白面子樹(Whitebeam),白花嬌艷,花蕊如笑臉的酒窩,晚春開花,果實可食用。

2024年5月16日 星期四

月朔果名

這首月朔果名的歌仔,將一年十二個月的果樹生長過程都寫到歌詞中。其中有地方我還搞不懂:

1. 正月天冷,未有水果,所以只有「桂枝」可賣?「桂枝」是指樟樹的嫰枝嗎?

2. 梅樹和李樹都不是香港常見果樹,為何會出現在香港的歌仔?是否口耳相傳之下從粵北地區流傳到香港?

3. 歌詞以楊梅比喻少女,黃皮比喻君子,很有意境,可惜現在很少見到楊梅樹。

4. 蒲蘆指的是葫蘆瓜嗎?

5. 獅子尋桔仔,真的難明。「獅子」是否別字?指的是否另一種動物?

6. 田中粟的「粟」應該不是粟米,頭紅尾紅指的是「小米」的穗嗎?

7. 芽蕉是蕉的一種?

讀歌仔的歌詞,好像玩猜謎遊戲,斷片殘章,不斷摸索,更可惜的是以前遍佈山頭和風水林的果樹都消失了。時代變得太快,傳統文化承傳得太少。可惜。

正月乜仔乜清奇 唯有過年好桂枝 街頭人買摷零用 有心話過幾郎知

二月二 梅仔青青在樹枝 梅仔青青在樹上 後園李仔結成衣

三月清明大樹林 荔枝生果果生心 龍眼生花唔結子 苦瓜落地冇埞尋

四月楊梅紅粉娘 園內金衣轉色黃 黃皮樹上真君子 蒲蘆初出結成雙

五月中 生得頭紅尾又紅 頭紅尾紅田中粟 荔枝樹上又轉紅

六月炎天日又長 油柑樹上打橫樑 獅子來尋桔仔食 桔仔皮青未得嚐

七月樹影疏 松柏生高心事多 獅子來尋桔仔食桔仔落籮嘗一個

八月是中秋 芽蕉打仔結成球 銀稔打仔在樹尾 桑稔打花在樹頭

九月粟口開 猛風打粟落哀哀 猛風打粟哀哀落 樹頭爆出檳榔來

十月是檸檬 檸檬生黃在樹中 檸檬生黃在樹上 蘆荻打花尾結空

十一月來又是冬 橙仔生黃在樹中 橙仔生黃在樹上 共娘攜手入房中

十二月來又是年 桔仔買來攞兩邊 十二只困名都唱盡 共你成雙又一年


昨日在街邊看到馬栗(Red Horse Chestnut,或稱紅七葉樹),無患子科,種子可作番梘之用。


2024年5月15日 星期三

放不下

又寫好一篇歷史教學的文章。

離開香港前,本打算放下歷史教學的事情,將相關的書都送出去,跟曾經很喜歡的工作道別。

冥冥中難道有安排?

朋友鼓勵我為歷史教育做記錄,初為人師的頭十年,是香港歷史教育的黃金歲月。

學生人數不跌反升(至少我在任教的學校),以前成績欠佳的學生才選修歷史,歷史課程改革之後,再沒有那種成績差才選修文科的偏見。

二千年很多人還以為歷史科是夕陽科目,後來才知道那是旭日初升,連後來的通識科都要向歷史科課程借鑑,參考史料題的設計,擬定資料回應題。

同心圓的課程組織,學生可由近及遠,從身邊和社區開始研習歷史。校本評核和取消選擇題的決定雖具爭議,但百家爭鳴大家都在想辦法教好歷史科。

碰巧今日監考GCSE歷史科,同學兩個小時(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用了兩個半小時)聚精會神回答題目,其中一位學生邊作答邊抖腳,不斷翻閱史料、振臂疾書,可以看出她完全進入狀態。

我想起很多教學回憶:

舉辦歷史茶座,就題目跟學生暢所欲言,歷史幾X都有,那個X由學生自定。例如歷史幾儍都有、歷史幾殘忍都有、歷史幾搞笑都有。他們設定好題目,搜集資料,然後在茶座分享,教師只作點評,不加批判。

考口試:是的,很多學生上課時多言,但寫文章能力較弱,只以筆墨論成敗有欠公道,所以我安排了口試,讓牙尖嘴利的學生一展所長。

開卷作答:對,不過只能打開自己寫的筆記。歷史科總給人死記硬背的印象,為了拆牆鬆綁,也鼓勵學生上課時多寫筆記,我容許學生帶自己寫的筆記簿到試場。你以為這樣考試會更容易嗎?其實不是的。首先要考教師出試題的功力,不能再出關於史實的題目,而要集中在學生分析史料、解讀史料、綜合史料的能力。

和家長一起實地考察:很多教師都怕家長觀課,但我卻喜歡家長參與歷史教學,他們知道的隨時比我多(特別是香港史),那些年我結識了很多家長朋友,甚至一起到內地考察,現在回想,仍覺奇妙。

以為忘記了的事,原來仍栩栩如生。


很有歷史感的郵政手推車

2024年5月14日 星期二

月朔茶名

這首歌仔關於茶農的生活,從農曆一月到十二月,一年到晚都有要忙的事。從歌詞中可以看到茶的分類,如茶芽、新茶、烏茶、黃茶等等,亦提及不同時節的不同市場,如將茶葉茶芽帶到廣州,十月後則在園內售賣。此外,裝茶的器具亦有不同,瓦碗裝茶、銅煲烋茶都是我未曾聽過的事情。茶農除了工作,亦享受愛情。雖然口口聲聲說女子「薄情」,但一起工作,男耕女織,結婚生子。歌詞中似有錯漏,亦有些古語難以理解,有待研究。

正月摘茶茶葉生 茶芽樹上亂縱橫 傳個薄情娘十幾 歸家傳講嫰茶生

二月摘茶冇乜茶 手扶茶樹摘茶芽 娘子摘多即摘少 多多少少為探花

三月雨水清 雨水清清阻住人 雨水清清阻住我 唔得雲開見薄情

四月茶葉新 娘在後園織手巾 兩頭織出茶芽蕊 中心織出摘茶人

五月茶葉老 龍船鼓響我憂心 丟了清茶且摸摘 共娘攜手看龍舟

六月茶葉烏 茶園裡內見親夫 瓦碗裝茶共你食 苦苦甜甜記著無

七月摘茶正著時 娘在前織布機 織出綾纙三五丈 人人做件摘茶衣

八月上廣州 茶葉茶芽兩處收 茶葉茶芽都賣盡 共娘攜手料中秋

九月茶葉黃 茶園裡內見情娘 銅煲煲茶共你食 食茶唔了結成雙

十月雲暗天 上園暗落下園邊 園內摘茶園內賣 人人傳講我茶鮮

十一月為做冬 上園暗落下園中 傳個薄情娘十幾 明年正月又相逢

十二月為做年 娘子奉盆郎帶子 我兩二人且莫食 將來奉上我同年


今日在路邊看到的白色小花,英文名字為Snow-in-summer,清新可愛。

2024年5月13日 星期一

園藝筆記(夏)第四課

談到冬青(Holly),很多人都想起它的葉片,如果不受干擾的話,葉片呈卵形,外緣平滑,若受威脅,葉片便會長成刺一樣的外緣,免被動物啃食。冬青樹常綠,葉面光滑,降雪自然滑落,減少凍傷的機會,是冬青樹的自我保護機制。除了葉片,冬青樹的紅色漿果引人注目,是常用的花圈裝飾。說來奇怪,其他樹木的花都爭妍爭麗,但冬青樹的小白花卻如少女般羞赧。


山茱萸(Dogwood),香港亦稱四照花,照片中有葉色變異的品種(variegated)。拍此照的原因,是園藝師將變異種與普通的山茱萸放錯了位置。葉色變異的山茱萸葉綠素較少,所以喜歡樹陰,而普通山茱萸則愛陽光。位置調換了,兩種山茱蓃都不高興。


英國人很喜歡葉色變異的植物,物以罕為貴,但要照顧它們,就是付出更多的時間和心機,就好像以下照片中的Variegated Sycamore,青綠帶黃的葉片別樹一格,然而樹的本能驅使葉片變回深綠,以便吸取更多陽光進行光合作用。如果園藝師要維持樹的變異特色,便要不斷修剪綠葉。福岡正信說得對,人的勞累都是自找的。


百聞不如一見,終於見到十大功勞(Mahonia)的真身了。我在書裡常看到此樹的名字,叫十大功勞的原因是樹木全株皆可入藥,香港的海南十大功勞更是頻危物種。我暫時還未知識此Mahonia的果實是否可吃,如果沒帶毒性的話真想嚐一顆黑色漿果。


金露梅(Potentilla)長出了小黃花,非常養眼,是灌木樹籬的良材,此花在藏語中有「良緣」之意。


不知開白花的山楂(Hawthorn)何時結果?因為小時候父母都給我山楂餅伴著吃苦茶,所以山楂給我的回憶總與苦盡甘來有關。


豆科植物大多可吃,但金鍊花(Laburnum)卻是豆科中的毒物,花色雖美、垂金如柳,但全株皆有毒,可望而不可即。

2024年5月12日 星期日

月缺

看到極光,可遇不可求。

昨夜新聞報道,說英國仍有機會看到極光。有了前一晚的經驗,晚飯後先洗澡安頓,到十點入夜後才驅車南下,停泊在沒有街燈的石灘。

可能午後陽光熾熱、晚上吹起涼風,北海升起了一層薄霧,黑夜蓋上一層輕紗,殘月躲在一角,看不到星光。

石灘的停車場擠滿了追光的人,大家翹首以待,不時舉起手機拍攝,希望捕捉在薄霧之後的極光。不過,太陽風暴減弱,雲層堆叠,能看到極光的機會越來越小。

有人抱著希望而來、有人敗興而歸,我坐在路邊的石頭上,看身邊人來人往。北海的浪沙沙作響,海風吹拂,彎月默然注視人世,地上卻少人有看到那一彎蛾眉月。

就如落櫻,盛放的繁花曾經洗盡臉書的頁面,如今落盡,誰曾婉惜?

中野孝次說:

「櫻花盛開之日的那種異樣的生命力光彩,該如何去形容呢?在遠遠超越這世間的地方,嘶嘶燃燒的不可思議的發光體。然而,櫻花盛開的同時,也存在著宛如將窒息般的落英繽紛之姿。」他再引述前登志夫的短歌:「櫻花樹 水中花影 呢喃夢事 研磨朝之斧」

雖未能與極光再遇,但月常在,或圓或缺。

2024年5月11日 星期六

守候

看到極光,是不期而遇的驚喜。

也沒有一定要看到極光的意思,從黃昏等到夜晚,街燈接力,照亮了道路,夜幕泛著一層黃光,皺褶的綠光還未出現,大概是沒緣份,既然一場來到,在沙灘多走一圈才回家吧。

離開街道,走入沙灘,燈色昏暗。我看到一對情侶拿手機拍夜空,我抬頭一望,隱約看到綠光,跟我在電視上看到的極光有點不一樣,薄薄的一層綠紗,我用英文問他們,那就是極光嗎?他們點點頭,叫我用手機的夜景模式拍攝,薄薄的綠果然有了層次,但仍不如想像中夢幻。

我習慣早上床,都11時了,開車回家,才發現道路兩旁都泊滿了車。離開鬧市,街燈更少,我終於見到真正的黑夜。我開得很慢,忽見路旁有停車位,便停靠在一旁,走上草地。草地上已擠滿了追光的人,我抬頭望向天際,萬里無雲,星空伴著蛾眉月,一道彩光從夜幕射向北海,紫紅青綠的漸變色,射出彩光的圓有如天眼俯瞰人間。

我呆望著眼前的景像,久久不能自已,從沒想過我這一生會看到極光,造物奇妙,人生匆匆、念天地之悠悠,誰能參透?



極光之中,有天使的顯影。

2024年5月10日 星期五

極光

好耐沒試過晚飯後外出走走,正要更衣洗澡之際,看到新聞報道,指因為太陽風暴的關係,今晚極大機會在英倫東北海岸看到極光。

心動不如行動,踏入初夏,晚上七點仍像午後,開車到岸邊,金光燦燦閃映白浪,小孩在沙灘上你追我逐,年輕人結伴走上沙丘,大家都等待極光初現。

燈塔不再孤寂,白雲染上金邊。酒吧傳來悠揚結他音韻,酒客舉杯暢飲。潮水退去,留下弄潮人的足印。篝火燃起,忽明忽暗,笑聲此起彼落。

自然的魅力,在其不受約束的野性,能否看到極光,仍要靠運氣。在物質泛濫的時代,面對自然的奧妙,還只能期待。

海上明月,天涯此時。守在最黑的夜,才有機會見最夢幻的光。

2024年5月9日 星期四

茶名古人

石壁鄉的歷史研究工作快要結束,很多事情值得回味,其中之一便是發現村民父親於香港淪陷時記錄的「歌書」。

唱歌仔曾經是盛極一時的鄉間娛樂,村民口耳相傳、歌詞不斷變化,可惜缺乏記錄,很多「歌仔」已失傳。現在大概是時候整理歌書內容,讓更多人欣賞香港的文化遺產。

第一號:月朔茶名古人

正月摘茶是新年 攬石投江是玉連 屍骸流出東江海 十朋孝義祭江邊

二月茶葉黃 山伯英台同學堂 十八青春如耦嫩 二人同睡一張床

三月茶葉飛 蘇秦六國轉歸期 三年埋怨妻周氏 當初之時不下幾

四月茶葉黃 七姐下凡配董郎 有緣遇著竇今姐 胡公家內結成雙

五月看龍舟 茗正家貧妻子憂 造化唔通時運醜 公娶妻房身姓劉

六月是炎天 智遠投軍十八年 丟了三娘多受苦 子母相逢在井邊

七月摘茶是立秋 漢卿投水在河流 敢得龍王太子救 帶佢回歸任佢游

八月是中秋 皇帝正德下南流 梁樹下鄉來放生 天下太平任佢游

九月是重陽 挑園結義關雲長 三聘軍師諸葛亮 三通鑼鼓斬蔡陽

十月茶葉青 張生園內遇鶯鶯 敢得紅娘知佢意 傳書遞柬作為憑

十一月為做冬 桃園裡內孫悟空 偷食仙桃有幾舊 佢今膽大反天宮

十二月為做年 三娘汲水在河邊 太白金星又睇見 傳回書報就團圓

由於村民以同音字或異體字記錄「歌仔」,有些字我只能猜其本字,可能有錯,請諒。此外,運用很多典故,如《金釵記》的錢玉蓮及王十朋的故事、《白兔記》劉智遠與李三娘的相遇,不過,有些典故我也百思不得其解,例如竇今姐和胡公是誰?梁樹下鄉是什麼意思?我最喜歡的是「歌仔」用了大量粵語口語,配合一年十二個月種茶人的工作。

唱歌寄情,也起著文化傳承和教化的作用。


歷史是有未完整的砌圖

2024年5月8日 星期三

時機

英國種植季節短,立夏之後,大家都在爭取時間移苗再播種。

GCSE開考,又到監考的日子。以為夏天到了,將羽絨被換成薄一點的毛氈,怎知朝早五點幾便凍醒,太陽又早起,日光照入房,我想多睡一下,換回羽絨,半夢半醒,又怕睡過頭,六點半落床梳洗,預備早午餐便出門。

監考公開試比校內試輕鬆,每天一科,半晝便完成監考工作,學校就在P的後花園附近,下班後立即趕到P的花園,看看作物的生長情況。種田就是這樣,棉乾絮濕樣樣掛心。走了一圈,作物大致安好,只是有點缺水,立刻在正午前替農作物淋水保濕。

氣象部預計未來一星期英國迎來第一個熱浪,所謂熱浪,在英倫東北也不過十八至十九度,不過日照時間長,表土溫度提升,是時候將溫室的幼苗移到外面空地了。

我先將十多株羽衣甘藍苗移到膠棚之內,然後開始移生菜苗。我參考了園藝老師的建議,先將紙皮鋪在泥土上,然後開洞,直接將生菜苗移到洞中,這樣既可抑制雜草生長,又可替生菜苗保濕,事半功倍。

就在我專注移苗的時候,P的鄰居太太跟我打招呼,我介紹自己之後,她便說P的花園已荒廢了十年有多,是「睡美人」(Sleeping beauty)。我真佩服英國的說話藝術(完全不是語言偽術),很委婉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又不會令人難受。她很高興我替P打理花園,並說P的花園藏著很多寶貝,例如Brambles所結的Blackberries很甜美,Red Currants也很美味,她指著圍欄邊的樹,說那是Elderberries(接骨木),花可用來釀酒,還問我是否有興趣學釀酒。我說生菜苗有多,可以送給她,她說她種了Artichokes(雅枝竹/菜薊),遲些可以跟我交換。

種植是天人物我的連繫,天時、地理、物候、社群,互相牽引,不經不覺,P的鄰居都把我當作園藝朋友。無論在什麼地方,種田的同時,亦是種人。


Runner Beans大得真快


番茄似乎很滿意這個新居


紙皮upcycling

2024年5月7日 星期二

自問

何謂故鄉?無鄉的,不只是一個地方的人,更是一個時代的人。現代化就是拔根的過程。狂風暴雨後,才知根紮得有多深。

從何時開始,「香港」成了我的「鄉」?是孩子出生那一刻?是我從農那一刻?還是我離開那一刻?

如果美麗島之後的鄉土文學論爭是台灣民主化的土壤,我們該如何談論香港的鄉土?甚或乎,我們如何尋找香港的鄉土精神?

鄉土比地方承載更多的人文景觀,地方是肌理、鄉土即靈魂。那麼,要談論香港的鄉土,必須從其野性的、未被馴化的一面談起。

鄉土意識,就是將地貌和動植物群相的生態知識納入既存的非實體世界之中,文學、電影、甚至乎歷史,皆能成為香港的非實體世界。

我們或許已受慣了強烈變化的衝繫,而忘卻了對細微變化的感受。細微感受是,語音不同了,生活、經濟方式的改變,氣壓、溫度的變異,所謂離鄉,就是這些識覺的總和。

有多少人意識到我們已失去夜晚,失去夜晚的同時,很多人也失去了思考「存在」的機會?


鄉土也可以是既濟未濟的(Already but not yet),後來的鄉土學社。

2024年5月6日 星期一

立夏

戴上頸巾、穿上風衣便出門,十三度左右,其實不冷。櫻花和梨花吹散一地,輪到蘋果樹含苞待放,本來光秃秃的橡樹披上一身綠葉,樺木的枝條如柳條默默下垂。不知何故,總覺得英倫的樹冠特別好看,本來蕭瑟的樹枝長出綠葉後,樹冠變成不同大小的半橢圓,渾然天成,枝葉各安其位,不為競逐陽光而大打出手。難道生於寒冷地區的樹木都懂得約法三章、互相禮讓,減少競爭帶來的耗損?

樹木總是如此安份、忍耐,默默守候,堅信冬天過後夏天必會來臨。願我有樹一樣的耐性和生命力,有為若無為,在花果飄零之際,自植靈根。


2024年5月5日 星期日

社群記錄

必須放下「口述歷史」,才能投入更大的「社群記錄」運動,前者已被學術圈壟斷,而後者則廣闊無邊。何謂社群記錄工作,可從以下各點思考(摘錄自《歷史意識的覺醒》):

1. 記錄者全是社群成員,他們未必受過正規的歷史研習訓練,但他們活在社群之中,有豐富的記憶和生活經驗,他們可以是教師、攝影師或社工等專業人士,亦可是農夫、商販和家庭工作者等基層人士,透過交流、討論和分享,他們自成記錄的主人翁。如果「歷史」兩個字太嚴肅的話,可以換成「生命故事」、「生活記事」等更親切的用詞。

2. 他們從自身的生活經驗開始,發掘社群的閒情軼事,尋找共同記憶,這些記憶可以很零碎,包括地景的改變、集體活動的記憶、娛樂的變化等等,但有了這些共同/集體記憶,個體化的「人」可以聚合成群體,重現社群意識。

3. 社群記憶不需與大歷史契合,甚至可以提供大歷史以外的歷史視角,即使在大時代之中,某個地方的社群生活可能完全不受干擾。這些社群記錄正好彌補大歷史的不足,呈現歷史的多元性(其實我想用「異質性」這個詞)。簡單來說,就是存同求異。如果有足夠多的社群記錄,甚至可以改變大歷史的論述。

4. 社群記錄是自我肯定的過程,特別是那些失語的社群。歷史經常有抬高某些社群、貶抑某些群體的傾向,所以每個地方都需要由下而上、從最受忽視的個體開始言說自己的故事,讓那些覺得自己不重要的社群成員,體認每個人的生活都留下痕跡,驅動地方和社群的變化。

5. 由於社群記錄的重點在於介入與參與,言說本身便是行動,從言說自己的生命故事到尋找社群的共同回憶,之後便是探究未來行動的可能。記憶可以是鄉愁,亦可是對未來的憧憬,遠景給人行動的力量。

6. 由於「歷史」太重視書寫的成果,而書寫容易受讀書人壟斷,所以社群記錄並不以書寫為最終成果。社群記錄的展示方式可以是地方導賞、展覽、表演、分享聚會等,重點在於社群成員的參與。

7. 社群記錄以切身及情感為基礎,相信生命故事的感染力,人能透過感通彼此連結,所以社群記錄並非客觀、以準確為標準的歷史研究,而是「方便、易懂和讓人感動」的共同記憶。

8. 最後,社群記錄並非是單向的面對過去,而是試圖從「過去」中想像未來,在這個過程中,過去、現在與未來成為連續體,社群成員是其中的行動者。特別在斷裂式發展的現代社會,社群記錄不止於發掘美好的鄉愁,而是從鄉土回憶中得到創造的力量。


2014年,攝於台灣。

2024年5月4日 星期六

園藝筆記(夏)第三課

園藝的課程設計有幾點值得學習:

1. 學生每星期將照片(觀察記錄)傳給老師,老師上課時借照片引起討論,這是建構式的教學法,完全以學習者為中心。

2. 討論的時候,老師會不斷問學生意見,同學運用自身經驗給予意見,由於同學的種植經驗皆不同,這樣的同儕學習是照顧學習差異的方法。

3. 一個鐘至一個半鐘的討論後,老師會帶我們遊花園,即場觀察植物生長,有些未能在課堂回應的問題,如修剪技巧等等,老師會即場示範,這是體驗式學習的策略。

4. 老師很重視實作經驗,經常帶我們到Potting Shed練習基本功,如培苗、移苗、分株等,不會流於紙上談兵。

5. 我們最後回到課堂,教師會提出問題讓我們討論,例如何時和為何要修剪、何時和如何除草等等,這些問題都沒有固定答案,按植物種類和時機而定,符合探究式學習的精神。

遊花園的時間,有以下幾點觀察:

1. 杜鵑科(ericaceous)的植物喜歡酸性泥土,圖中的杜鵑(Rhododendron)背後廣種了松樹。正如上一課提到,松樹、松針偏酸性,所以落葉枯枝令泥土變酸,有助杜鵑科植物生長。

2. 英文名稱為False Solmon's Seal(Maianthemum racemosum),中文名為假萎蕤(音:威銳)。萎蕤的意思,即草木茂盛,另一個名稱為玉竹。由於此植物樣子看起來像玉竹,所以才稱為假貨,外表看起來雖像竹薯,但全株有毒,不可亂吃。

3. 踏入春天,老師經常要我們討論修剪樹木的時機與方法,剛好校園外長著一株攀援植物,英文名為Clematis,開淡紫色的花,不過枯枝橫斜,花期後要盡快修剪。關於修剪的原則有四個,分別為D(amaged)、D(iseased)、D(ying)和C(rossing),我且譯為傷病死纏。回到課室後,老師翻查這株植物的俗名,才知道叫Chinese-Virginia Creeper。他望一望我,但我也不知它叫什麼,後來才知道是鐵線蓮,原產自中國,難怪有這樣的俗名。

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老馬

夜半驚醒,才凌晨四時,折騰了好一會兒才睡回去,再睜眼已近九時。一場睡眠分開兩段,感覺很不實在,讀過一些歷史資料,知道中外古人都喜歡半夜起床讀書、做家務,甚至探朋友,忙一陣子才睡過,這個習慣稱為「兩階段睡眠」(Biphasic Sleep)。蘇軾的「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和林布蘭的名畫《夜巡》都反映了這種半夜起床的習慣。

然而我不是古人,最愛一覺瞓天光,今天起床後仍未清醒,胡亂吃些東西又出門。

沿海邊南下,海面浮起大霧,困住新城,燈塔和雕像若隱若現,天空如紗,稍有暖意。星期五是趕市集的日子,途中遇到P,談起他的花園,他滿臉笑容,跟我分享農作物的生長情況,似乎很滿意花園的模樣。

很久沒吃海產了,今日趁特價買了些魚和蝦,半邊三文魚不用二十鎊,可分開五餐吃。我問魚檔職員有沒有帶子,他說缺貨多時,因為保鮮難,易變壞,經常倒到垃圾箱,太浪費了,現在只賣受歡迎的海產。他突然想起有些凍鮮帶子,帶我選購,五鎊左右,也划算,今天吃豪爽一點。

送朋友上班之後我還要等一小時才上班,又翻開了蕭紅的《生死場》,讀到第三章〈老馬走進屠場〉:

「淒沉的陽光,曬著所有的禿樹。田間望遍了近的人家。深秋的田地好像沒有感覺的光了毛的皮帶,遠近平鋪著。」

讀蕭紅的文章,就像看一幅細緻的風景畫,秋陽、禿樹、收割後的田地,預示著老馬的命運。

老馬不知自己的死期,走在屠場的路上,還賴在半路的水溝喝水。

「王婆因為苦痛的人生,使她易於暴怒,樹枝在馬兒的脊骨上斷成半截。」

王婆不捨老馬,但人到絕境,無可奈何,為著老馬的一層皮可以賣錢,便要送老馬上屠房。農村的生死場容不下個人情感,斷成半截的樹枝代表著老人和老馬的命運。

「滿院在蒸發腥氣,在這腥味的人間,王婆快要變做一塊鉛了!沉重而沒有感覺了!」

老馬與屠場,生命的價值被完全榨取,最後只餘下一片毛皮,老馬如是,農民亦如是,所以王婆才變做了一塊鉛,只能無感,才能生存下去。

王婆拿著賣賣掉老馬的一塊銅板,交給了在門前等她的地主。

「王婆半日的痛苦沒有代價了!王婆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沒有代價。」

多悲涼的中國農民命運。鄉土中國可以很浪漫、亦可以很殘忍;既是避世鄉、亦是生死場。


三年前今天,收成超甜白粟米

2024年5月2日 星期四

心遠

早上無事,本想留在家中讀書,坐在窗邊,剛翻開書頁,但感兩手冰冷,已是深春仍有寒意,望向窗外陽光灑了一地,決定帶書上路,出外走走,到咖啡店找個落腳處。

走過公園、穿街過巷,進到咖啡店,點了一杯Mocha,找一個靠窗的座位,咖啡店外的廣場有人播放聖詩,途人悠閒踱步。我翻開黃永武的《山居功課》,讀到幾句話,像是給我的提醒:

「山居不做功課,就耐閒不住,難以久居,只成了暫出紅塵的遊客;
山居不做功課,就盤桓歲月,意義不大,只成了無事可做的散人。
山居不做功課,就辜負雲溪,枉費天然,只成了穿林洗腳的樵夫。」

可能是心遠地自偏吧,我常把新城當山居:
在這裡,我不要做暫出紅塵的遊客,而是要修習入世的踐行者;
我更不要做散人,而是要融入此地,與這裡的人彼此服侍;
我更不能枉費這裡的雲溪,我要開闊眼目,好好識察自然造化。

所以,我要多做功課:
第一,繼續讀書寫字。一年過去,寫字比在香港的時候更多,讀的書也比以前更闊,除了歷史和文學之外,多讀了園藝和生態的書,眼界的確比以前開闊了。
第二,以工作和義工回饋社群。園藝、社區服務、替朋友開墾花園,生活越來越充實,社群連繫更紮實,彼此滋養。近日寫求職填寫諮詢人的部份,全部是本地的老師、朋友和上司,感覺很實在,是活在社群的感覺。
第三,進修園藝。從農耕到園藝,多了美學的要求。慶幸能跟英國人學習園藝,更細緻清雅地設計園林。

在咖啡店一坐便是三個多小時,溫暖又有人味,又翻開蕭紅的《生死場》,讀到:
「老馬自己在滾壓麥穗,勒帶在嘴下拖著,牠不例食麥粒,牠不走脫了軌,轉過一個圈,再轉過一個,繩子和皮條有次序的向牠光皮的身子摩擦,老動物自己無聲的動在那裡。」

一陣悲涼。多少人活了一輩子如老馬,來回於生死場上。
所以,脫離日常、遁跡天涯,像蕭紅一樣抽身,才能看到離開荒謬人生的可能。


溫室裡的烏鶇巢只剩下一隻鳥蛋。其他兩隻鳥蛋是孵化了,還是被吃了?

2024年5月1日 星期三

二頭肌

右手的二頭肌隱隱作痛,那是肌肉勞損的後遺症,手臂投訴我用力過度、休息不足。

每日抹窗,先用濕毛巾抹玻璃,然後用水撥刮水,最後用乾毛巾清除餘下水漬。這是很療癒的過程,玻璃上的指紋掌印消失了,晶瑩剔透、潔淨無瑕,陽光肆無忌憚直照長廊。我凝望若有若無的玻璃,如水清澈,但水太清則無魚,有時候留下些痕跡不是更有人味嗎?看似不費力氣的工作,不斷重覆之後,右手還是會酸軟。

清理朋友的花園,拿著鏟叉、鐵鏟、鋤頭開墾田列,左手只是輔助,右手不斷發力,鋤頭從頭頂揮下,腰背合一、借助地心吸力將鋤頭插入泥中,但右手還是要用力緊握鋤頭柄,用鏟叉和鐵鏟時更要用盡二頭的力量才能將雜草刺藤連根拔起。鋤地開田時暢快,腎上腺素欺騙腦袋,休息之後才知太過粗勞,連抬起右手也感吃力。

今早再到生態花園做義工,我被分派到苗床工作,將板結的泥土翻起、敲碎,為種植甘筍做準備。我站在泥土上,拿著鏟叉,用力插入泥土,右手發力,將泥塊掘起,再用鏟叉插鬆泥塊。如此這般,不斷重覆,做了兩個鐘頭才把一個苗床的泥土翻鬆。

未來要好好鍛煉左手,分擔右手的重擔;其次就是還要放下對「完美」的追求,量力而為、適可而止。不過這個功課比練習左手更困難。


今日勞動的成果,翻鬆了的菜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