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5日 星期五

有為與無為

不用監考,早上可以專心看書,繼續讀《侘寂:無為而活》。午後,坐在客廳,陽光透過窗簾閃映屋內,我讀著讀著,不覺掩卷而睡,忘卻了今夕何世。這樣的午睡,千金難買,是甜蜜的當下。書中一些話,要好好摘錄:

關於絨毛兔和老皮馬的故事,值得深思。兩隻毛公仔,絨毛兔歷久常新,老皮馬毛皮剝落。當絨毛兔沾沾自喜的時候,老皮馬卻很喜歡自己的破相,原因是主人很喜歡老皮馬,經常把玩,才令老皮馬如此破落。對於喜歡的東西,我們大多採取兩種極端的方式:束之高閣、視如珍寶;或隨身攜帶,如同戰友。如果二者必需捨棄其一,我們會捨棄什麼?換一個方式,歲月在我們的身體留下痕跡,不也是活著的憑證嗎?我們希望成為絨毛兔,還是老皮馬?

「吾人在改變上花的精力,遠不如耗費在維持不變上的精力。」(頁59)
生活如能放下控制欲,才能享受自然的變化,活在四季更迭的旋律之中。其實種田就是順應改變的學習,與其改變外在環境種一些不合時地的農作物,不如改變自己的口味,享受在地的蔬果。

「『侘』可以解釋困乏,但這是刻意為之的困乏,而非境遇或是他人運作控制的結果。」(頁65)
什麼人看什麼書,一連幾本書(《素樸生活》、《我可能錯了》)都談到這種自我約束的生活。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先具備千利休的熱情及敏銳的洞察力,然後開始掃除生命中的塵埃,再搖下幾片葉子以成就侘寂。」(頁67)
侘寂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斷學習的生活態度,不斷思考為與無為。慵懶與侘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侘寂以弔詭的方式,旁觀著世界在你眼前來來去去,然而這種『旁觀』是刻意的。」(頁72)
這裡所說旁觀的意思,不是袖手不理世事,而是觀察束縛自己的人際牽絆,然後抽身而出,活出自在。此外,練習旁觀亦能去除個人偏見,如實觀照自我。

「我們的思緒向來以敘述的方式進行,它整理歸納我們的過去,像是織布機上的線,編織出回憶的奧妙;有時不盡完全,有時經過美化,有時稍微加油加醋,有時根本是看似有理的一連串白日夢。」(頁94)
聆聽別人的故事,就是幫助人編織自我,讓他們從言說中找到生命的意義。

昨夜睡前跟小兒子談了很多住事,他說近日有些覺悟,不想再活在別人的期望之人,希望探索人生,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說,我支持他做的決定,不要為讀書而讀書,走出舒適圈,看看外面的世界。他以前未必明白我,但現在長大了,好像多明白了我一些。


刺藤開花,之後便會長出黑莓,不也是侘寂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