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野性水田芥

終於寫好西洋菜/水田芥的文章。越發掘英國的水田芥歷史,越覺西洋菜可愛。分享如下:

英國人稱它為水田芥(Watercress),意思是在水中生長的小菜,在歐洲有很長的食用歷史。相傳古希臘命令士兵吃水田芥防,克里特島的人吃水田芥催情,羅馬人認為水田芥能治秃和壞血病,這些習慣亦非迷信,水田芥確實含豐富的維他命C ,能增強抵抗力。第一批種植水田芥的,大概是中世紀的愛爾蘭僧侶。愛爾蘭多溪流湖泊,適合水田芥生長,愛爾蘭僧侶認為麵包配水田芥是最純潔的食物,多吃使人得智慧、令人成聖。一海之隔的英國人,亦有採集水田芥的習慣,William Hamilton的《採集水田芥的人》(The Watercress-Gatherers)呈現了18世紀英國的鄉郊景致。畫中的少女右手拉著裙擺,彎身採集水田芥,然後將水田芥放到拉起的裙擺之中。她凝望岸邊的女童,女童雙手拿著藤籃,準備接過水田芥。此情此景與詩經的《關雎》有異曲同工之妙,Hamilton大概正雲遊英倫鄉野,見到河洲之間淑女正採收野菜,觸景生情,便畫下如此美景。採收野菜,不分古今中外,都能喚起人類原始的慾望。 

英國工業革命後,城市居民的收作增加,已不滿足於只吃薯仔和麵包,新鮮蔬菜的需求伴隨經濟發展而來。踏入19世紀,居於肯特郡(Kent)的農夫William Bradbery看見商機,便嘗試將野生的水田芥變成商業農作物,在湖畔溪流大規模種植水田芥。受惠於工業革命帶來的交通網絡,不耐存放的水田芥可即日從肯特郡送到倫敦的菜市場,到了1820年,Bradbery擴張種植規模,在倫敦東部的Westy Hyde租下五英畝(five acres)湖泊種植水田芥,往後幾十年,水田芥沿鐵路由南至北,開拓了曼徹斯特、利物浦、約克,甚至愛丁堡市民的新鮮蔬菜市場。1851年,水田芥成為水晶宮博覽會的展品,水田芥增加英國農夫的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帶動農村和城市的農產貿易。為紀念水田芥的貢獻,其中一條1865年啟用的鐵路甚至以水田芥命名(Watercress Line),全長17公里,至今仍開放作觀光之用。

英國人吃水田芥不像香港人吃西洋菜。香港人吃西洋菜,不論是火鍋、煲湯或煮西洋菜蜜,必以高溫烹調,去除十字花科獨有的嗆辣之味,而且水田多病原體,生吃西洋菜隨時染病。然而,英國人吃水田芥,必定生吃,取其獨特的芥末之味(這也觸釋了為何將cress譯作「芥」而非「芹」)。在英國買水田芥,包裝上會標明是否辛口(Peppery)。維多利亞時期,水田芥三明治是很普遍的早餐(就如愛爾蘭僧侶的聖人食物),但隨著水田芥產量產加、菜價下降,麵包反而比水田芥昂貴,買不起麵包的基層市民只能吃水田芥充飢,所以水田芥又被稱為「窮人麵包」(poor man’s bread)。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英國糧食緊張,本地生產的水田芥成為新鮮蔬菜的主要來源。不過,採集水田芥需要大量人手,戰後工資上升加上菜價下降,入口的蔬菜越來越多,水田芥失去了昔日的光芒,種植水田芥的面積不斷縮減。

到了2004年,英國的水田芥農夫為了救亡,發起一場宣傳運動,鼓勵消費者支持本地農產。宣傳品形象非常鮮明,一絲不掛的女模在水田芥田中,捧著水田芥遮胸,笑容燦爛,邊旁加上「不只是碟邊菜(Not just a bit on the side)」的口號。奔放的女性形象呼應著水田芥的原始野性,英國的氣候環境適合水田芥生長,四季不斷,對環境友善,符合永續的原則。因此,水田芥不只是可有可無的沙律配菜,而是關係本地農業和環境的重要農作物。宣傳運動非常成功,水田芥再次受到英國人青睞,農量漸漸回升。去年11月,我初到英國參觀巨石陣,順道遊覽Salisbury Cathedral、希望一睹影響人類歷史的《大憲章》(Magna Carta)時,看到那裡的河溪長滿了水田芥,那些涉水採收西洋菜的片段又重現腦海。


十九世紀的英國西洋菜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