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3日 星期六

相食

電影沉重卻空靈,圍繞著1972年發生在阿爾卑斯山的空難,機上的欖球隊員正值青春之年,前往聖地牙哥參加比賽,飛機在前往智利的途中失事,機上45名乘客有16人即時死亡,冰雪皚皚、四野茫茫,厚重的積雪,蓋過生存的可能,沒有外來的救援,倖存只是等死。

導演Bayona透過Numa的旁白,帶領觀眾進入生還者的求生世界。就像人生交叉點的遊戲,如果這樣,你會怎麼做,如果自殺不是選項的話,你會如何求生?你可以代入樂觀者的觀點,相信很快便獲得救贖,以樂觀的心情面對一切困境,每當有飛機飛過,你便相信拯救將至,你可以繼續按自己的願則做人,拒絕妥協。然而,當收音機傳來搜索行動結束,外界認為無人生還的時候,你要如何面對來自心底的孤絕和失望?又是否需要為散播樂觀而感內愧?狂風暴雨、雪崩接踵而來,肌寒交迫,傷者因細菌感染而亡,死神的鐮刀已架在頭上。

信仰不需理由,在空難中生還不就是神蹟嗎?所有飛機殘骸中找到的食物都吃光了,生還者飢腸轆轆,矚目所及皆找不到任何食物來源,能夠充當「食物」的,就只有雪下被埋葬的屍體。吃還是不吃?生還是死?電影沒有將吃人的情節放大,而是將焦點放在「如何活下去」的問題上,畢竟這些肉也會有吃完的一日,難道大家也在等自己成為最後一個「生還者」嗎?當然,有些人是完全拒絕進食的,有些人吃完肉之後等待融雪後其他人的救援,也有些人從不放棄、吃完肉有了體力便四出尋找出路。我一邊看,一邊撫心自問,自己會做什麼抉擇?

理想和現實往往有很大的落差,安坐家中看求生電影當然可以擲地有聲說自己不會吃同伴的肉,但叫天不應叫地不聞死亡漸行漸近時能否堅持原則?導演透過人物的對話、面容特寫及環境定鏡,迫觀眾進入雪境的絕地盟約(中文譯名),不管吃還是不吃,大家都是生命的共同體,即使選擇不吃的人,亦樂意成為被吃的,為要使同伴能生存下去。正如Numa給同伴的筆記所言:There is no greater love than that which gives one's life for one's friends. 這句話令我想起每星期領聖餐前上主的說話:這是我的身體。所以,領過聖餐之後,應該要有捨身成仁的覺悟。

電影中Numa和Arturo之間的一段對話,亦非常深刻。Numa叫Arturo不要失去信心,Arturo說他現在的信心比任何時候都要多,但他告訴Numa,他現在相信的上主不是教堂裡的上帝,因為教堂裡的上帝只叫他知道在家中應做的事情,卻不能讓他知道在雪山上應該怎麼做。然後他說:
I believe in the god that Roberto keeps insdie his head when he comes to heal each of my wounds.
In the god that Nando keeps in his legs and that lets him continue walking no matter what.
I believe in Daniel's hands when he cuts the meat. And Fito, when he gives it to us without saying which of our friends it belonged to.
That way, we can eat it without...without having to remember their faces
That's the god I believe in.
曾經有人問被困於納粹集中營的人為何仍然相信上帝,其中一位回答說:因為耶穌是和我們一起受苦的上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