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中秋在10月1日,我翻看手機相簿,找不到任何一張照片,我大概如「常」早上落田,流一身汗,照顧作物,午飯時間帶些菜回家,快煮慢食,下午為歷史教學法和通識教學法的課堂備課。我當時一星期要教兩晚課,加上「第三波」剛結束,課堂要以網課進行,沒有實體的課堂互動,我每星期都要為網課做大量的準備功夫,即使以網課形式,仍希望學生能隔空參與討論,互相激勵。歷史教學法的課堂氣份還好,雖然處處紅線,但大家仍在尋找紅線內的空間。通識教學法的氣份卻很沉重,開學之後才放出殺科的風,難免令學生感到徬徨,如果畢業的時候便沒了通識科,一紙文憑是否作廢?花一年青春又換到什麼?那一年,我不斷告訴自己,要讓學生相信教育無處不在,科目或存或廢,只要人在,通識便在。所謂通識,不是一個學科,而是教學信念。正如甘地所言:活在世上,成為你想見到的改變(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人生不只是既定的存在形態(Being),更是無限可能的生生不息(Becoming)。
10月2日中秋假期,開車到大澳看花燈,那一年的大澳很清幽,到處閒靜。星期六探望阿嫲,未有疫情的時候,所有叔伯兄弟堂表兄弟姊妹都會到阿嫲家做節,但疫情之下,不能團聚做節,阿嫲成日都想見我們,所以趁星期六帶兩個兒子跟阿嫲見個面。星期日有兩位鄉土同學落田幫忙處理農務。他們從2016年2月開始便跟我落田,到了2020年,他們都畢業了,患難見真情,疫情期間他們仍從九龍來到林村,他們給我很大的鼓勵,他們的出現讓我更加相信鄉土教育的意義,所以我常說,學生對教師的影響,不亞於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此即為生命滋養生命。
由於星期二和星期四晚要上網課,我多於星期一的早上備課。拍這張照片的時間是星期一下午3時左右,正因為學生在星期日落田,和我一起處理了大量農務,我可以專心備課,吃完午飯才落田淋水。那時在林村生活,真有點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質感,本來車來車往的林村公路,疫情期間也變得平靜許多,離開家門,不用戴口罩,離遠見到種桃花的賴姐,這個時間她都會替桃花淋水。戴著客家涼帽、赤著腳,個子嬌小、但聲音明亮。我每次見到她,便大叫:賴姐!而她又會回我:靚仔。啊,遠眺大帽山,藍天白雲、天朗氣清,極目遠望,看到雷達發射站,近處的桃花葉嫰綠青翠,白千層捱過颱風季節、昂首天際。大概是涼風吹過,讓我感到歲月靜好,世界雖壞,仍然有可以做的事情:好好備課、好好照顧農作物、好好生活、好好做人。
現在回看,雖然疫情可怕,但我們曾經在那些日子過著另一種日常,那時候路靜人稀,香港人守望相助,面對困境仍然堅持,因為信念常存盼望。如今卻是欲語還休,只道天涼好個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