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3日 星期五

圓規

兩年前的今日,颱風圓規襲港,雖然掛起八號風,但掛心一葉,於是走到田裡,看看農作物的狀況。2021年十月真是多事之秋,也忘了第幾波疫情了,踏入十月,先來黃雨、紅雨和黑雨,隔了幾天還打颱風,如果說種田是一種修行的話,這幾年間不斷學習的,便是隨遇而安。這並不是消極的阿Q精神,而是面對現實、不盲目樂觀的練習。

第一個現實,是我資金有限。我不能像其他專業農夫或大型農場一樣,投放大量金錢起基建,農莊裡很多設施,都是在垃圾站執回來的,儲物櫃是回收再用的,藍色的儲物棚三面開放,就是避免太食風,所以過了五個寒暑,仍然屹立不搖。第二個現實,便是我能力有限。很多農場有大型溫室或防蟲網,打颱風前總動員收起膠布幕或紗帳,待颱風離去才重新佈置。然而,一葉農莊得我一人,開兩個小帳蓬給學生遮陽擋雨已搞得我手忙腳亂,我哪有能力處理大型溫室和帳幕?颱風吹倒農作物,我損失有限,大不了再種過,但農田基建受颱風破壞,動輒捐失數千至數萬元,我如何能負擔。至於不盲目樂觀,是指不抱僥倖之心,近年全球氣溫劇變,秋颱越來越多,即使種田,我經常都做了失收的心理準備,計算自己能承受的捐失,所以颱風來到,失收的情況比預期少,便當是賺了。

好像圓規來襲,我走一轉農田,只有十多株粟米倒了,其餘農作物沒受太大影響。洛神花在幾日前已被黑雨蹂躪過,要倒的都倒了,其餘還站著的,可說是見慣風雨,影響有限。而且洛神花已到收成季節,即使沒有颱風暴雨,我們都要加緊收成洛神花,盡快曬乾或製成果醬,否則風雨後洛神花萼濕透,很容易發霉變壞,所以問題不是颱風,而是我們是否有人手和時間。

比較易受颱風影響的,大概只有番茄苗。番茄怕濕怕水,連場風雨很容易把番茄的根浸壞,引致枯萎病或早疫病。如果有足夠護根的話還好,但2020年疫情後經常送乾草給我們的回收公司再沒出現,學生不能落田我們也缺乏人手到社山收集乾草,農田的乾料來源只剩下堆肥、落葉及晒乾的雜草。那一年的番茄收成確實欠佳,11月重新移苗已錯過了茁壯時機,到了差不多要收成的時候早春又到,細雨綿綿又是番茄大忌。慶幸的是禾田的雀網沒有被吹翻,不過稻米正值抽穗時期,風雨已把禾花打落,影響稻米收成。

有時候,得得失失也不必深究,天氣反常所有種田的人都受影響。一直以來我都不敢以農夫自居,我只希望將一葉農莊打理成方便大家採集食物的場所:在雜草叢中摘幾朵蝶豆花、在歪斜的灌木叢中剪下洛神花、用鼻子尋找紫蘇的味道、在黃花之下瞥見長如手指的秋葵、抬頭看到大蕉垂掛......。種田,除了耕種的技藝,也需要辨識食物的目光。懂得發現驚喜,才能抵消失收的遺憾。

世事無常,還未看透。


2021年10月13日

後話:今天開車送新相識的香港朋友到N城,朋友請我食燒鴨飯,久違的家鄉味道,然後又再開車到Outlet,午後一杯Latte,看秋天的太陽西下,趕及在日落前採訪前屋主,日落歸家,來不及煮飯,叫一份簡單炸魚,配自煮的郊外油菜,又一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