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8日 星期六

泥土

蔬菜對泥土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泥土養份不足、蔬菜經常捱餓,口感和味道都會大打折扣,如果泥土結構欠佳,乾旱或太濕,又會令蔬菜發育不良,所以好土必須蘊含充足養份,砂土及黏土的比例均勻,蔬菜才能又嫰又多汁。

能夠在好土種植當然理想,但今時今日覓地已難,怎能奢望農地都是好土?所以,學習復育泥土是種植的關鍵,正如耶穌所說的撒種的比喻,將種子撒在好土裡的,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有些人對這個比喻的理解,是選擇撒種的地方,但對我來說,重點是如何將自己的心田培育成好土,隨時迎接種子發芽生根。

凡事皆有兩面,泥土也一樣。顏色淺褐、砂質的泥土疏水較佳,入春後易受熱,適合快收成的蔬菜,例如生菜、菠菜、櫻桃蘿蔔等等,但砂質土艱份不足、難以保水,農夫要悉心照顧,施肥澆水,少一點功夫也不可。黏質土壤養份充足,含大量腐植質,但難以疏水,容易令植物根部腐爛,因此可選種對養份要求較高、生長期長的作物,如甘筍、羽衣甘藍、豆科作物等等。

然而,最理想的情況,是種田的人要不斷改善泥土結構。如果田畦砂土比例較多,便要多在田上造堆肥,增加泥土的腐植質(有機碳),令泥土更保水;如果黏土比例較多的話,便要投入乾草和(在可能的情況下)加入牛馬糞便,增加泥土的疏水能力。除了農人在忙,泥土裡的生物也在忙,我經常說,復育泥土是學習謙卑的功課,不只是在意農作物的收成,而是為泥土的生命提供理想的生活環境。

我經常跟學生學玩笑,引用耶穌的話說:「你們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堆肥和加入乾草的農務,其實是服侍「最微小」的弟兄,它們實在太小了,我們用肉眼看不見它們,它們包括真菌、細菌、微生物、蚯蚓、土狗等等生命。我為什麼稱它們為「弟兄」呢?因為它們才是令泥土變得健康的關鍵,我們復育泥土,令它們有食物可吃、有空氣可吸、有水可喝,然後它們不消運動、消化,將有機物分解成氮、磷、鉀等植物可以吸收的元素。農夫和微生物合作,才能製成好土,我們不就是兄弟嗎?

所以,種田是長年累月之事,急不得,不能只看農作物的生長,眼光必須廣闊,才看到生命的共生關係。


我們用了十年時間,將硬土變成好土,交給被迫遷的農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