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

種豆

來到英國,最常見的是青豆/豌豆(peas),對我來說青豆那種草青味實在難以下嚥,以前在香港,所有配了三色豆的菜色都是惡夢,避之則吉,現在入鄉隨俗,如何難吃也要習慣,好在英國將青豆磨蓉(mushy peas)當作炸魚薯條的伴碟,滿口油花時吃一口青豆蓉,反而能去膩。

以前在香港種豆,多種豆角、黃豆和四角豆,偶有荷蘭豆和刀豆,而英國人最喜歡種的豆有三種:傳統青豆、甜脆豆(Sugar snap peas)和荷蘭豆(Mangetout)和蠶豆(Broad beans)。我一直以為荷蘭豆的英文是Dutch pea,翻查之後才發現,此豆雖源自荷蘭,但16世紀傳入中國後才大受歡迎,中國人以荷蘭豆炒肉,豆莢滿臉油光,爽脆香甜,於是出口便內銷,歐洲人嚐過此豆後以為是中國貨色,於是便叫此豆為Chinese pea pods(中豆豆莢)。還是法國人最中肯,農作物不分國籍,總之豆子連莢一起吃,於是命名Mangetout,即全部通吃的意思。

英國和香港一樣,夏季才適合豆科作物生長,不過青豆甜脆豆不會長得太高,簡單以枝條支撐即可,以前在香港春秋兩季種荷蘭豆,都會利用收成番茄及豆角後閒置的竹棚,英國這邊少有大型竹棚,他們多以樹木枝條拉繩作棚架。至於蠶豆則可選種矮身品種,可免卻紮棚的功夫。

如果想多收豆莢,豆苗長至四寸左右便要除側枝,因為植物生會會將能量放到頂端,希望鶴立雞群、盡取陽光的好處,結果是豆莖越長越高而遲遲不願打花,延遲收成豆莢的時間。說來也很矛盾,自然農法也好、樸門農法也好,種田的人不是要減少干頂嗎?我認為每個人能夠付出的時間和氣力都不同,原則是不要令自己勞累便可以了。

收成同樣是閒不得的工作,豆莢趁嫰採收,作物打的花便越多,這是天性使然。開花結豆是豆科作物傳宗接代的手段,若種子未熟便被採收了,植物便要加把勁與掠食者競賽,將最後一絲力氣放在繁殖這件事上,若植物覺得種子還在,便會將能量傳給種子,為下一代預備一份豐滿的便當。所以太遲採收,種子既硬豆莢亦老,亦會減少收成量,事倍功半。

種田本身便是不自然的事,植物開枝散葉是為了吸收能量、開花結籽是為了傳宗接代,所以吃葉吃花吃種子都是干預植物的生命週期,唯獨果實是植物給動物吃的,目的是利誘動物為它們散播種子,是一種互惠互利的共生關係。不過,自農業出現以後,人類便透過種植行為和植物共同演化,雖然人類吃葉吃根吃果實吃種子,但與此同時又幫助這些植物製造有利的生長條件,這些植物成為了農作物,而人類為它們開闢的地方便稱為農田了。

因此,我會將種田看為舞蹈,大自然便是舞伴,要感受舞伴的律動,她踏前、我退後,她後退、我踏前,不斷摸索舞伴的下一步,然後享受每段韻律。


四角豆破莢而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