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31日 星期三
桃李
2024年7月30日 星期二
一期一會
趕稿,帶電腦出門,開個半鐘頭車到一個以泉水聞名的小鎮,一路南下,太陽追著我。
將車泊在小鎮周邊旅館,慢步走到市中心,小鎮入夏開始舉辧一連串賞花活動,我要到今天才抽到時間到訪,沿街可見花籃垂掛,只是花季已近尾聲,繁花展現垂死前的微笑,所謂一期一會,錯過了便是錯過了,不用感慨,還有明年。
信步而行,像走進了愛德華時代。之前到訪的海邊小鎮散發著維多利亞的古典美,而這個小鎮則屬於愛德華時代的,是古典向現代的過渡。工業革命之後,英國冒起了新的中產階級,他們尋求鄉鎮的閒暇生活,這裡的泉水吸引各地富人前往,小鎮最終發展成度假勝地,現在的街上仍展示老房子的歷史掌故,房子如何易手、改變用途,成為今日的樣子。
閒逛了一會,想著文稿內容,赫然看到「冬天花園」的標示,走進去,才發現是英國的連鎖快餐店。雖說是快餐店,但集團的宗旨是活化舊建築,快餐店將原來的花園復修成餐廳,圓拱型的玻璃天窗,兩邊樓梯走上閣樓,陽光斜照,非常好的情調。對於吃我一向要求不高,這樣的餐廳環境很適合寫稿,我不作多想,找個安靜的角落坐下,點一杯咖啡,拿出電腦,開始寫稿。寫稿期間,餐廳的電視直播何詩蓓勝出游泳分組,連英國的評論都對她大讚一番,替她高興。
在家裡一直難以動筆的文稿,在餐廳寫得很順,初稿差不多寫完,心情寬裕了。
吃過自備的午餐(烚菜、全麥麵包三文治),便繼續參觀小鎮。從市中心向到公園,公園分為不同的區域,各有主題:溪流植物、日本庭園、苔蘚區、原生植物、兒童樂園等,日正當中,公園各處都是閒坐聊天看書的人,大家怡然自得,我在一排馬栗樹之間,瞥見一株扇形葉片的樹,那不就是銀杏嗎?竟然和銀杏樹不期而遇,那是我跟桑樹相遇後的又一次驚喜。
離開公園沿公路走,轉入林間的育苗園圃(英國人稱為Nursery),用一鎊買了六株銀葉菊(Dusty Miller)幼苗,下午三點,還有時間,找一間咖啡店坐下,咖啡店位於老房子之中,要推開厚重木門才能進去。待了一小時,將文章寫好,旅程圓滿,是時候回家。
我喜歡盛夏傍晚的斜陽,回程一路北上,車子流過金光,灰藍天空和魚肚白雲亦染上金邊,長日將盡,明年花季再見。
2024年7月29日 星期一
小豐收
2024年7月28日 星期日
海邊小鎮
說回昨日南下到海邊小鎮的旅程,可說是無心插柳。因為打理農圃的關係,取得兩張免費巴士票,在沒有期望下登上旅遊巴,帶著蕭紅的《生死場》,只打算找間咖啡店把小說讀完。巴士沿海岸一路南下,田園景色盡收眼底,艷陽高懸,丘陵的牧場和麥田有如拼布,深綠、翠綠、金黃、泥黃彼此相間,中間以低矮的樹木分隔,綠茵之上羊群俯首吃草,乳牛躺臥、馬兒踱步,一派悠閒,烏鴉偶爾從樹梢飛過藍天,黑點時聚時散。
兩小時的車程將我帶到海口,房子沿山而建,非常雅致,遠眺山頭有一座殘破的修道院,鐵橋橫跨河口,遊人如鯽,河的盡頭築起兩條堤壩,如兩臂環抱河口,在拳頭位置立著兩座白色燈塔,我還以為自己到了意大利的阿瑪菲海岸,只是清涼的海風提醒我身在英國而不是在南歐。
城鎮的路以鵝卵石鋪成,街道狹窄,據說小鎮一直保存維多利亞時代的風貌,迎面來了兩位衣著非常別緻的遊人,女的戴著黑色軟帽,穿著暗色紗裙,束腰、裙襯非常華麗,男的頂著高禮帽,拿著士的,穿一身燕尾禮服,然而,除了這些典型的維多利亞時代服飾之外,他們還配上很多重金屬的掛飾,我後來才知道,那是一種蒸氣龐克(Steampunk)的造型。
我很幸運,昨天是小鎮的蒸氣龐克遊藝人,所以很好蒸氣龐克的同好cosplay成西部獵人、加勒比海盜、飛天紅豬俠和吸血鬼伯爵,我好像走進了Tim Burton和宮崎駿的奇幻世界。
我先沿海邊走,看到很多小孩靠在岸邊,將用繩織成的籠投到海裡,籠裡放著餌,他們全神貫注,感受微弱的動靜,身旁的父母不斷提示小孩什麼時候要把籠拉起。籠在海裡冒了出來,籠裡走進了幾隻青蟹,牠們還在分吃籠裡的餌,但牠們不知道自己已自投羅網,成為了人類的食物。海鷗繞著捕蟹的小孩頭頂飛翔,希望分得幾隻青蟹。
食物市集非常熱鬧,攤販售賣傳統的小吃,鬆餅、餡餅、奶油糖,我看得口水直流,可惜身體有毛病,要管住自己的口,無福消受,眼看口勿動,看了當吃了。至於蒸氣龐克市集,主要售賣自家製和珍藏的古董,大多以暗黑和死亡為題材,這是他們呈現自由和反叛的方式。
最後一站我走了一百九十九級樓梯,參觀修院遺跡,據說吸血鬼的棺木曾運到修院安放,所以古蹟便以吸血鬼之旅為賣點,舉行導賞活動。城鎮雖小,但齊集了庫克船長(Captain James Cook)、吸血鬼和蒸氣龐克發燒友,保留了維多利亞的建築和延綿的海岸線,難怪遊人絡繹不絕。
所以,人生嘛,在沒有特定計劃和期望之下,才有驚喜的空間。
2024年7月27日 星期六
追夢
2024年7月26日 星期五
寄情
2024年7月25日 星期四
細微的變化
昨夜香港朋友來訪,一家四口住進我的小屋,書房和客廳都要變身為客房。想當初購入這所老房子,已預計會招待朋友,所以買了兩張梳化床,三人座的放客廳,二人座的放書房,勉強能擠進六個人,如果房子再多一個客廁,招待朋友會更方便。
朋友本來預算下午便來到我這邊的,他們在香港已預訂房車,可是到了約克的租車公司,職員才跟他們說未有空出來的車子,要他們稍等,怎知一等便是幾個小時。來到英國,其中一樣要學習的事情,就是隨機應變,計劃趕不上變化,有可能發生的事情,便會發生。出門時明明陽光普照,風和日麗,怎知烏雲突襲,下起傾盆大雨。明明買好了車票,但到車站才知列車因罷工而取消。朋友非常無奈,由下午兩點等到六點,而我亦將晚飯時間由六點改到九點。
幸好下午預備了餸菜,一切準備就緒,現在導航很準確,朋友抵達前三十分鐘煮好飯,一到埗便能享用。晚上九時,天還未黑,朋友對我們在英國的生活很感興趣,他們大概也在考慮移居到英國吧。對於朋友一家四口是否應該來英國,我是完全沒有意見的,畢竟各人的處境不同,經濟負擔、子女教育、個人事業、語言障礙等,都是考慮之列。每個人的際遇也不同,當我們聽別人的故事時,大概會投入其中,想像自己將來的遭遇,但想像與現實會否一樣?凡事做定最壞打算,但哪些才算是最壞的打算?我們能夠想像最糟的境遇嗎?
每次跟朋友說自己在英國的際遇,我都覺得是幸運而已。朋友問我為何在新城落腳?完全是機遇,因為臨行前跟認識的老人家說再見,碰巧他的女兒和女婿在這裡買了房子,碰巧我認識他的女兒,便來到這個地方。朋友問我如何找到這間老房子?幸運吧。在房產的網頁看到出售的廣告,位處老人家女兒和女婿的住處,便來看房子,與老房子的業主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就住了下來。之後談到工作、讀園藝和做保育義工之事,看起來好像天衣無縫,一件接一件,其實過程有如坐過山車,經常處於「不知後事如何」的焦慮。
就好像近日讀《細雪》,今天剛剛讀完中卷,好像進入了蒔剛家四姊妹(鶴子、幸子、雪子和妙子)的生活,近距離觀察她們的互動和生活變化,但與此同時,我又知道她們活在戰亂的前夕,一步一步走進二戰的漩渦,難怪這個小說被視為充滿寂滅之對的文學作品。每一個巨變都由無數難以感覺的細微變化而形成的,谷崎潤一郎就是通過這些細微變化,描寫日本社會的巨變,這大概是文學家獨有的觀察力和表達能力吧。
2024年7月24日 星期三
慢活
走入農圃,聞到陣陣草青,大水過後,雜草長高了不少,農友都趁青天朗日落田打草。蘋果樹掛滿了蘋果,顏色漸次由綠變紅,旁樹的梨樹也結滿了果,似乎沒有受之前的多雨季節影響。表面看來,種果樹比較省力,但上過園藝課,便知道農友由去年冬天開始,便已替果樹修枝,才有今天的成果,真的是各有前因莫羨人。
我一直掛心粟米的情況,上星期以膠水樽保護粟米苗,希望能避過鼻涕鼻的咬蝕,所以一抵達香港人組織的農地,我立刻上前查看粟米苗的情況。我隔著膠水樽細看,粟米苗長出的新葉再沒有咬痕,策略似秋湊效,另一列新播的粟米亦發了芽,我趕緊將新的粟米苗移到粟米田之上,一隻知更鳥飛到田列中,大概因為我翻過泥土,牠看到田上的蚯蚓吧。我今日看到的鼻涕蟲不多,可能過去幾日陽光普照,鼻涕蟲怕曬,都躲了起來。
由於仍在斷食,我知道自己的血糖不足,所以做事的節奏都放緩了,慢慢除草、慢慢移苗、慢慢淋水,專注在農務,也專注自己身體的變化,特別是踎低起身這個動作,給血液充足的流動時間,以免頭暈。在田裡的兩個鐘,播了甘筍的種子、移了粟米和紅菜頭、亦為幾株番茄找到更合適的生長位置。
距離正午還有十五分鐘,是時候吃些東西了。田上的覆盆子鮮紅嬌艷,我忍不住摘下來吃了,以前在超市買的覆盆子酸得像喝檸檬汁,但原來現採現吃樹上熟的覆盆子,竟然清甜可口,精神為之一振。回到車上,開始今日的第一餐:自種的生菜、番茄蛋三文治、白開水。
性子急的緣故,一直以來,吃飯都是狼吞虎嚥,不自覺地將吃飯視為工作,希望快快完成便做之後的事情,但知道身體有癮疾之後,會數著每一口咀嚼最少三十下,給身體充足的消化時間,如此這樣,我也覺得食物的味道變得不一樣,生菜的青澀、全麥麵包的穀香、蛋的濃稠,都讓味蕾滿足。
很慶幸十多年前走到田裡,實踐自種自食的生活,沒有這樣的改變,我可能已病入膏肓了。一切都是恩典。
2024年7月23日 星期二
大暑培苗
2024年7月22日 星期一
鄰居
去年二月入伙之前,寫了紙卡,自我介紹及留個電話,買一盒朱古力,送給兩邊的鄰居,當是見面禮。鄰居很安靜,過去一年半我享受寧靜的讀寫生活。半年前左右,在街上遇見住在左邊的鄰居,一位個子矮小的先生,我們互相問好,之後他說,因為孩子大了,要換更大的房子,所以計劃搬遷。聽到這個消息,我有點不捨,才剛認識,便要說再見。
後來出門碰門,我都問他搬屋的情況,他們本來聖誕便要搬走的,但一直沒有動靜,我還以為他們打消了搬屋的念頭。怎知兩個星期前,隔壁傳來敲牆的聲音,然後一個早上,一輛貨車停在鄰居門前,他們真的要搬了。其實,我和他們並非很熟,只不過安靜整潔的好鄰居可遇不可求,有時候走在街上,看到某些後巷的閘外堆滿垃圾,便慶幸自己不是住在他們的旁邊。
過了幾日,我在門外遇到鄰居太太,我問她是否已經搬了?她說是的,並已將房子出租。她尷尬地笑,眼神有點閃縮,然後告訴我,租客是有小朋友的家庭。我若無其事地笑著恭喜她,祝她一切順利。然而,我心裡嘀咕,租客的小朋友有多大?我最怕小孩子大吵大嚷。她好像知道我的顧慮,問我是否有她的手機號碼?我說沒有呀。剛搬來的時候,我留了電話給他們,但他們並沒有把電話號碼給我。於是,她告訴我電話號碼,我回電給她。我知道她的用意,若將來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跟她聯絡。我有種不祥的預感。
上星期二,隔壁又傳來了敲鑿的聲音,我估計是租客入伙了,要做些裝修,忍耐一下吧,大概不會長時間如此。之後幾天,晚上的時間有時會聽到小孩的尖叫聲。今天是我放假第一日,早上六時左右便起床了,沖一杯黑咖啡,坐在客廳的窗邊靜讀《細雪》,一切都很寧靜,我進入了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阪,看妙子跳山村舞蹈、走到幸子的花園賞花,還有陪貞之助在淹水的街道中尋找妙子的下落。幸子和妙子被水災分隔的段落,妹妹生死未卜,幸子望著照片回憶與妙子的時光,情感細膩,很受觸動。
我突然想起蕭紅也在1930年代流離異地,寫成了《呼蘭河傳》,於是便開了Youtube,看香港電台幾年前拍的記錄片《跋涉者蕭紅》。谷崎潤一郎在《細雪》中以女性的溫柔抵抗日本的軍國主義,而蕭紅卻以女性的不屈面對命運的擺弄。正當我沉醉在假日靜讀的時光、思考文學與現實的時候,隔壁傳來了砰砰的奔跑聲和小孩的尖叫聲,九點鐘左右,小孩起床了。我跟自己說,就當是修練吧。學習與吵鬧的世界共處,修成心遠地自偏的能奈。
自從我來到英國之後,我對華文及日本文學的喜愛更勝從前,對文化鄉土的想像亦更深刻。我或多或少能感受到蕭紅當年流落香港的感受,《跋涉者蕭紅》值得一再回味。
2024年7月21日 星期日
聽從
2024年7月20日 星期六
細說、細雪
2024年7月19日 星期五
放暑假
好耐沒有放假的感覺,在香港的時候是自由工作者,每日都可以是工作日或休息日,純粹按需要而定,非常彈性,離開香港之後一段時間沒有工作,每日都賦閒在家,表面看似假期,但由於沒有收入的緣故,所以也沒有什麼心情遊玩,正如阿媽以前成日話:無事出街小破財。收入之外,人生還需要一點價值感吧,工作是一種付出,與社群連繫,所以自去年九月開始,即使做義工,也把時間表排得滿滿的,每星期兩日返慈善店幫手、一日去當保育義工,另外兩日做研究的手尾工作,總之有了勞動,休息才有意義。
一月開始工作變得密了,放假的閒適感又更強了些。就好像五六月既要監考、又要做兼職,還要開田、寫文交稿,加上每日三餐和家務,腎上線素不斷提升,不能放過一分一秒,把工作排好,完成之後安靜下來,有些收入、有些自我實現的滿足,放假的時候便能完全放空,享受清風太陽。
陽光來得正好,今天是英國入夏以來最熱的一日,飯廳的溫度計顯示23度,剛好。這兩天穿上短袖衫走路上班下班,盡量吸取紫外線,希望能補充一下我不足的維他命D。我今天將注意力放到街道的名稱上,離開大馬路之後便是山毛欅街,但我沿路而走,只見前園的花卉,不見山毛欅的蹤影,我抬頭看葉片,在路的盡頭處是酒紅色的葉片,就如學院學前那兩株壯大的山毛欅一樣,不過細小很多。難道這條街以前真的長滿山毛欅嗎?
山毛欅街向右轉,便是刺山路,顧名思義,這裡大概長滿了刺藤和懸鉤子植物吧。我用心細看別人家門的前園,種的都是櫻桃樹和梧桐樹,沒有什麼藤蔓啊。就在我疑惑之際,在籬笆的隙縫之間,伸出了白花,莖部長滿了刺,那不就是黑莓嗎?我想像自己回到一百多年前,這裡還未發展成市鎮,從山毛欅林走到這個長滿刺藤的山頭。
披荊斬棘,我往下走,到了灰樹溪。雖然這個地方以溪命名,但流水改道,層層排屋不斷伸延,地景消失,只留下名稱。我不奢望能看到灰樹了,街上兩座教堂已變成了清真寺和印度教的聖殿,一座稱為迴廊的宅邸夾在其中,我喜歡頂層黑瓦中伸出來的白色窗檯。突然間,一陣風吹過,刮起了地上的種子,我看一看,細長的種子不就是灰樹的種子嗎?我抬起頭來,陽光正穿光樹梢射向我,灰樹葉沙沙作響。溪水不在,但灰樹仍在。
我喜歡這種走行微微出汗的感覺,度過了漫長冰冷的日子後,夏天彌足珍貴,暖得剛好。
2024年7月18日 星期四
歸程
2024年7月17日 星期三
面試
朝早出太陽,從屋企走到市中心,風和日麗,八點半到達大會堂,比預定時間早到了十五分鐘,我喜歡早到,輕輕鬆鬆出行,總好過趕頭趕命。
坐在窗邊,享受日光,早幾日收到NHS的短訊,說我缺乏維他命D,要吃補充劑,真想不到我竟然會曬唔夠太陽。不是我怕曬,而是英國夏天即使有太陽,亦涼風陣陣,我很少穿短袖衫出門。坐了十分鐘左右,其他見工的人都來了,坐我在旁邊,都是很年輕的小伙子。到了面試時間,職員走過來跟我們,叫我們多待一會兒,我看看手錶,已經九點了,還要等多久?最後,我們於九點二十分才走到面試室。
英國人很友善,我們專程來到,負責面試的職員先帶我們到天台,360度俯瞰整個城市,從北海、球場、山谷、河流等等,介紹這個城市的面貌。之後,我們坐下來,聽職員介紹這個城市未來二十年的發展計劃,然後解釋新聘的職位如何配合發展大計。
不要以為我見的是什麼高職位的工作,其實只是園藝學徒。我一個多月前見到市政府聘請園藝學徒,可以領薪上學,所以試下報名。其實,我自知年紀已大,本沒有很大的期望,怎知收到面試邀請,就當是學習。我曾經想過放棄面試的機會,因為我很滿意現在的生活模式,早上到朋友的花園和農圃做農務,偶爾在家看書寫文章,下午做兩小時的兼職,一日三餐自煮自食,再加上季節性的監考工作,簡約生活,收入已夠糊口。此外,自從得知自己身體有隱疾,便減去了早餐,實行16小時的斷食,所以亦沒有信心能當全職學徒。
我真的沒有什麼期望,甚至想過即使被取錄,也會放棄當學徒的機會。說回面試過程,其實很有趣,其中一條面試題目,是要我們想像自己登陸月球失敗,要將十五項物件的重要性排序,以增加生存的可能。這個活動是要考我們的邏輯和溝通能力,我和另外五位年輕人都沒有把這個活動當成考試,反而樂在其中討論什麼重要什麼次要。例如其中一位年輕人說要帶火柴生火,但我說月球沒氧氣,不可能生火。另外一位說手槍沒有用,但我身旁的男生說手槍可以增加月球漫步的後座力。
之後的個人面試,我感覺自己的表現不合符他們的期望,我說太多Permaculture的理念了,談雜草的重要性,講From Garden to Table,這都未必是他們想要的。不過,我很高興其中一位考官追問我談於薺菜(Shepherd's Purse)的用途,至少我把握了這次機會,講清楚我的園藝理念,好過將來因了解而分開吧。
2024年7月16日 星期二
薺菜
2024年7月15日 星期一
如水
下午讀完《侘寂:無為而活》,有些話要好好記住,時刻提醒自己:
「茶,近似於香水,落在我們身上宛如一陣細雨,帶來滿是樹香的涼霧,而茶杯輕薄纖細,繪有花紋、襯著茶托,弧度如此完美,最宜就口。(頁127)
「茶盛行之前,『侘』代表貧窮;茶道盛行之後,『侘』表示靈性的理想,崇尚和平、反對征戰,『侘』,是茶道的核心。......在日本,茶道崇尚靜止,是完整傳承歲月價值的儀式,藉著再戰純不過的樹葉,蜿蜒地穿梭在歷史之中。茶一直是友誼的媒介,人們圍著茶碗而坐,分享閒暇時光,相互校談,彼此舉杯。杯,是一種生活方式。」(頁132)
「不執著(Non-attachment)與抽離(Detachment)截然不同。茶道的經驗證明,當我們玫力於營造一個平靜而謙恭的空間時,就能在過程中忘卻己身;當我們剪斷對朋友的依附時,就能接受朋友超出我們的掌控。這並不代表沒有人情味、無禮或是冷淡,而是不強求他人跟自己一樣,容許朋友對事情有不同觀點,並享受這種差異造成的摩擦。」(頁147)
「吾人意識時間的流轉,從而接受,進而坦然放下,這就是『侘寂』,茶無法永遠存放在茶罐裡,時間一久便失去香氣,生命亦如是。」(頁149)
「一旦擁有,就會害怕失去。」(頁171)
「自然界有三種簡單的元素,在神經系統中產生奇妙的作用,讓一切鎮靜下來,恢復和諧。這三種元素是微微蕩漾的漣漪、沙沙作響的樹葉和觸感滑的石子。有四個地點能看見上述三元素的組合:溪畔、河邊、湖畔、海濱。」(頁198)
「植樹是代代相傳的侘寂餽贈,即便你有生之年無法欣賞其成熟的風韻與色澤,他人也能欣賞。」(頁225)
「日本庭園並非異國風情或鮮豔花卉的展示櫥窗,而是各種綠褐、灰的變化,使人注意形狀與層次,其他較鮮艷的色彩僅做為點綴。」(頁230)
「識破忙碌活動背後的偽裝,需要訓練有素的眼睛。」(頁236)
「即使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品嚐,永遠也無法找回初次品嚐食物所體驗的那段愉悅時光。」(頁239)
「松尾芭蕉的俳句:即使身處京都 當杜鵑啼叫 我仍然渴望京都」(頁243)
「秋天,最具侘寂精神的季節。」(頁256)
「每一季都有時限,對於無法熬過冬季的樹葉而言,最好的選便是任其落下。」(頁257)
「如果我們留意潮流,順著『理』的潮流放鬆自我,便能衣身處地點,將力量從此岸轉移至彼岸。」(頁267)
2024年7月14日 星期日
足球
2024年7月13日 星期六
夏雨
2024年7月12日 星期五
還未算太差
還未等見醫生,已上網先看驗血報告,膽固醇問題解決了,回復到正常水平,應該算是放下心頭大石了,但再看下去,竟發現另一個問題,那是我從沒想過會出現在自己身上的。驗血這回事,就好像玩捉迷藏,一切無所遁形。自問生活健康,不煙不酒,每星期都有固定的勞動/運動時間,不熬夜、不食宵夜,但原來身體沒有我想像中健康,某些機能開始停擺。
雖然還不算是什麼不治之症,但心情還是有點鬱悶。為何是我?難道每天吃降膽固醇藥之外,還要食更多的藥物?很抗拒「長期病患者」這個標籤,昨天還覺得自己尚算壯健,今日便要努力不成為「病人」。我想起Bjorn Natthiko Lindeblad在《我可能錯了》的話。當他知道自己患了ALS(漸凍人症)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給自己的身體。讓我也好好再念這篇文章,感謝自己的身體:
現在你正在打一場苦仗。我懂。
你現在的一切都得付出代價。然而,你仍然為我竭盡所能。
即使你連自己需要的空氣都得不到。
我正在盡一切所能幫助你。我明白這還不夠,還差很遠。
然而,你繼續奮鬥,日復一日付出自己的一切。
你是我的英雄。
我保證,一旦又有一個動作你做不來,我絕對不會生你的氣。
我保證,會比過去任何時候更常好好聆聽你的聽音。
我保證,不會向你索求超出你能力和沒有意願給予的事。
對不起,我以前總是這麼做。」(第33章)
或者,是時候運用英式幽默面對。有一次我點咖啡的時候,店員把水杯打翻了,她一臉尷尬,不斷說Sorry,我不懂反應。我身後的女士對我們笑著說:Could be worse。然後三人一起儍笑。是的,Could be worse,還未算太差。就這樣吧。
2024年7月11日 星期四
左與右
終於可以跟P見面,自從復活節一齊清理花園的刺藤和雜草,都沒機會跟他詳談。我們間中會以短訊交流,大多圍繞農務進度,上星期談到國會大選,他顯然對保守黨和工黨都很不滿。他不看BBC,拒絕交電視牌照費,因為他覺得BBC言論偏頗,只為某部份人說話。他很久沒有投票,因為他覺得兩大政黨皆是一丘之貉。不過,為了上星期的國會選舉,他特意補領護照,因為他需要具有照片的身份證明,才能投票。他在短訊中說,他今次一定要投票,給小政黨生存空間,他亦很不滿某些媒體(我估他說的是BBC)妖魔化某些小政黨(大概指改革黨)。我回覆他說,是的,我們都要運用公民力量創造多元和包容的社會,給予小政黨生存空間。之後,他便沒回覆我的電郵了。
今早見面,我不再說任何政治話題,只跟他說花園的種植情況。他非常雀躍,跟我一起品嚐旱金蓮的辛辣和脆口的甜豆莢。我告訴他蘋果樹旁的草堆其實是堆肥,請他留起廚餘,我會用作堆肥的材料。我們一起收成了羽衣甘藍、生菜和甜豆,我還告訴他花園裡長了覆盆子、紅加侖子和黑莓,他可以隨時採收食用。他兩眼發光,想不到荒廢了十多年的花園充滿了生命力,很感謝我的幫忙和付出。其實,我一直思量是否應該延續短訊的話題,政治有時太敏感,會影響朋友關係。
我覺得他是真心把我當朋友看待的,不是出於英國人的客套。於是問他,對於這兩年很多香港人來到英國定居,有什麼感覺和看法。他說,在他記憶中,1990年代開始便有很多華人來到英國定居,他覺得華人(特別是香港人)對英國的價值及文化有深入理解,亦願意融入英國社會,所以跟華人相處,他不發覺有任何問題。他亦同意英國勞工短缺,很多醫護、老人照顧的工作都由非裔(如尼日利亞)的專業人士補上,所以他非常接納這些移民。不過,他說,近十多二十年,很多不認同英國價值的移民來到英國,他們依賴英國的福利制度,卻不願融入英國社會,自成一國,英國文化逐漸失去了本來的特色。他認為工黨的政策比保守黨更向這些移民/難民傾斜,他估計工黨未必能執政五年。他說,現時英國的選舉制度並不能反映選民的投票取向,如果以比例代表制分配議席的話,工黨不可能一黨獨大。
我理解他的憂慮,就如香港人擔憂本土文化無以為繼一樣。然而,作為新住民,我亦擔心右傾的政治氛圍會令社會失去包容力。他坦言,有些思想狹隘的人會反對任何種類的移民,不理會他們是否願意融入英國社會。我每天都會抽時間聽BBC的Podcast,Arts and Ideas其中一集討論左與右(Arts & Ideas - Left and Right - still relevant in British and Global Politics? - BBC Sounds)很有意思,究竟現代的政治和社會,能否尋求中間偏左/偏右的路線?在我的印象中,妥協和商議一直是英國的政治藝術,難道連英國也逃不過兩極化的命運?
不論如何,既然來到這裡,便要努力融入社會,多認識本地的朋友。圍爐重要,但腳踏實地活在這裡更加重要。就好像英格蘭打到歐洲國家杯決賽,點到要支持一下啦(昨晚打完Blog,英格蘭在90分鐘反超前,係開心的)。
2024年7月10日 星期三
天氣壞
朝早打算落田,點知又落雨,唯有取消行程,宅在家看書。
翻看手機相簿,去年這個時候英國的天氣有如人間天堂,清風白雲、朗日高照,那時還未開始找工作,每日外出探索周遭環境,海灘、湖畔、市集、古蹟、燈塔、博物館,目不暇給。反觀今年英國多雨,自去年冬天開始,天無三日晴,幸好今年有工作,即使天氣壞,也不大影響生活節奏。再過一個星期便放暑假,希望到時英國天氣會好起來。
近日開始計劃暑假的活動:
第一,要做些簡單的裝修。英國一年四季的溫差大,冬天的濕度高,牆身和天花有如我們的皮膚,一到冬天便會出現裂紋,所以很多英國人趁夏天補上新油漆。除了天花牆身,後園也要大清潔,木屋的門亦要維修。
第二,單車後胎漏氣,要趁Amazon減價買補胎工具。
第三,已跟兩組朋友約定於八月初北上看古蹟,一行九人,四日三夜。
第四,多看書,整理一葉農莊的文稿。
除了第四項,其他三項都要好天氣配合。
英格蘭打入歐洲國家杯四強,入鄉隨俗,睇波(剛好Saka入球,但越位在先,食詐糊)。其實,我沒有耐性睇波,上一次睇波,已經是22年12月的事。
2024年7月9日 星期二
抽血
2024年7月8日 星期一
沉浸經驗
2024年7月7日 星期日
列車
2024年7月6日 星期六
夏枯草
早上天陰,出門時氣溫只有14度,風是寒的。今天是最後一堂園藝課,秋季課程九月開始,一轉眼便入秋,那是最後一期的課程,如果要繼續上園藝課,便要升讀二級課程,不知自己是否有能力應付。
自從上了園藝課,認識了身邊的植物,對這個地方的歸屬感又強了,看到身邊的金銀花和桑樹,好像在他鄉遇到老朋友,有點「啊,原來你都在」的親切感。今天同學分享了海邊拍的雜草照片,其中一張開著唇形小花,導師問我們是否知道那是什麼花?我覺得似曾相識,但沒有頭緒。同學答那是Self-heal,我立刻Google它的中文名字。原來是「夏枯草」,難怪如此面善。我跟同學說,香港人喜歡喝夏枯草涼茶,她很驚訝,問我採花還是摘葉煲茶,我說採花曬乾。導師聽到我們的對話,亦說此花名叫Self-heal,即代表有藥用價值,不過英國人較少留意。
我們離開課室,到戶外辨識植物,踏著綠茵草地,同學指著我腳邊的紫色花說,那便是Self-heal了。「夏枯草」遠在天邊、近在眼前,英國遍野都是,但採集之前,必須確認那是無污染的野地。走到池畔,我被Gunnera(大葉蟻塔/巨人大黃)的巨大葉片吸引著。冬天看它形神萎靡,葉片枯黃,想不到現在一葉成傘,非常張揚。資料說Gunnera是很古老的植物,在恐龍時代已經存在。每一株植物都記載著某部份的地球歷史,看懂了便覺得野外生趣處處。
下課後,我和其中一位同學交換電話號碼。她風趣幽默,見多識廣,導師每次請同學辨識植物,她都能對答如流,我非常佩服。她給我看花園的照片,花床、菜園、灌木、緣攀作物佈置有序,我說希望能拜訪她。
離開校園,開車到P的花園。突然下起傾盆大雨,我也少理,戴著漁夫帽、穿上防水雨褸便開始做農務,移大蔥苗、為青瓜拉網,替膠棚內的作物淋水等等,最後採收Chives。英國的香港人經常問:Chives是韭菜嗎?Chives有點韭菜的氣味,但味道淡一些,莖葉既幼且圓,我覺得稱為小香蔥或細蔥較合適一些。中國韭菜(Garlic chives)在英國難買,我也有種一些,已發芽,但由種子開始的話種植時間要長一些。那些Chives是我兩個月前在超市買的,是小盆栽香草,我將它一盆分株為四盆,放在P的溫室,今天四盆都非常茂密,所以我剪去莖葉、修剪根部,然後再分株到較細的花盆,如此這般,便長收長有。
近一個星期,晚餐必有一碟自種的蔬菜。昨晚是白灼生菜、甜豆炒鴨胸,今晚是羽衣甘藍菜飯、Chives煎蛋,也算是成就解鎖了吧。
2024年7月5日 星期五
有為與無為
2024年7月4日 星期四
選票
來英國一年半,已經投第三次票。第一次是去年五月的市議會選舉,第二次是剛過去五月的東北市長選舉、警察與犯罪專員選舉及另外三份一的市議會選舉,今天則是國會大選。
走入票站,拿出身份證明文件,取得選票,看到選民登記冊上自己的名字,感覺很受尊重。不論出身、種族、社經地位,每一票的影響力都是均等的,投票是民主參與的形式,更重要的是透過選舉,大家提出重要的議題,稅收、基建項目、醫療系統、移民政策、社會福利等,讓候選人辯論,增加公共開支必然增加稅收,醫療系統市場化可減輕政府負擔,但可能令社會中的弱勢社群受損,收緊移民可能影響BNO Visa的政策,但太過寬鬆的移民政策只會加重財政負擔。整個過程皆是魚與熊掌,政策理念和財政現實需要調和,選民在候選人的辯論過程中了解自己的政治取向。
有些評論指歐洲政壇右傾,民族掛帥的政黨或本土政黨崛起,唯獨英國政治向左轉,預計保守黨下台後工黨執政。其實,(後)現代政治「左」和「右」的界線已非常模糊,不能說大政府或國有化便是左傾,鼓吹自由市場的便是右派(或新自由主義)。有一位英國評論員說得非常好,他指整個歐洲(包括英國)都有一種取向,經濟上支持社會福利主義、高稅率、國有化,拉近貧富懸殊,文化上卻標榜自身的文化傳統(本土?),反對外來移民,保持歐洲既有的宗教、民族特色。其實,不單是歐洲,我覺得香港之前的社會運動都出現這個傾向,一方面希望政府介入市場經濟,減少貧富懸殊造成的問題(如全民退保、增加公營房屋等),另一方面希望政府以香港人優先,保存香港人的身份和獨特文化(如繁體字、廣東話、華洋混雜等)。
不談香港了,講返英國。上幾個星期很多人以為工黨會吸納很多保守黨的選票。然而,我近日跟一些本地朋友聊天,他們都說會投票給改革黨。不論是工黨的支持者還是保持黨的支持者,他們都覺得兩大黨都解決不了英國的問題,只寄望其他政黨能打破悶局。改革黨的旗幟鮮明,借脫歐崛起,提倡本土優先、反對移民,減稅、醫療市場化,該黨領袖Nigel Farage的言論頗偏激,經常失言,但支持者越來越多,估計今次國會大選後會與保守黨平起平坐。
如果英國脫歐是黑天鵝的話,改革黨執政便可能是灰犀牛。工黨上台並無懸念,問題是五年之後若工黨表現差勁的話,改革黨會否取而代之?對已經在英國的香港人來說,要好好把握未來五年的時機。
2024年7月3日 星期三
突然
2024年7月2日 星期二
三年之約
一轉眼又三年。2018年七月,我帶著學生到松代遊學,參與越後妻有大地藝祭的義工活動,替藝術家田島征三先生佈置繪本屋,與日本的小學生和高中生交流,學習日本的鄉土文化,搓糯米丸、織草鞋、畫緞畫,住在三省屋旅舍。三省屋的前身是松之山小學校舍,昭和式的木構建築,停辦後一直閒置,九十年代開始村民向市政府爭取活化校舍,後來大地藝術祭帶來旅客,校舍改建為旅館,課室變成睡房,我們十多位男生擠在一個房間,共度了二十一個晝夜。
離開時最不捨的,是招待我們早晚餐的相澤俊子女士,她當時已經七十一歲了,在松之山出生和長大,小時候就讀三省屋學校。我雖然不會日語,但每次見她,都總會麻煩翻譯的朋友問她小學生活的點滴。她告訴我很多童年往事,以前交通不便,入冬後大雪紛飛,田也種不了,大部份男生都會外出到城市打工,留下妻女在鄉間謀生。相澤女士每餐都為我們預備了不同的醃菜/漬物,有些學生吃不慣,覺得味道太濃,相澤女士說,那是當地傳統,以前夏季種的菜要留到冬天食用,醃漬便是最好的方法。她還告訴我很多學校舊事,包括被老師罰企、打手板、靠牆半蹲等等,她一邊說、一邊帶我遊走不同的房間,原來食堂本來是音樂室、接待處就是教師辦公室。
離開前一晚,我為相澤女士和其他接待我們的日本朋友舉辧了惜別會,我和學生將我寫的鄉土音樂唱給他們聽,還勞煩了翻譯朋友將歌詞譯為日本。我將其中句由「大帽山」改為「松之山」,雖然分屬兩個不同的地方,但我覺得山村里人都有相似的性情,大概就是鄉土味吧,質樸、純真、平易近人。相澤女士說,她做飯的主要調味料有兩種,就是えがお(笑顏)和こころ(心)。惜別會後,我請學生寫一封信給三年後的自己,因為他們很多都是中六學生了,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每三年舉辦一次,我們下次再來大概會有很大的轉變。
那個晚上,我將學生的信封存好,約定三年之後,即2021年七月,我再約他們一起拆信。想不到,2019年、2020年、2021年,不只是學生,整個香港、甚至世界都變得面目全非,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也停辧。2021年的今日,疫情一波接一波而來,我在疫情稍退之後,遵守三年前的約定,約學生在農田相聚,我把信還給他們,大家回顧寫信的那夜,恍若隔世。
我說,2024年的七月,疫情大概會消失,我們就約定2024年到松之山探望相澤女士吧。想不到2024年7月這麼快便到了,相澤女士今年78歲了,不知道她近況如何?還負責三省屋旅舍的伙食嗎?身體健康嗎?學生的近況又如何?應該大學畢業了吧,還留在香港,還是天各一方?我還沒有忘記三年之約。
2024年7月1日 星期一
素樸生活
今朝終於不用監考,吃完早餐便安坐客廳,天色微暗,清涼,將毛毯蓋過雙腳,靜讀中野考次的《素樸生活》,有些話要好好記住:
「在認為以金錢可以買到一切的風潮中,無論人們以多少錢也買不到的清貧,便益發顯得可貴。」(頁40)
千利休:「家居生沽,享山珍嘗海味,皆為俗世之事。家不漏,食不飢,便萬事足。」(頁126)
道元禪師:「學道之人須先貧,財多必失志,貧近道。」(頁126)
神貧是信仰的修行,不斷減少對物質的需求,將精神集中在靈性生活,有些人生感悟,只能在物質以外才能尋索。正如區紀復所說,越少越自由。不擁有,便全然自由。與其追求成品,不如鍛鍊自己的手藝。
折口信夫:「正月山中 飄落雪音 萬籟俱寂 聽夕」(頁47)
我亦希望能練就如此的精神狀態,在寒冬夜中仍能傲雪,聽黃昏的雪音。
「自然藉著雪、冰及寒流,展現出人類無以名狀的無力一面,並告訴人們必須承受的生命淒苦。」(頁52)
來到英國之後,才知道置身於雪境之中並不是浪漫的事情,瑟縮哆嗦,四肢僵直,冷風刺鼻,呼出白烟。以前覺得冬天短暫,現在才知道冬日漫長。有了寒冬的經歷,再讀川端康城的《雪國》,才能感受被寒冬所困的淒美。
前登志夫:「漸濕 枝梢 響徹三月檜林 落雷 須臾 杉樹傷幹 吾輕撫之」(頁62)
我喜歡這首歌形容早春的景色,冬去春來,雷雨忽至,樹木發新枝,但最後一句「吾輕撫之」是神來之筆,萬物有情,輕撫樹幹,是感通。
「老木與那塊老地、氣候風土、周遭的樹木間的關係中生長者,將老木從那塊地方切脽移植,實在是件殘酷的事情。」(頁80)
中野考次談他的母親不親離鄉與他同住,人離鄉賤、物離鄉貴,我以前寫過一首歌,其中一句「也像老樹扎根看守這村莊」,表達了相同的意思。我把自己看成遊子。
「我覺得從五十歲開始的人生,較二十餘歲、三十餘歲時,活得更有意義。年輕時不了解自己是什麼,總是不停的勉強自己、強要出頭。並且,與其說享受生命,反而戰鬥意識非常高張。相對於此,過了五十歲之後,死亡就在前方,也覺悟到自身,才總算能活得像自己了。」(頁81)
不補充了,非常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