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

換一個解釋

主日崇拜在以巴衝突的陰影下開展,教堂裡有不少看來是阿拉伯裔的信徒,教堂場刊也有阿拉伯文註明經文出處,崇拜後的報告也有即場的阿拉伯口語翻譯。我還未有機會認識他們,如果有機會,我想親自聽他們的看法,從評論以外的角度,理解實在的生活故事。

今日的福音經文,是馬太福音22章1-14節。牧師站在講台,便不斷的嘆氣:解釋(Interpretation)、解釋,一切問題都源於解釋。故事只有一個,但解釋卻永遠多於一個,對故事的解釋亦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然後她說:今日的福音經文,是第三個天國的比喻,國王為兒子攞設娶親的筵席。國王打發僕人邀請嘉賓,但嘉賓竟然不賞面,還把僕人殺了。國王一怒之下,以眼還眼,為被殺的僕人報仇,斬殺兇手,再以烈火焚城。後來,國王覺得既然筵席已經準備了,便請僕人到岔路,邀請路人赴會,沒多久,國王兒子的婚宴座無虛席,善人惡人都聚首一堂,同賀國王的兒子娶親。國王見所有人都入座了,便走到筵席,赫然發覺有一個客人沒穿禮服,便質問他如何衣冠不整還來赴會?賓客無言以對。國王便叫人將他捆起來,丟到外邊的黑暗裡,讓那個不知羞恥的賓客哀哭切齒。

其實,這段經文我已聽過後多遍,牧者都會用這段經文「提醒」會眾,雖然返了教會、決定信了耶穌,但也不要怠慢,勤讀經、多禱告,否則上主(國王)來到見你沒準備好(穿禮服),便要被丟在黑暗了,到時後悔莫及。最後還引用耶穌的說話:「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然而,我每次讀到這段經文,我的心都會惆悵。為何這個國王的形象與主耶穌給我的感覺如此不同?
第一,國王不單向兇手報復,還要燒燬他們的城,這個做未必太絕了吧?
第二,雖然筵席已擺好,但剛剛才烈火焚城,如何有興致請陌生人參加兒子的婚禮?
第三,請客的目的,是滿足別人的需要,還是滿足自己的虛榮?
最後,因其中一個賓客沒穿禮服便將他趕到黑暗裡,還要他哀哭切齒,心胸也未免太狹窄?

然而,這些問題我一直憋在肚裡。直到今天,牧師問我們:你們真的覺得為我們被釘十字架的主耶穌是比喻裡的國王嗎?教導我們願諒人七十個七次的主耶穌,會是以眼還眼、高高在上的君主嗎?騎著驢子入城的主耶穌,會將一個沒穿禮服的賓客趕出筵席嗎?然後,她再嘆一口氣,說:我不認為天國比喻的國王是主耶穌。她指出,耶穌說這個比喻的時候,是剛進耶路撒冷,大家都希望耶穌這位彌賽亞(救世主)能率領天軍天使,帶領猶太人將羅馬人趕出家園,而耶穌說這個比喻的主要聽眾,就是當時的法利賽人和文士(即宗教特權階級)。她挑戰我們,說:What if,如果這個比喻不是說明上主是比喻中的國王,而是要挑戰法利賽人、文士和一般以色列人對天國的想像(她特別強調,英文聖經用的是can be compared,不是is like)?

如果這樣理解的話,整個比喻的意思便完全不同了。耶穌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如果耶穌是帶領天軍天使解放以色列人的國王,那麼有難的不只是羅馬人,那些曾拒絕邀請的人(即法利賽人和文士)都面臨滅頂之禍。如果天國只為國王的顏面,很多人都要被丟棄在黑暗中的了,誰有資格穿著華貴禮服參加盛宴?她再說一遍:Interpretation。然後禱告,感謝上主為所有人擺設筵席(Banquet for all),願平安降臨。

換一個角度,產生另一個解釋。信仰影響我們的做人態度,要劃分誰被召、誰被選上,便生了爭競與嫉妒心。因為怕被丟在黑暗而時刻提心吊膽,怕得失主子,這樣的人生與奴隸無異。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含著刑罰。主耶穌又怎會用懼怕為手段,叫跟隨他的人終日惶恐?我聽得出牧師的弦外之音,在世道紛亂的今日,很多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矛盾,不是出於對真理的堅持,而是來自不經質疑的偏執。越是覺得自己手握真理,越要黨同伐異。最後,不論我們來自哪裡,帶著何等的傷痛,一同唱詩,彼此記念:

The Kingdom of God is mercy and grace;
The captives are freed, the sinners find place,
The outcast are welcomed God's banquet to share;
And hope is awakened in place of despair.

大地,本來是為眾生擺設的筵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