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若我們知道活動的目標與方法,便較易進入沉浸的狀態。對我而言,種田很容易進入沉浸狀態。很多時候,我在落田之前便已對當日的農務有明確的排序,哪些是首先要完成的、哪些較次要。例如種子發了芽,便必須要埋到田裡;沒有下雨的日子,便要先淋水。至於除草、施肥等農務,則較有彈性。我亦曾擔心自己的技術未能應付英國的環境,但經過幾個月的練歷,發覺自己仍能處理開田的工作。我在田裡常覺得時光飛逝,一轉眼便到黃昏。與種田相反,監考的時間過得最慢,用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說法,就是一種停滯(non-flow)的狀態。
第二,若我們可以即時知道活動的表現,不論是看到、聽到或感到自己行為所帶來的影響,即使是直覺的回饋,都更容易進入沉浸狀態。種田的活動是立竿見影的,鋤禾田當午、汗滴禾下土,經過一個鐘頭的活動,播種也好、淋水也好、開田也好,整個農田的景觀都會改變。就好像我到P的花園,之前因為監考太忙整個星期沒有看顧農作物,一個星期之後看到粟米長得很高、椰菜翠綠、甜豆開花,都覺得投入的時間和體力得到了回報。人和土地的互動就如情侶共舞,舞者忘卻時間和步式,只有當下的律動。相反來說,可能監考工作很難看到即時的影響,有時甚至覺得自己可有可無,所以很容易進入一種時間停滯的狀態。
第三,如果工作的挑戰剛好是我們的能力所能克服的話,我們便很容易在活動中進入沉浸狀態。因為工作太難鉅的話,恐懼和擔憂會蓋過愉悅;如果工作太容易的話,我們便會覺得乏味、甚至大材小用。一開始學種田,我也曾擔心這個憂慮那個,又怕種子不發芽、又怕誤了時機作物不生長,不過種田有一個好處,就是失敗了也無傷大雅,甚至沒有所謂失敗這回事,播了種必定有收成,只是多與少、好吃不好吃的問題而已。因此,每次收成都成了鼓勵,相信下一次再種會收成更多、味道更好,可以說,是植物的回應讓我們進入沉浸的狀態。
雖然我將種田和監考相提並論,好像種田很好、監考很差,但請勿誤會,我並非否定監考這份工作。畢竟,從現實角度考慮,監考工作的收入比種田多,這也是現代經濟的運作,越沉悶乏味的工作,越需要金錢補償。因此,監考與種田,其實是一種自我補貼的方法,利用監考工作的收入,支持我的種田樂趣。有些人問我:為何不將種田變為工作?或者,我就是喜歡種田的純粹。
西洋菜開花
(其實,它已回到了自己的地方,是否稱它水田芥Watercress更合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