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2日 星期日

原點

兩年前這個時候,收到大學老師的電話,希望我可以幫手研究大嶼山某村落的歷史,村落已消失60多年,健在的村民寥寥可數,離鄉時的少年,如今也白髮蒼蒼,我能否透過訪談知道他們當年的生活?我如何尋找他們的下落?

我們先在網上翻查,看到一位「木」先生曾在網上論壇談及童年舊事,但再追尋下去,方發現他已移居英國,唯一的線索好像斷了。後來幾經轉折,終於聯絡到其他村民,順藤摸瓜,兩年過去,我們遊走海角天涯,足跡遍佈大澳、水口、塘福、昂坪、長洲、大小鴉洲、坪洲、荃灣、元朗,接觸到的村民有幾十人,每一個人都保存著村落的一塊拼圖,我們上窮碧落下黃泉,在檔案處和圖書館找到舊照片和歷史文獻,村落的歷史越來越清晰。

我們有時能從高空鳥瞰,將百年歷史看為一瞬之間,潮起潮落,人來人往,每一代人都在累積生活經驗,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雖時有海盜賊寇侵擾,但村民兼收並蓄,尋找共生之道。我們在聆聽他們的回憶時,化身成村民,感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上山斬柴、落山趕牛的生活,歌謠響徹山野,月色澄明,炊煙梟梟而起。

做歷史研究,搜集史料是挑戰,如何整理史料、建構成有意義的圖像又是難關。村落都消失了60多年,研究有何價值?這是我們經常面對的質疑。是要懷舊復古嗎?做人要向前看!這是我們經常收到的溫馨提示。

然而,我時常想:前面是什麼?沒有回憶的族群,有什麼前景可言?

重組那個村落的歷史時,不能否認,生活實在艱難。天災、疫病、賊匪,這是我輩難以想像的。不過我和鄉親之間,只相隔三十年。然而,歷史之中不是每個三十年都等量齊觀。有些三十年走得步履蹣跚,有些三十年卻如白駒過隙。而香港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之間的三十年,完全是翻天覆地。一回頭,才發現滄海桑田完全消失,山海成為平地,高樓拔地而起。

所以,我想把握這些年月,從老香港的回憶中抽絲剝繭,細看那些滄海桑田的景像,趁還有人記得的時候。

四月返港,竟然遇到「木」先生的姐姐,她給我「木」先生在英國的聯絡方法,彷彿冥冥中有天意。今早開四小時的車到B城與「木」先生見面,我拿著舊照片,他逐一告訴我擔水的地方、鄰居的名字、課室的佈置......。

每聽到他們能如數家珍述說五、六十年前的往事時,我便想,如果有人問我小時候的生活,我又記得多少?是我們這些「現代人」的記憶力衰退了嗎?還是從我們這代人開始,已沒有深刻的童年往事?

趁著到B城的機會,與舊生圍爐,眨眼又二十多年,我望著學生的兒女,希望老香港的故事能一直傳下去,不論何處,只要有香港人的地方,便有香港故事。


風雨之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